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研究*

2023-10-09

图书馆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图书馆

焦 皎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0)

1 引言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3]。

图书馆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肩负着培育人才、立德树人的重任。现在多数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由“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为“多元素养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基于此,笔者首先介绍多元素养的概念及特点,其次具体分析“三全育人”理念在人员、时间、维度三个要素上的要求,最后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元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2 多元素养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新伦敦学派首次提出了多元素养(multi-literacies)的概念[4]。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多元素养的关注也不断升温,提出了多元素养涉及的要素、目标、内涵、发展策略等,但对多元素养的定义尚未达成明确共识。

2016年,吴建中提出第三代图书馆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多元素养教育,要不断开拓创新各种包容性服务,但是未对多元素养进行完整定义和详细阐释,只举例说明了图书馆开展金融素养、健康素养和技术素养教育的可能性[5]。邓胜利、付少雄对图书情报领域涉及的多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多元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框架和多元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6]。周伟梳理了信息素养、元素养和多元素养的关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多元素养定义为“在元素养基础之上,由元素养及其衍生出的人们工作、生活、学习所需的各类素养的总称”[7]。程罗德等人认为多元素养是一个素养的复合体系,由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和拓展素养组成[8]。

高校图书馆要从实践出发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解决用户的各方面需求,从这点来看,笔者比较认同周伟对多元素养的定义。

3 多元素养的特点

多元素养同元素养和信息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3.1 多元素养具有广泛性

多元素养是在元素养的基础要求上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而形成的。高校图书馆应以元素养和信息素养为核心,在不同方向的领域内不断细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素养教育。多元素养涉及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等各个方面,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广泛性的。邓胜利等人将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科学素养、版权素养、媒介素养、阅读素养等归为核心素养,将健康素养、环保素养、金融素养、技术素养等归为拓展素养[6]。对于临近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职业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业大潮逐渐年轻化的今天,创业素养也是不少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多元素养还包括文化素养、创新素养、数字素养、心理素养等。

3.2 多元素养具有动态性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校学生所关注和需要的素养类型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加之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全民的运动热情不断高涨,尤其是处于青年时期的高校学生对运动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应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社会热点、技术前沿等领域,了解用户需求,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多元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3.3 多元素养具有针对性

多元素养具有广泛性和动态性,但是多元素养并非面面俱到的全面素养。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各种不同的素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人群来说,各类素养有着不同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看重一些基础素养,如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等。而高年级的同学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时代、社会的需求,会着重培养自己迫切需要的素养,如科研素养、创业素养等。

多元素养教育不能搞“大水漫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全面教育,而是应该“精准滴灌”、因材施教。图书馆应结合用户需求、自身优势、校内资源综合考量,既要着眼大局,兼顾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以及不同学生群体对多元素养的需求,又要重点突出,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多元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4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者分别从人员、时间和维度三个要素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要求。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能使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4.1 “人人为师、全员育人”意识相对淡薄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其要求在高校任职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履行在思政工作中自身相应的职责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多元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通常是图书馆员,然而图书馆员在以往的工作中,多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学生,或是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时,以传授专业检索知识和技能为主。一些学者和馆员认为学生的思政工作是学院、辅导员和管理机构负责的事情,服务育人意识相对淡薄。

4.2 “时时为师、全程育人”未能全面覆盖

全程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间保障。学生的思政工作,在时间维度上要贯穿整个在校学习、生活的全程,时刻不能松懈。对于多元素养教育,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目前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的内容还主要集中在文献信息检索、论文写作投稿、常用软件使用等传统信息检索和资源获取能力,少数高校将内容扩展到知识产权和专利、程序开发、数据管理、艺术人文等多元素养领域[9]。而着眼于未来的长远视角,学生日后可能会遇到的工作、创业、婚恋、人际交往、终身学习等成长性需求,多元素养教育内容暂不能够覆盖到。

4.3 “处处为师、全方位育人”不够丰富深入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和重点。它内涵丰富,覆盖范围广。从教育方式上看,以往的多元素养教育多集中在传统的课堂教育,辅以新生入馆教育、日常培训、沙龙、专题研讨会、讲座等其他形式,走进院系的嵌入式教学不够深入,多元素养教育的方式相对单一。从空间上看,多元素养教育的实施地点主要是在图书馆的培训室,服务育人“走出去”的意识偏弱,图书馆其他馆舍空间的文化育人功能挖掘不到位。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多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

5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元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5.1 树立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观念

在进行多元素养教育以及相关工作中,图书馆员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育人意识,时刻牢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既要教授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关于专业能力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同时也要树立育人意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多元素养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教”与“育”并重。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为学、为事、为人的行为典范,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

5.2 加强馆员建设,提高自身实力

作为多元素养教育的实施者,图书馆员自身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多元素养教育的成效。多元素养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图书馆员有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在招聘中,不能仅局限于图书情报学专业,要多吸纳各个学科背景尤其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进入图书馆工作,这样才能便于开展各个领域的多元素养教育,满足学生多样性和差异化的素养需求。另一方面,在职图书馆员要通过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培训班等形式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自身实力。另外,可邀请专家学者到馆举办讲座或者培训,同时也要向其他兄弟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吸取经验,增进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多元素养教育,满足学生要求。此外,还要提升自身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让思政工作可以和多元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育人工作和素养教育的双丰收。

5.3 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协同合作

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多元素养教育进行全程设计,保持育人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多元素养教育也要有着眼于未来的长远视角,关注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终身学习等成长性需求,提前布局,让育人工作在校园外依然能发挥作用。

多元素养涉及数据处理、知识产权、心理、健康、金融、文化、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单靠图书馆一己之力很难保证多元素养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入性。高校图书馆作为多元素养教育主要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平台优势,联合各个学院、科研中心、管理部门等单位,积极调动和发挥各单位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互补,使得多元素养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本身。高校学生既是多元素养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多元素养教育的实施者。现在很多知名的知识领域UP主或博主都是在校学生。他们一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同龄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枯燥、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广大受众。“教”是最好的“学”,通过对别人传授自己所得,更能加深理解,知晓不足。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深入挖掘具有潜力的学生教育主体,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

为此,馆员、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多元素养教育中。通过馆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5.4 丰富教育形式,形成立体系统

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多元素养教育形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可以采用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培训、课程教育等形式开展多元素养教育。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既包括课程教学和嵌入式教学的传统课堂形式,又可以增加讲座培训、知识和技能竞赛、展览、沙龙等更为多样的形式。此外,观影、摄影、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也是很好的补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网络上。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对网络空间以及新媒介的利用,让多元素养教育在网络上触手可及。加强网络空间建设,结合5G、人工智能、VR/AR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多元素养的教学方式。利用微博、公众号、知乎、短视频等各个新媒体平台,运用文字说明、图画讲解、短视频介绍、微课、慕课等线上形式来进行多元素养教育。通过课程与非课程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多种教育形式,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馆舍空间,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体验空间、交流分享平台,最大化地达到文化育人效果。

5.5 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教育

高校图书馆依托于各自的高校而存在,由于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发展重点不同,各高校图书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图书馆需要紧跟时政和社会热点,结合校内资源和本馆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动态的多元素养教育。这样既可以加强多元素养教育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入性,提高多元素养教育的成效,又可以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相融合,达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图书馆整合馆内人力资源,及时开展“健康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和“识别谣言、提高信息真伪鉴别能力”的讲座,为学生解惑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健康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在建党百年之际,图书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献馆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文献主题展览、校友创作红色歌曲赏析、相关历史学家著作手稿展、红色经典主题影片展映等。通过这些活动,传承了红色基因,让广大学生对党的百年历程更加了解,提高了人文素养,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和思政工作相辅相成,通过多种形式达到了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元素养教育的各实践路径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如图1所示。只有加强这5个方面的联动,才能实现全面提升学生多元素养的目的,最大程度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

图1 多元素养教育实践路径关系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单一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高校图书馆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拓展成为具有广泛性、动态性和针对性的多元素养教育,以满足广大在校学生的需求。在开展多元素养教育的同时,要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形成人人为师、时时为师、处处为师的良好育人格局,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图书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图书馆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去图书馆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