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研究*
2023-10-09郝伶俐李雪西江洁雅
郝伶俐 李雪西 江洁雅
(襄阳市图书馆,湖北 襄阳 441000)
2022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同年9月召开的襄阳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明确了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四地(以下简称“襄十随神”)是发展襄阳都市圈共同的责任主体。襄阳都市圈是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崛起的区域一体化核心支点。
1 我国都市圈发展现状
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总体格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城镇化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重要地域空间,也是国土空间管控单元的细化支撑[1]。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含义,即以超大与特大城市作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勾画了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发展的蓝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的工作任务之一。
城镇化率超过50%后,中心城市加速覆盖周边中小城市形成都市圈[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在此背景下,卓有成效的都市圈建设实践已在我国多地展开。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产业创新融合协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3]。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两万亿元,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作用[4]。大南昌都市圈通过增强“链主型”企业的带动力,牵引上下游企业精准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助推域内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5]。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襄十随神”四地将通过共编发展规划、共建交通互联、共促产业发展、共治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同链、民生同保、交通同网、市场一体[6]。
在都市圈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尹稚[7]等人提出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分工协作与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都市圈治理理念。路青[8]等人概括了都市圈的发展特点:发展重心会从核心向外围转移,发展过程会显现“人口集聚—产业升级”交替螺旋上升的态势。罗平[9]认为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管理及经营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等具体措施。王政和徐颖[10]强调,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在规划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充分发挥关键作用。齐爽[11]指出,协商合作机制、规划协调机制、协同发展机制、补偿共享机制,是形成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学界全面而详实的研究成果,夯实了都市圈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政策指导下,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修正,我国都市圈发展进入提质加速、扩面增效的新阶段。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初经步形成了29个都市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2]。
然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多从外部视角阐述都市圈建设的原则、途径、模式,对推动都市圈持久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关注不足。为进一步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笔者以襄阳都市圈内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为切入点,探讨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2 公共文化服务赋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特质和名片,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与积淀。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2.1 公共文化服务增强都市圈凝聚力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能有效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间自由流通,缩小域内城市发展水平差距。具备公平性、公益性特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摆脱行政区划的羁绊,其承载的地方文化更是增强都市圈内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黏合剂。广佛都市圈将“广府文化”视为稳固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四位一体总体布局[13]。重庆都市圈加强对“两江四岸”及美丽山水文化、巴渝民俗文化、革命抗战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彰显,增强都市圈文化认同[14]。襄阳都市圈自古就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南襄盆地的交通要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地区,拥有极富特色的宗教文化、书院文化、会馆文化和商业文化。这些地方文化不仅造就了襄阳都市圈内相近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且物化为域内各公共市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
2.2 公共文化服务助力都市圈绿色发展
城镇化发展初期的主基调是扩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当城市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后,社会民生和公共文化事业等领域,则自然成为建设重点。良好的社会民生和公共文化事业能够更好地为各类人才服务,达到反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效果[15]。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工作部署。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
襄阳的资源配置、经济水平、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足以支撑其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16]。襄阳都市圈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璀璨的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襄阳都市圈域内的各公共图书馆,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加强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人才、平台等优势,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3 襄阳市图书馆跨区域合作的现状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度是实现襄阳都市圈高品质发展、增强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辐射力的基础[17]。襄阳都市圈域内的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也同时肩负着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3.1 襄阳市图书馆跨区域合作的方式
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能促进各成员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构建区域文化服务一体化格局。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跨区域合作主要包括总分馆制、馆际联盟、对口支援和数字服务等4种类型[18]。襄阳市图书馆同时开展了两种形式的跨区域合作:纵向垂直管理的总分馆制和横向联合拓展的“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
总分馆制是指针对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分散与服务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采取统一的方式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若干图书馆组织起来,实现业务分工合作、资源有效利用,从而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图书馆群[19]。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至今,已形成以上海中心图书馆为范式的“松散型”、以嘉兴和苏州为代表的“集约型”、以佛山禅城区图书馆为特色的“统一型”、以南京金陵图书馆为典型的“多元型”等发展模式[20]。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县(市、区)达2397个,共建成分馆数量超过两万个[21],成为面向公众提供普惠性和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
图书馆联盟是由若干独立的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正式签约组成的合作组织[22]。与总分馆制相比,图书馆联盟能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图书馆合作,有效提升各成员馆的服务效能。安徽省图书馆以阅读推广联盟为依托,构建数字化服务网络,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河南省图书馆不断优化全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信息服务联盟机制,规划编制全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推动地方文献征集联盟建设[23]。
2013年,襄阳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襄阳市图书馆以此为契机,深化襄阳市行政区划内的总分馆制建设,现已建成以本馆为中心馆、16个城区分馆、7个县(市、区)分馆、259个社区流动图书站点及5个城市书房组成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管理、流通、服务的一体化。
在加快建设总分馆制的同时,“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于2022年4月正式成立。在联盟框架内,四地公共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协议,开启了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各成员馆共同举办了“翰墨飘香溢四城”——“襄十随神”书法联展、“襄十随神”悦读行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逐渐发挥出区域协作群策群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读者活动互联互通的同城化服务体系功能。
3.2 襄阳市图书馆跨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和信息集散中心,肩负着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进而加快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社会教育职能。然而,襄阳都市圈内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却备受基础设施薄弱、馆藏资源匮乏、专业人员不足、运维经费短缺等困扰。如表1所示,襄阳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内,各县、市(县级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舍面积”“馆员数量”“文献资源购置费”等重要基础设施指标,均与总馆——襄阳市图书馆有较大差距。这客观地造成各个县、市(县级市)级公共图书馆陷于馆舍空间狭小、馆藏资源“量”少“质”低、专业人员不足的困境,成为制约其推动襄阳都市圈发展的主要原因。
表1 襄阳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基本情况
3.2.2 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是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尚处于初建阶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各成员馆发展不均衡。在“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内,襄阳市图书馆的“馆舍面积”“文献资源购置费”“纸质文献总量”等各项指标,均大幅领先于其他成员馆(见表2)。整体实力的巨大落差,导致成员馆之间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局面。二是业务互通未落到实处。由于技术和距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尚未实现通借通还的一体化服务,文献流通和资源共享尚处于起步阶段,参考咨询平台的即时咨询工作流程也有待完善。三是活动品牌影响力不足。联盟内各公共图书馆现有的文创产品、文化服务、读者活动等项目的开展和宣传多局限于当地,尚未形成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表2 “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基本情况
3.2.3 对襄阳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待加强
悠久的历史积淀,使襄阳都市圈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驰名中外的古隆中(诸葛亮隐居地)、习家池、襄阳古城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多达700余处。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使襄阳市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等称号。在《湖北长江旅游带发展规划(2019-2023年)》中,襄阳市被定位为三国文化旅游板块核心区。然而,以“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衡量,襄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有特色美食、无饮食文化,地方住宿风俗未能充分体现,行程中难以体验到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未能成为旅游核心内容,缺乏富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项目仍然不足等“短板”[24]。襄阳都市圈域内的各公共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发掘和提炼馆藏资源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产业注入强有力的文化元素。
4 襄阳都市圈内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的途径
4.1 强化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支撑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轴,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主要实施者。襄阳都市圈域内的各县级图书馆是构成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节点。要解决束缚其发展的“人”“财”“物”等难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以共建共享补足资源短板。采购、编目、配送、服务的标准化统一运行机制,是实现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基础。襄阳都市圈可借鉴“嘉兴模式”,总分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保障经费由各级政府分担,业务由总馆集中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和标准。通过加强与本馆间资源、业务、经费、人员的一体化整合,增强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软实力”。
二是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数字技术业已成为突破城乡壁垒、促进都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襄阳都市圈内各县级公共图书馆大多处于数字资源不足的窘境(见表1)。近年来,襄阳市图书馆在通过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共享其他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同时,还相继建成了地方戏曲资源库、汉水文化特色资源库、襄阳市老照片数据库、茶马文化等特色地方资源数据库,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襄阳都市圈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特色文化、风土人情[25]。襄阳市图书馆馆藏的优质数字资源,无疑能大幅提升总分馆服务体系内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效能。
4.2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是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意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前提[26]。西北五省(区)图书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为加强跨区域合作,分别构建了“科学讨论会”“图书馆峰会论坛”“图书馆馆长暨学会理事长、秘书长联席会议”等3个合作交流平台[27],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联盟的发展。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建“高校古文献资料库”,目前已有30所高校图书馆将自有的古籍数据上传到平台[28],成为图书馆长期合作的典范。
要完善襄阳都市圈内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深化各公共图书馆间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联盟最主要的目的和发展驱动力。“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应制定统一的编目标准,开展联合编目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馆藏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分类;还要抓紧推进珍贵特色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进程,联合建立珍贵特色地方文献全文数字资源库。
其次,要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襄阳市图书馆自2020年开始,启动了“馆员能力提升工程”,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馆员开展系列讲座,已成为提升全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机制。“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内各成员馆,一方面可积极借助中国图书馆学会及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平台构建合作、交流机制。另一方面,可轮流主办馆员业务培训和促进联盟发展的会议、论坛,建立并巩固图书馆联盟的长效机制。
最后,共同打造富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彰显服务特色、发挥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湖北省图书馆联合全省百余家公共图书馆,通过建设“长江读书节”品牌,促进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发展[29]。上海、吉安、遵义等城市组成的“红色图书馆联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效益[30]。“襄十随神”四地文化同源,经过漫长历史的淬炼与积淀,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炎帝文化、红色文化。襄阳都市圈内各公共图书馆应充分挖掘地域人文历史元素,提炼独特的地方文化元素,强化区域文化特质,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4.3 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22年4月,首场“襄十随神 美美同行”城市群文旅发展活动在襄阳市举行,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四地携手签署《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协议》,共同推出区域内多条旅游线路。襄阳都市圈内的各公共图书馆应锚定旅游产业“六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4.3.1 彰显美食文化
古属楚地的襄阳都市圈,除创制了煎、炒、烤、炸、蒸、炖、煨、烧等烹饪方法外,在调味上讲究“五味俱全”,同时也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31]。襄阳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中不仅记载着如风箱米酒、洋糖甑糕、大把散子、猪油酥油饼等特色美食的具体做法,而且对饮食特点、饮食器具甚至饮食禁忌都有详细的记载[32]。这些详尽的内容成为襄阳都市圈创建美食品牌、彰显饮食文化的重要依据。
4.3.2 体现民居特色
四合院、土楼、窑洞、蒙古包等,不仅是独特的民居样式,而且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和符号。襄阳市的典型民居大多为“明三暗五”或“一院三进”的样式[33]。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存有谷城县老街民居群和南漳县板桥村民居。襄阳都市圈的酒店业可依据域内各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中记载的规制建造民居酒店,突出地域民居特色。
4.3.3 提供信息咨询
襄阳都市圈域内的公共图书馆可与旅行社、广播电台联合,针对游客不同的出行方式做好信息咨询工作,也可借助各成员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数字化地方文献资源,或在相关政府网站上以超链接的方式,发布有关襄阳都市圈特色文化的介绍,以便游客在行程中也能充分感受到襄阳都市圈的文化特色。
4.3.4 彰显文化特质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基本业态,也是旅游产业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34]。襄阳都市圈域内各公共图书馆可以详细梳理馆藏地方文献,为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另外,也可与各景区共同开展实景、实地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活动,并通过在景区设立流动图书室等方式,方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品读襄阳都市圈的独特文化。
4.3.5 开发文创产品
目前,国内不少景区的纪念品虽极富地方特色,但不足以体现当地所有的文化内容,已很难激起游客的购买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更多高品质文化创意纪念品,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对策。襄阳都市圈拥有“黑暗传”“武当山庙会”“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等十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众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的口头文学、曲艺、技艺、医药、节庆、民俗等多方面内容。从地方文献中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形象、涵义、图像、符号、文字等多种独特的文化元素,加之巧妙的构思和设计,有助于旅游纪念品升华为真正体现襄阳都市圈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
4.3.6 探索文化娱乐新途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旅游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而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式旅游的需求不断扩大。襄阳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十堰的“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随州的“炎帝神农节”、神农架的“国际生态旅游节”等特色节日,凭借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襄阳都市圈域内各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使游客在品味各地独特民风民俗的过程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襄阳都市圈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5 结语
总分馆服务体系和“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是当前襄阳市都市圈内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的主要形式。两者均以促进各成员馆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出发点,旨在突破行政藩篱,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图书馆体系化的服务效能,成为推动襄阳都市圈协调发展稳定而持久的驱动力。在促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增强襄阳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辐射能力的过程中,域内各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推动目前相对独立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与“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有机融合。
襄阳都市圈域内的各城市,虽然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气质。这些“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差异,被忠实地记载于各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地方文献中,成为最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也成为助力襄阳都市圈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