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观察
2023-10-09於永梅
於永梅
(微山县中医院妇科,山东济宁 277600)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多发病,是指生殖器及附近组织的慢性炎症,好发于育龄女性,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白带异常、腰骶疼痛等,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增加异位妊娠、不孕等风险,对女性健康造成明显威胁[1-2]。 既往临床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多采用传统西医抗菌治疗, 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症状,但总体疗效仍不理想。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归为“带下病”“痛经”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气滞血瘀、湿热内蕴密切相关,宜采用活血化瘀、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的方案治疗[3]。穴位敷贴、中药保留灌肠均为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近年来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均有一定应用。 其中穴位敷贴能发挥出药物与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而中药保留灌肠经直肠给药,对胃部刺激小,治疗方案安全可靠[4-5]。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2021 年10 月—2022 年9 月收治的140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收治的140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满足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2)病程6 个月以上;(3)未参与其他临床研究;(4)近3 个月未采用其他方案治疗;(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2)存在严重肝、肾损伤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处于妊娠、哺乳期者;(5)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n=70):年龄22~46 岁,平均年龄(37.15±5.20)岁;病程0.5~12 年,平均病程(4.63±1.05)年。 观察组(n=70):年龄21~47 岁,平均年龄(36.65±5.41) 岁; 病程0.5~13 年, 平均病程(4.71±0.98)年。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片(湖北多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33204,规格:0.5 g/片)口服,每次0.5 g,每日1 次;同时给予患者甲硝唑片(新疆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5020123,规格:0.2 g/片)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1)穴位敷贴。 组方:三棱15 g、莪术15 g、侧柏叶12 g、黄柏10 g、大黄10 g、泽兰10 g、姜黄6 g。取穴:关元穴、气海穴、子宫穴、中极穴。将所有药物研磨成粉并过100 目筛, 以姜汁调和成膏状备用。每张敷贴上取1 g 药膏铺平,贴敷于所选穴位处,每次2~4 h,每日1 次。(2)中药保留灌肠。组方:红藤30 g、败酱草30 g、生蒲黄30 g、牡丹皮30 g、丹参20 g、赤芍15 g、延胡索15 g、五灵脂15 g、莪术10 g、桃仁10 g。 每日1 剂,水煎后取汁100~150 mL,待到温度冷却至38℃即可进行灌肠。 于晚间进行药物灌肠,嘱患者排空二便,取右侧卧位,深呼吸,充分暴露肛门,将臀部抬高10 cm,缓慢插入钢管,深度15~20 cm,而后缓慢灌入药液,拔除肛管后擦干肛周皮肤,嘱其平卧于床上,尽量忍耐,不要解出,使药液保留1 h 以上。每日1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 临床治愈:下腹坠胀、白带异常等症状消失, 超声提示病灶区域包块及炎性病灶缩小95%以上;显效:自觉症状缓解,超声提示包块、炎性病灶缩小50%~94%;有效:超声提示包块、炎性病灶缩小20%~49%; 无效: 超声检查病灶缩小19%及以下, 或感染范围扩大。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中医症状积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下腹坠胀、带下量多、腰骶胀痛、月经异常四项症状进行评估,每项分值0~3 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3)炎症因子。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C 反应蛋白(CRP)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中医症状积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下腹坠胀、带下量多、腰骶胀痛、月经异常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
2.3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各项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s)
?
3 讨 论
慢性盆腔炎为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性行为、子宫手术、个人卫生习惯等密切相关,可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不利影响[6]。对本病患者,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炎症,减轻其症状。但因盆腔血液循环较差,常规用药对病灶的作用不佳,且长期用药也容易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故需探讨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带下病”“痛经”等范畴,患者因正气虚弱,外邪入侵,气血不畅,久而生瘀,湿热内蕴,故治疗时宜采用活血化瘀、清热祛湿之法[7]。穴位敷贴为中医常用的外治法,可发挥出穴位刺激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本研究穴位敷贴所用药物中,三棱与莪术能消积止痛、行气破血;大黄与侧伯叶能清热解毒、凉血祛瘀;泽兰能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黄白能燥湿解毒、清热泻火;姜黄能调经止痛、活血行气[8]。将上述药物敷贴于关元、气海、子宫及中极等穴,能发挥行气止痛、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之效。本研究中药灌肠使用的方剂中,败酱草、红藤可清热解毒、散瘀止痛;蒲黄可散瘀止血、利尿通淋;丹参与延胡索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五灵脂可止痛行血;莪术与桃仁可破血行瘀,兼具止痛之共;诸药共用,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行气止痛[9]。 采用保留灌肠方式给药,药物可经直肠黏膜吸收,而直肠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药液吸收能力较好[10]。药物不经胃部吸收、肝脏代谢,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盆腔局部药物浓度,促进炎症改善。 穴位敷贴和保留灌肠方案联合使用,能发挥出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 而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典型症状;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CRP 水平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方案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效果确切, 能有效改善其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