APP下载

巴蜀文化语境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2023-10-09陈思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摘 要:丰富多彩的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山水画相比其他画种,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气韵特征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立足于巴蜀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地域风貌,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表达技法以及中国山水画意境理论,探讨创作出富有巴蜀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山水画作品的可能性。

关键词:巴蜀文化;中国山水画;意境表达

中国画的意境表达基于技法和画家的匠心独运。巴蜀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多变,拥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地形,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山水相逢,何其有幸。五千多年文化,三千多年诗韵,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断流。创作者将传统写意山水画的水墨气韵与当代文化视域结合,将传统美学元素运用到以写意蜀地山河为主题的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以四川地域奇秀地貌特征为创作灵感来源,在实地考察青城山、峨眉山、夹金山、神木垒等地域风格多样的地区后,试图探索当代山水画艺术创作与中国传统美学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一、中国山水画意境理论发展概述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一说是中国山水画画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是山水画创作的核心,也是山水画绘制过程中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最早产生于庄禅哲学与魏晋玄学。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标志着意境理论的诞生。在画学范畴中,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居于六法首位,可知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范畴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学评价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一件艺术作品要想被认为是优秀的,不仅要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还要具有较深的意境。因此,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被认为是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画意境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基本可以归纳为取材设计、作者匠心独具的构图营造以及用笔技巧、用墨技巧。自古以来,从不缺少关于意境研究的学者,而在山水画创作中如何完成意境的表达,也成为许多学者研讨的重点。为此,文章简要介绍了在巴蜀文化视域下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表达,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创作出优秀当代山水画的可能性。

二、传统中国画意境美表现形式

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其中的“气韵生动”是对艺术作品总的要求,是艺术家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艺术作品气质韵味所包含天地万物的灵气和创作者本人的精神感知。除却“气韵生动”外,另五法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以明代戴进的《风雨归舟图》(图1)为例,历史上各时期流传下来的《风雨归舟图》不少,南宋的苏显祖,明朝的戴进、蓝瑛、张宏,清朝的谢彬、金农,近代的吴昌硕、傅抱石等皆画过此类题材。明代戴进的《风雨归舟图》是这个题材中较为特殊的一幅,通常被认为是风雨山水图的典范之作。该作品的整体布局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在本幅画中,对风雨的展现大开大合又独具匠心。首先在气韵方面的表达,意境之展现在于画面整体的取“势”。初观此画,只觉风雨飘摇之意尽在层层叠叠的高山显与不显之间,氤氲的雾气将近景中的树木、崖堤,中景之中的小桥、芦苇和远景中的山峰、树木、涧溪糅合到一起,画面统一而静谧。细看之后,发现此画动静结合,富有趣味。静的是山中树石和连接两岸的小桥,动的是一叶归舟上的船夫,正在挥舞着船桨滑动船只,而他身上的蓑衣被风雨吹刮得几乎立起来,表达了作者所想要表现的主题——风雨势头之狂猛,催人冒雨归家。另外在创作技法上,作者采用干净利落的夹叶法和点叶法来表现近景中的树木。远处的芦苇则是采用撇笔介字点,更加能体现芦苇叶在狂风劲雨中的姿态,进而暗合风雨归舟之意。

留白是中国画创作中常见的一种构图手法,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经营位置,通过整体布局彰显气韵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以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意指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精神境界。南宋马远所作《寒江独钓图》(图2),只见画中仅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翘起的船尾,让人不禁想问,老翁是否钓到了鱼。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显出一个“独”字。画面中唯小舟一只、垂钓老翁一人,一舟一人空曠寂寥。整幅画中只有寥寥数笔勾勒水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静谧悠长,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放大水面可以发现,马远看似随意勾画的水波纹的边缘有一些留白的部分,正是这些留白使水面看起来特别逼真。这些留白使得渔翁的寂寥孤独同流动的江水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渔翁的孤寂冷清,正合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画与诗展示了这种鸟飞绝、人踪灭的寂静环境,在空疏寂静甚至有些艰难的环境中鼓励着人,令文人清高孤傲、超然物外精神得以展示。

三、当代中国画意境美表现手法

中国山水画之意境美,主要通过对笔墨的运用来体现。首先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通过毛笔、宣纸等媒介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对于墨色的整体把握有着近乎严苛的准则,在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中,不仅墨色整体要浓淡相宜,而且要通过对墨色的把握和用笔去体现画面层次和山水画独特的韵味,即前景、中景和近景景物描绘既有墨色干湿浓淡的见笔,又要和谐统一,互为援引,也就是说,笔墨成为山水画的基本构成的重要媒介语言。毛笔是中国画创作必不可少的绘画工具之一,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毛笔进行创作。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一般选择兼毫来进行对树石的刻画,大中小型的羊毫笔则适用于云烟渲染或者大面积染色。不同的运笔和技法能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

对于中国山水画中笔墨的运用,从清代画家石涛留存下来的精美画卷中我们可见墨色神妙、韵味无边。石涛善用墨法,笔法恣肆,离奇苍古。他作画用笔干湿、浓淡兼施,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对水墨氤氲的糅合和对笔墨用笔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草木气象和深远辽阔之感。石涛作画以自然为师,时常居于山中感受山间四时、朝暮变化,从中感天地之灵韵、探万物之生机,将此作为创作之灵感来源。他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便是对此的总结。中国山水画到了清代,经过前朝画论及技法积累,已有相当成熟的传统思维定式。石濤虽最初成长于这种传统绘画思维影响下,但其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并没有因袭古人的陈式,一味摹古,而是挣脱桎梏,主张“笔墨当随当代”“借古以开今”,提出“一画论”等先进创新画学说,饱游沃看,“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出兼具创新意识与丰富气韵的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石涛的“借古以开今”“我自用我法”等艺术理念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探索的方向,尤其是学习其以自然为师的艺术理念,应当深入创作环境中去考察,了解当地地理气候和风俗人情,为创作出更有气韵的艺术作品打下坚实基础,摒弃部分清代画家过分摹古而忽略真正林泉之意的创作模式。当代艺术家应将艺术创作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努力将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二者有机结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应具有创造力和革新意识,避免一味摹古,而要在摹古绘画中汲取古人画意,寻求当代创新气息。

四、巴蜀文化语境下山水画意境美表现形式多元化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情系巴蜀。它是刘禹锡笔下“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的灵秀毓润之地,是诗圣杜甫笔下“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的人杰地灵,是画家黄宾虹“入蜀方知画意浓”的诗赞。

近现代画家傅抱石就是折服于巴蜀天地的一员。地形丰富、气候多变的巴山蜀水给傅抱石那向往大自然的心以强烈震撼和陶冶,他在民族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外绘画方法,作画材料也不再局限于宣纸,而是多用原本就有底色的皮纸,使得画面本身自带一层质感。一幅《万竿烟雨》像烟雨江南朦胧水气缠绵,用笔又不乏刚劲,具有金石气。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常被论者形容为“一半山川带雨痕”,其笔下的《风雨归舟图》不同于戴进的画面工细,而是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使人观之如立身风雨之中,尽感风雨飘摇之意。此图近端小舟在瓢泼大雨中艰难地行进,主人撑伞安坐其中,船家瑟缩于船尾,尽力摇桨。巨大的松枝横于画幅中部,被狂风吹得摇摆不定,为全图增加了动感。浓墨坡岸与淡墨风雨相映成趣,别具一格。

五、中国山水画意境在巴蜀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长河中熠熠闪光,古往今来,以其独特的山水魅力吸引着许多艺术家。中国山水画所代表的文人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民族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而巴蜀山水雄奇润秀、浓淡合宜的气韵不仅带给艺术家们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从创作灵感上给予他们非同一般的创作启发。从传统绘画形式到当代艺术创作,山水画意境表达不局限于传统技法和构图方式,而是在汲取古人画意和画学理论的精髓后不断推陈出新,摹古而不仿古。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可供我们选择,绘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材质范围,甚至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法将山水画呈现在3D立体空间中。无论材料和技法如何更新,艺术创作的精神都应积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中国山水画是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画种,不应与中国传统文化背离。本次结合巴蜀文化进行中国画艺术创作研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中国山水画画学理论为指向,与传统山水画创作技法相结合,旨在探讨创作出富有中式意境审美的山水画作品的可能性。而以巴蜀地域文化为参考进行艺术创作,旨在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为创作根本思想,在写生的创作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力求将其与笔者自身技法相结合,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表达出笔者弘扬传承祖国大地的深厚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苏荟敏.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赖晓迪.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22.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6]周保平.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意境把握[J].新美术,2005(1):85-86.

[7]徐龙.地域文化与山水画创作分析[J].文化产业,2021(36):19-21.

[8]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9]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品格与意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10]汪梅.当代巴蜀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1]李诚.巴蜀文化研究:第1辑[M].成都:巴蜀书社,2004.

[12]裴瑞欣.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陈思羽,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创作。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之美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新媒体图像艺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画对景创作教学探析
元代少数民族画家传承米芾画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