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领域同义异名医学术语的规范研究

2023-10-09李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同义术语医学

李栎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成都 610023)

在我国,医学学科门类繁多,有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等11类,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医学各类学科,甚至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必然性和广泛性,反映在出版领域,以西医临床医学学术著作为例,不可避免地涉及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医学内容。

作者在编写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时,习惯上沿用相应学科术语。由于各学科审定的同义术语目前有一些仍然存在差异,尤其是由外语翻译成中文的术语,因此,在书稿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学科专家审定的同义异名医学术语,如感染病学术语“大肠埃希菌”和化学工程术语“大肠杆菌”同义,两者对应的英文都是Escherichia coli。

此外,还有一些中文同义异名医学术语对应的英文在表述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在英文文献中常见亦表述为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另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如干燥综合征(sicca syndrome)是由瑞典医生 Sjögren发现并首次报道的,故又称舍格伦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 Sjögren 中的“ö”是瑞典字母表的特殊字母,在不少英文文献中,用o替代,故舍格伦综合征还可见到“Sjogren syndrome”“Sjogren's syndrome”的同义表述,因为语言在应用上具有惯性特征和简化现象,故医学术语普遍存在多样性。

1 在出版领域,同义异名医学术语规范的必要性

医学图书具有一定高度的学术价值,兼具科学性和专业性,能作为传播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大量专业术语的组织和整合的成果[1]。

在医学专业语境下,理想的医学术语不应该存在同义词。大量同义异名医学术语交叉出现,容易设置阅读障碍,被读者误解为混杂的不同概念;如果医学图书内容又非常专业、复杂,艰涩难懂,读者就更加难以顺畅地阅读和理解作者原本希望传达的信息,不利于知识传播。此外,同义异名医学术语的多样性表达还会给跨学科、跨行业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带来困难。

在跨文化交流中,统一、规范术语,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升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从编辑出版角度,对稿件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名词术语、体例格式等进行核查、修改,使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是最基本的编辑加工活动。即将实施的行业标准CY/T 266—2023《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也对医学术语进行规范统一提出要求。尽可能规避同义异名医学术语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应有之义。

2 从“顶层设计”角度规范医学术语

所谓顶层设计[2],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调整“顶层设计”,是从根本上防止同义异名医学术语发生的重要方法。从“顶层设计”角度规范术语,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与互认机制,打破学科间的语言壁垒;重视医学术语翻译实践;加速审定新的医学术语、淘汰旧的医学术语,不断迭代知识体系。

2.1 不断完善我国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建设

(1)建议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导下,引导并支持广大出版专业人士、医务工作者、术语标准开发组织、翻译家及其他学者参与我国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的广泛研究,使我国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2)参考、借鉴国际主流医学术语体系。国际相关组织机构十分重视医学术语标准化建设。目前,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3]、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4]、国际卫生术语标准开发组织[5]等机构正在深入开展医学术语标准更新与优化研究,有力推动了国际医学概念的命名规范统一及全球医疗健康信息的共享互通[6]。

参考国际主流医学术语体系,包括《医学主题词表》《国际疾病分类法》《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等,对其特色优势进行剖析与归纳,总结已有的经验并指导实践,有助于推动我国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建设[7]。

(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术语标准化体系,一方面,在推进我国医学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医学发展,以及医学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愈来愈频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术语体系建设,能够促进中华医学文化“走出去”,促进全球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

(4)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扩充我国医学术语数据库的功能,增加对易混淆术语的解释说明,增进使用者对于术语的理解,能够有效避免对术语的混淆与误用。

2.2 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与互认机制,打破学科间的语言壁垒

(1)建立术语专家库。不同学科名词在发布前,可由指定专家库组织不同专业专家组人员评估跨各学科术语,建立学科间的联动机制,必要时也可采取一定信息技术措施来尽量避免入选同义异名医学术语。

(2)建立术语追溯机制。数据库应及时更新、修订术语,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尽量删去同义异名医学术语。同时,作为出版社的编辑,应加强学习,核验术语,确保使用规范的新术语。例如,“白假丝酵母菌”在“术语在线”中无,只有同义的“白念珠菌”;又如,“革兰阴性菌”(曾作为规范术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重新用“革兰氏阴性菌”。

2.3 重视医学术语翻译实践

起源于古希腊的医学,许多术语来自拉丁文,且英文术语同样存在同义异名的问题,建议参照国内外专业术语数据库进行匹配。术语翻译不准确,会影响语义的精准传达,对读者理解作者的原义造成不利影响,这要求医学图书编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英文、拉丁文、希腊词源学知识储备,能够追根溯源,及时发现术语因为翻译造成的谬误,选择更贴切的译名。

此外,翻译中医药术语,也必须回到历史中去,厘清术语概念起源及意义嬗变,并根据术语所处历史语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意义进行阐释[8],才能保障跨学科、跨领域科学信息的正确传播。

2.4 加速审定新的医学术语、淘汰旧的医学术语

术语的规范,应考虑到术语在真实世界的使用,需要得到使用者的广泛认可[9]。

(1)对于新的外来词,建议先采用科技术语直译策略快速吸收,解决国际科技交流前期术语翻译不统一、指向不明确的问题,而后过渡到直译兼意译策略,在保留原译名简洁形式和准确定义的基础上,用意译弥补直译带来的专业技术信息损失[10]。

在中文书稿中,常见某些新药名称仍用英文表述,如antibody-drug conjugate,业内专家通常称其为“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抗体药物偶联”。这类药物是采用特定的连接子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连接起来治疗肿瘤的药物[11],是当前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建议“术语在线”数据库收录。再如:药物Nivolumab有“纳武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欧狄沃”3种译名,目前在“术语在线”中也未见收录,但该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学术图书中已不鲜见,其定名、定义关系到长期学术交流的顺畅性与指导临床应用。

对新术语及时进行规范、宣告,也是帮助更多不了解医学前沿知识的人提升科学素养、开阔眼界。

(2)对于陈旧且脱离真实世界医学临床和科研实践的术语,建议利用信息化技术,健全反馈机制。由“术语在线”数据库实际使用者反馈在真实世界使用术语时发现的问题,发出更新术语申请→名词审定专家审核、更新术语及其内涵,对旧术语进行淘汰和宣告或限制其使用→广大使用者学习并使用新术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切实指导实践。

3 书稿中典型同义异名医学术语案例分析与处理建议

在书稿中,对于同义异名医学术语应尽量做到规范统一。下文列出了典型同义异名医学术语案例(见表1—表4),并给出了实用的处理建议。

表1 含义相同或相近但是不同学科表达不同的医学术语

表2 医学术语的全称、简称

表3 易混淆医学术语

表4 不同年代使用的医学术语

处理建议:在“食品科学技术”学科中,两个名词同义,粗纤维是又称。粗纤维是crude fiber的直译名,在使用术语时可根据学科来判断选择,如用在营养学范畴,与进食有关,一般用“膳食纤维”;如在水产范畴使用,可使用“粗纤维”。对于跨学科图书,一般根据具体情况统一表述。

处理建议:在“核医学”学科中,未注明肾衰竭是肾功能衰竭的简称,但两者的英文术语一致,给编辑提供了线索。当编辑对这些知识有一定了解时,就能轻松做出恰当的选择。在实际书稿的编辑加工中,从“省力”角度考虑,多在医学术语首次出现处标注全称,后使用简称,灵活表意,兼顾简洁性和理据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术语的英文简称过于简短,如AI,可有禽流感、人工智能、呼吸暂停指数、适宜摄入量、助理研究者、芳香化酶抑制剂、人工智能学等多重含义,在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尽量用中文表述,以免引起误解,造成图书质量问题。

处理建议:在“食品科学技术”中,微量元素是指“人体内含量小于0.01%或每天需要量小于100 mg的矿物质。包括必需微量元素(含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和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对人体可能具有功能的元素”。在“运动医学”中,微量营养素是“需要量相对较低的营养素。主要指微量元素(至少包括铁、钴、铬、铜、碘、锰、硒、锌和钼)和维生素”。一般含量在生物体中低于0.01%的微量营养素又称微量元素。在编辑加工书稿时,编辑应注意鉴别。在部分情况下,两者是同义词,在书稿中应进行统一。

处理建议:综合“术语在线”、世界卫生组织[12]及国内相关指南如《中国成人局灶性癫痫规范化诊治指南》的提法,建议使用癫痫,与当下的使用习惯一致。此外,许多字库未收录,需要造字,给使用带来不便,从这个角度也建议使用更为简单的“痫”字。

以上术语无论是中文术语还是英文术语都有着多样性,应辩证看待、合理使用。

总之,如英文/中文术语已经被“术语在线”数据库收录,则可选择对应学科的规范术语。“术语在线”数据库以多模态的可视化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特定领域的知识网络系统,且提供了便于使用者使用的多语种词条信息与概念关系知识[13],擅长检索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地从“术语在线”数据库中查找到医学术语的定义、对比不同医学术语的区别,选择使用。

如英文术语尚未被“术语在线”采集、匹配中文规范术语,则在医学图书中使用的中文术语必须是行业已经取得一定认同,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的《常用临床医学名词(2019年版)》,以及相关国家标准、医学指南中或者医学专家共识等出现的高频名词性词语。

除外“术语在线”数据库,还有许多常用医学数据库可用于考证医学术语,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等。

4 结束语

医学图书肩负传播正确医学学术成果的重任,使用标准、规范、统一的术语是出版优质医学图书的前提之一。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术语是知识的单位,要忠实传递医学信息,应尽可能地完整展现医学术语所蕴含的文化、科学等信息,这直接影响医学学术交流及我国医学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因此,不断完善术语体系建设、避免同义异名医学术语的出现具有必要性。

猜你喜欢

同义术语医学
医学的进步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