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3-10-09刘朝朋杨红燕王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经颅障碍维度

刘朝朋,杨红燕,王董

(德州市中医院脑病科,山东德州 25300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与脑干及皮质区器质性病变、神经损伤有关,脑卒中后偏瘫、焦虑抑郁等亦会加重睡眠障碍,患者长时间处于睡眠障碍状态,会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导致康复时间延长,增加病死风险。因此,临床需采取有效措施减轻PSSD,促进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改善[1-2]。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主要是针对失眠病因、持续因素治疗,通过纠正患者不正确的睡眠观念、不良睡眠习惯,重塑其合理认知模式,可帮助患者重建健康心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改善睡眠质量意义重大[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临床常用理疗方案,具有安全性高、无痛无创等优点,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调节睡眠觉醒相关机制,加深患者睡眠深度[4]。 本研究选择2020 年8 月—2022 年8 月该:收治的82 例PSSD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CBT-i 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收治的82 例PSS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PSSD 的诊断标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6]评分>7 分;各项生命体征均处于稳定状态;无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凝血、免疫功能存在异常者;临床资料缺失。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龄56~78 岁,平均年龄(67.34±1.52)岁;失眠病程6~28 d,平均病程(17.54±2.26)d。 观察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53~79 岁,平均年龄(67.42±1.58)岁;失眠病程6~28 d,平均病程(17.59±2.32)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失眠认知行为疗法。(1)认知治疗:与患者加强沟通,寻找PSSD 发生机制,纠正其睡眠障碍错误认知;指导患者每日写睡眠日记,并告知其意义。(2)健康睡眠宣教:建议患者适当午睡,时间≤0.5 h;进食后2 h 内不入睡;晚上睡前3 h 不运动。 (3)刺激控制:限制床边、床上活动,建立床与睡眠间条件反射,如有睡意时上床、上床后不可玩手机、超过15 min无法入睡离床等。 严格规定患者每日上床及起床时间,促使其形成生物钟。 (4)睡眠限制:根据患者上周睡眠日记,计算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于此基础上增加15 min,将其作为下周睡眠时间,保证睡眠效率>80%。(5)放松疗法:①音乐放松:取舒适位,播放《晴天》等舒缓音乐,叮嘱患者跟随音乐调整呼吸,放松身心。②肌肉放松: 指导患者有意识感受自身肌肉群的收缩、放松运动,反复训练,5~10 min/次,2~3 次/d。 ③呼吸放松:指导患者双手分别置于腹部、胸部,经鼻吸气,维持3 s,后缓慢呼出气体,时间≥3 s,呼吸过程中,引导患者想象平时烦恼、压力等会随呼吸消散。持续治疗1 个月。

1.2.2 观察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全功能磁场刺激仪(武汉±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鄂械注准20192092816,型号:MagTD),选择“8”字型线圈。 患者选择半卧位,避免头部活动,选择10 Hz,对两侧额叶背外侧皮层进行刺激,刺激强度设置为80%静息状态下运动阈值,刺激时间为8 s,间隙22 s 后继续进行,20 min/次,5 次/周,持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患者夜间睡眠时间>6 h,睡醒后精力较旺盛视为痊愈;患者睡眠时间增加≥3 h,睡眠深度、质量显著改善视为显效;患者睡眠时间增加<3 h,睡眠深度、质量有所改善视为有效;患者睡眠时间、深度、质量均无改善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睡眠质量:治疗前、治疗后采用PSQI 进行评估,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7 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3 分,总分21 分,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PSQI 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 中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PSQI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PSQI 评分比较[(±s),分]

?

3 讨 论

PSSD 作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不利于改善预后[7]。临床尚未明确阐述PSSD 的发病机制,认为与脑卒中后脑细胞损伤、脑供血不足等均相关,既往多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 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但其疗效较短,患者需长时间服用,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限[8]。 因此,临床需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PSSD,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SQI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在PSSD 患者中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CBT-i 治疗对改善其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为CBT-i 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 纠正睡眠障碍错误认知,重塑睡眠认知模式,可为实行程序化、条件化的睡眠行为奠定基础, 最终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同时,刺激控制、睡眠限制能够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生物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进而循序渐进地减轻睡眠障碍。 此外,从音乐放松、肌肉放松、呼吸放松三个方面对患者开展放松疗法, 可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负面情绪的干扰,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9]。 PSSD患者神经元功能以抑制为主,需加强兴奋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利用磁场原理,在特定频率下刺激患者的大脑皮层,能够增强中枢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睡眠-觉醒机制,有效增加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进而促进睡眠质量改善[10]。 同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刺激患者的大脑皮层,可调节双侧半球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非优势半球的异常活动进行抑制,进而增强优势半球的兴奋性,有效稳定患者情绪,避免由情绪波动较大引起的睡眠障碍,加快患者睡眠状态恢复。 在CBT-i 治疗基础上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进一步减轻PSSD 患者的睡眠障碍,促进病情改善。

综上所述,CBT-i 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PSSD 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改善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经颅障碍维度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跨越障碍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