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管见
——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视角
2023-10-09申彦舒
申彦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 娄底 417000)
2019年2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以深化改革和提升效能为目标,吹响了农家书屋改革再出发的号角,全面部署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有关工作。方案提出了4个方面17条具体举措,明确要推动共建共享,解决资源闲置问题;要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阅读活动,提高书屋使用效能;要优化内容供给,有效对接群众需求;要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书屋工作保障等内容[1]。笔者基于协同理论,探讨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和实现机制,通过协同社会资本,促使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为农家书屋建设的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农家书屋展开了积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家书屋信息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中的困境、农家书屋发展模式、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等。赵虹[2]等指出农家书屋在长效管理机制、文献资源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以政府为主体的持续均衡投入;把儿童阅读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开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完善管理体制、拓展服务范围。丁学淑[3]等探讨了农家书屋信息化内容构建发展策略,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与图书馆的联系,延伸服务,谋求发展,凸显地域资源特色。孙鹏[4]等提出以建立政策体系、打造资金链条、建设技术团队、筹划人力体系和统筹数字资源等为抓手,保障农家书屋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与稳步推进。潘炜[5]等通过调查分析了农家书屋发展现状,指出普遍存在供给行政化、产品错配化、管理消极化和服务低效化等问题,分析了农家书屋发展困境的技术归因,提出了农家书屋转型发展的技术路径,即利用技术手段破除“进入壁垒”“效率困境”、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多方对接和资源整合、建立线上线下多元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曾建辉[6]指出农家书屋已经出现管理虚化现象,考核机制的失效和激励机制的缺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建议从机制改革着手,改进考核方法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来进行治理。孔兰[7]对农家书屋实施社会化媒体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分析农家书屋社会化媒体发展模式的本质与目标,提出从依托“中国农村传媒网”建立社会化全媒体中心、以“互联网+”思维拓展参与主体,实现阅读主体与资源之间的互动,社会化互动与线下转化共同作用于乡村文化,建立“荣誉+积分”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对农家书屋社会化媒体模式进行整体布局。陶爱兰[8]等以宁夏地区为例,分析了宁夏地区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管理及服务新模式,建议以出版物补充为保障,以加强管理为重点,以精准服务为抓手,以创新理念为关键,以整合资源为支撑。刘敏[9]提出了基于真人图书馆的农家书屋服务新模式,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农村读者认知度;了解需求,确定真人图书馆活动主题;广泛招募,科学管理真人图书;深度宣传,提高读者参与度;组织借阅,重视反馈和评价来实施。段玉昆[10]等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农家书屋众筹模式,通过创新平台运作方式、便捷网络筹资渠道、多渠道配送捐赠图书、多平台合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众筹项目的包装来建设农家书屋众筹平台。孙薇[11]通过调查和分析吉林地区农家书屋现状的调查以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大投入,提供后续资金保障;探索数字书屋建设,降低资源的配置成本;以农民为主体,提高文献利用率;加强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等新路径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唐玲[12]分析了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体制、组建优良的管理队伍、加大农家书屋后期资金的投入、加强农家书屋的信息化建设4个方面来推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李景文[13]基于农村阅读的视角,探讨了“十三五”时期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建议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平台、紧扣需求健全机制、倡导阅读耕读传家和数字技术指尖阅读等手段来提质增效,实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社会力量被图书馆以各种形式广泛利用,国内学者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积极研究,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对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研究甚少,学者王登佐、姚秀敏[14-15]对农家书屋建设中社会力量介入进行了探讨;王登佐提出社会力量办农家书屋的模式有以副养文农家书屋模式、个人独资农家书屋模式、民办公助农家书屋模式、民办民助农家书屋模式和公办民助农家书屋模式;姚秀敏归纳了社会力量介入农家书屋建设的模式有独立模式、合作模式和志愿服务模式。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农家书屋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对农家书屋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全面深入,对资源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及对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但主要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描述,对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管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研究。笔者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协同理论进行创新,为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实践给以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从资源、技术、平台、服务以及人员5个角度,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协同框架,为农家书屋的后续建设提供借鉴。
2 社会协同理论与适用性
协同理论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强调将一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通过子系统之间的有效整合、相互协作产生一种整体效应。如今,协同理论已被引入多个学科领域用以解释复杂系统中多个主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机制[16]。一些学者将协同概念引入对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社会协同思想。社会协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明确协同的主体、明确各协同主体的职能和明确协同的机制3个方面。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公共工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除了政府,还可以有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种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其内部子系统不断地和外界进行资源、信息等的交换;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农家书屋的需求内容更丰富、更多元化,“一刀切”式的供给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存在供需失衡现象,系统各组成成员的相互作用也表现非线性叠加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开始注重对精神与文化的需求,部分文化需求并未能从现有供给中得到满足,促使其成为供给的主体,系统的发展过程虽然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却具有自组织演化的特点,因此,以社会协同理论研究农家书屋工程具有适用性。
3 农家书屋社会协同实施方案
农家书屋有政府、社会力量(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农家书屋等子系统,如何使这些子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农家书屋发展中的瓶颈。社会协同理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秉承“多样化供给、分类化服务”的理念,笔者从资源、技术、平台、服务以及人员5个角度,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对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和实现机制展开研究。从政策法规和农民需求出发,基于社会协同理论的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框架分为3个模块(见图1)。
图1 基于社会协同理论的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框架
3.1 协同形成机制
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协同建设的实施过程是农家书屋多元主体协调一致、寻求最佳实现策略的过程。在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农家书屋等各子系统构成的农家书屋这一系统工程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属于“元治理”(见图2),负责制定协同制度和规则,统筹协调各主体,赋予各主体平等的参与权与决策权。开放性是协同机制形成的前提;各方的目标是否一致,直接影响协同能否达成,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协同效果;利益的分离与耦合对协同关系能否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影响协同的形成和协同机制的生成路径;合理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协同机制形成的组织保障;服务是协同机制形成的根本。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农家书屋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宏观层面,农家书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联盟发展等中观层面以及信息服务、阅读推广等微观层面的管理和建设中来。根据农家书屋政策法规和农民的信息需求达成一致,制定统一的战略目标,组织制度,均衡各方利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同完成目标和任务,在质、量两方面放大系统功效,创造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从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实现力量增值,达到服务理想化的效果,最终实现利益协同的目标。因此,围绕战略形成聚焦并将战略有效分解形成计划和具体工作内容,是协同机制形成的标志。
图2 农家书屋建设的多元主体示意图
3.2 协同运行机制
协同运行是实现农家书屋战略目标并将战略行动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协同建设要做好资源整合、技术平台、信息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资源维度上,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资源系统各要素进行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资源利用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同时,创新“中心-投放点”运行模式,以中心带动投放点,发挥“聚”效应,即将临近的农家书屋进行联盟,发挥整体最大功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农家书屋发展模式,成立基金会、理事会等。在技术平台维度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农家书屋书籍内容的数字化和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引入优质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数字化服务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还要注重以O2O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整合服务的开展,增强农民体验感。在信息服务维度上,要以为农民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特色,从“大而全”的服务向“精而专”的个性化服务转变。利用大数据划分群体,关注公众需求,形成自动传递给用户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机制。开展“1+X”服务运营模式、“农家书屋+电商”等多元化服务形式,延伸书屋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把“农家书屋”办成一个集农民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民俱乐部。在人力资源方面,规范农家书屋内部队伍建设,寻求管理队伍最优化的解决途径,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解决好农家书屋管理员待遇;同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规范和培育社会力量,重点培育文化志愿者、新乡贤和文化能人等主体力量,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3.3 协同保障机制
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引入社会力量,不仅改变了政府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和经费投入方式,更是对当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的深化变革。协同保障机制贯穿协同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全过程。在协调机制方面,政府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时要秉承平等尊重、协商互利的原则,尊重社会力量意愿,找准农家书屋多元建设共同目标,实现多元共赢;在模式设计、实施步骤和进度推进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既要突破传统、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也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公益环境,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空间,搭建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平台载体,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反馈制度,为不同主体间以及主体和农民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反馈的平台。各主体的需求表达是驱动多元主体协同的重要动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拓宽反馈渠道,加强相互间的交互程度,对读者需求进行精确定位和深度剖析,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精准用户画像,缩小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以需定供。在监督机制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需要一套成熟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公开透明的监督下合理地运作。政府要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成立监管基金会,制定农家书屋捐赠公开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农家书屋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合理化流程,建立审批准入退出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规范化发展。在评估机制方面,树立包容正确的评价观念,基于公益性的社会力量参与行动采取包容心态,承认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动机的差异性,细化考核指标,坚持以服务效能、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农家书屋与社会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性。
4 作家爱心书屋——农家书屋协同建设案例
作家爱心书屋是湖南省人文科技学院重点帮扶的农家书屋,位于湖南省涟源市白马镇田心坪村,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是一个多功能农村图书馆。从作家爱心书屋的建立、运营到服务保障都体现了协同治理的理念,是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协同建设的典范。
首先,作家爱心书屋的建立是社会力量与政府协同推动形成的结果。1998年2月,著名作家谭谈发出倡议,巴金、冰心等一大批知名作家,湖南人民出版社以及时任湖南省主要领导纷纷捐书捐物,同时,省内和涟源市的众多单位和个人捐款支持馆舍建设,1999年12月作家爱心书屋建成投入使用。涟源市政府将作家爱心书屋纳入政府管理,设为股级机构,安排4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从作家呼吁,个人、企事业单位响应,再到政府设置管理机构,个人、社会力量和政府的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了作家爱心书屋的建设。
其次,社会力量、政府和个人协同管理是作家爱心书屋的日常运行机制。文献资源筹集主要由作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完成;村委会负责组织协调村民参与各类活动;政府派驻人员负责日常管理,负责组织活动的实施。良性的协同管理,作家爱心书屋不仅通过读书活动、赠书、画展等活动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还通过与村委会、卫生院合作,利用中药材种植等扶贫项目,推动了当地的脱贫致富工作,延伸书屋的服务功能。
最后,协同保障机制是作家爱心书屋运行良好的重要基础。政府协调捐赠人、捐赠机构和村委会等社会力量,建立了平等尊重、协商互利的关系。在作家爱心书屋运行的基础上,村委会是场馆维护主体,保证了文献的存储空间和开展活动的场所;政府提供管理人员和日常运营经费,这是作家爱心书屋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作家及企事业单位稳定的捐赠活动成为图书等资源的重要来源。2015年以来,笔者所在图书馆每年对该书屋进行帮扶,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专业指导,培训管理人员,捐赠图书资料,组织志愿者到书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运行,作家爱心书屋在政府指导、捐赠人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捐赠、管理和开展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作家爱心书屋与捐赠人间的协调机制,实现了作家爱心书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