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3-10-09姚有如方凤满

地理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生探究思维

姚有如,方凤满,孙 炼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1]。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前提和基础,众多学者及教师在理论层面提出了中小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建议,同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所实践[2-3]。地理师范生作为地理教师的储备力量,不仅是创新思维教育的“汇”,也是创新思维教育的“源”,承担着教育枢纽的重任,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地理师范生基于创新思维才能多要素、多尺度、跨区域地发现地理问题、探究科学问题、指导社会实践。然而,对于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构建和培养的研究还十分匮乏,亟待拓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创新思维的内涵、地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作用与意义,了解地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思维内涵的解读

作为以独创性和新颖性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产生新想法、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由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越的人格特质或其他因素组成[4]。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创新思维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因此,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是提升个体创新思维的必由之路。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个体的想象、意象及其交替的意识状态等,还包括了推理、逻辑、分析和总结等意识行为。此外,对创新思维的认知结构研究强调不仅要从人的本性、价值和潜能来挖掘创新思维,外在理性、理论学习、环境氛围、问题意识等也对创新思维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还稍显滞后,如何立足教学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高师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师范生作为高师院校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参与前沿学术研究。地理专业知识由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构筑。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又相对独立,对地理师范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师范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城市化进程”的时候,不仅需要了解社会经济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需要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辅以夜间灯光卫星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科学方法,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取得超出教材内容的新发现和对城市化发展的新认识。

地理师范生创新性思维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图1):地理创造性思维、地理综合性思维、地理系统性思维和地理探究性思维。地理创造性思维是指地理学科中需运用新颖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挖掘地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寻找地理问题的新型解决方法、提出地理知识的新观点等。地理综合性思维是指在地理学科学习中,能够把不同的知识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将自然和人文因素相互关联、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结合等。地理系统性思维是指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深刻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形成对地球系统整体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全面认识。地理探究性思维是指能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考察、调查、实验等手段积极获取知识,发现地理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等。地理师范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依靠其自身的学习和领悟,还需要从学校管理、学科课程建设、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来共同作用。

图1 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构成

二、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新思维培养氛围不足

高校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是驱动师范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外在因素。制度保障作为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把创新的理念纳入教学计划?如何切实保障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实现?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融合?这是当前地理师范生培养的三个重要问题。尽管各院校积极推进各种创新活动或比赛,但学校层面重结果、轻培养的失衡理念导致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师范生创新思维培育的制度保障。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应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和疑问心,倡导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全院乃至全校之间的课程交流。

2.教师创新思维培育方式固化

高校教师是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直接引导者和开发者。但是当前高师地理课堂中,教师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固守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忽视问题探究思维的启发。不仅自身思考问题的模式固化,而且直接以该模式指导师范生,以简单的思维逻辑贯彻问题的始终,导致地理师范生思想日益僵化。其次,目前高师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探究性活动缺乏,例如,传统自然地理学课堂中,分析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时,教师往往通过图片、视频和数据分析全球或区域的案例,指导地理师范生了解这一知识,即使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地理师范生也往往是走马观花,缺乏认真分析和探究的过程。这种现象导致地理师范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现实地理现象和实践认知不够,不利于激发好奇心和兴趣。

3.师范生探究问题能力较弱

当下地理师范生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入了解科学的冲动和兴趣,不具备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探究科学问题的精神。过分依赖既有的知识体系,过于重视教材的权威性,是导致地理师范生缺乏主动拓宽知识面和独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原因。此外,地理师范生在野外实践活动中,也存在重视不足、观察不够细致、总结不够及时等问题,缺乏实践经验使其无法通过观察分析、场地实验和调查工作等方式积极获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很难对复杂的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另外,培养过程中重视技能的培训,注重教学效果,忽视了地理师范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地理学科所包含的多元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综合性,需要师范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将地理学科看作单一知识学科,缺乏学科之间的交融和创新,会导致师范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局限。

三、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完善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管理模式是影响其创新思维培育的主要外部条件。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由上而下的管理过程和渠道,其管理技巧和方式依赖管理人员已有的经验。对于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培育,首先要推动院系—基础教育机构管理体制的协同化。院系要围绕地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思维问题、课程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协调,促进教育思想、心理学逻辑、地理学问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地理师范生培育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图2)。可以借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推动“高校+基础教育”协同育人,充分发挥高师院校地理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地理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助力基础教育地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提升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此外,可建立地理师范与相关田间实践型行业(如旅游、农业、林业、沿海城市发展)联合研究机制,逐步发展联合研究等实践项目,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让师范生结合行业实践,培养与实际需求贴合的人才。

图2 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培育过程中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其次,要创新教学管理。高师院校管理部门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管理策略,建立长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将创新思维和辩证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实现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培育创新思维。高师院校要通过培训,让教师了解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和策略,关注教学与研究的融合。同时,提供给地理师范生实践机会,如科研项目、社会调查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最后,建立师范生自主化的教学管理制度[5]。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来源于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自主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地理师范生自觉性和探究性学习的制度保障,在该制度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可多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在地理师范生专业学习自主化基础上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包括奖学金、资助科研实践项目、引荐就业机会等。这将鼓励地理师范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并开展自我探索,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科研究的深入。此外,为优秀地理师范生量身定制实践计划和专业扶持计划,对于提高地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能够协助地理师范生形成创新思维(图3)。首先,课程顶层设计要考虑思维课程,强化批判思维、创意思维和系统思维课程的建设,减少非必要的基础课程,在地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系统和环境、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课程,强化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研究方法等课程,适度弱化部门地理学,促使地理师范生通过构建创新思维,独立探究部门地理学,从而实现对地理现象由了解到理解的跨越。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促进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要从完善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课程,融合专业课程和打造创新课程四个方面入手。如讲授综合性地理课程后,地理师范生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地理专题(如大气、水体、地貌等),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或创设地理情境进行自主授课,之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其次,完善课程结构。为了更好地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高师院校应该根据师范生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形成科学且完整的课程体系,重视地理师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着力打造提升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的课程,如通过实践环节、社会调查、课程设计等形式,强化地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培养创新思维的课程,如增加地理研究方法类课程、地理技术创新课程、地理新兴领域课程(地球系统科学、数字地球、网络地理等)、地理创新思维实践类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案例分析课程等,提升地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加强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高师院校地理教育课程包含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具体课程相对零散,联系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偏重于某个方向,如水文学、气象气候、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等。有效地打通各课程单元的壁垒,加强课程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有利于地理师范生更好地树立地理创新思维、梳理地理教育学知识。如在讲解中,可借助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情境出发,融合多个地理要素及主题进行具体讲解,加强不同地理课程间的联系。另外,在设计部门地理学和专业方向课程时要强调综合性,联合各个专业方向教师共同打造综合类金牌课程,通过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地理研究方向和不同地理思维的碰撞,促进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育学基础等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充分借助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加强地理类与教育类课程的联系。重视地理实践课程,这是地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基础课程,高师院校要关注地理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方式,监控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效果,实时优化实践类课程结构,真正做到引导师范生从实践中发现地理现象、探究地理问题、洞悉地理规律、形成地理创新思维。

图3 课程建设方面对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3.强化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综合性是地理学重要特征之一,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地理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要素和多维度去厘清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规律,以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为着力点,认知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指导地理实践[6]。地理学的综合思维与创新思维在地理师范生培养上存在统一性(图4),因此,强化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也是培育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强化师范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育,一方面,要求高师院校教师在地理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激发师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抛出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要素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解析要素区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揭示地理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师范生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地理技能,能够精准识别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并融会贯通,学会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得出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在讲解地貌景观的形成及特点(如喀斯特地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散视角,从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角度,多要素多尺度地分析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考虑到气候、岩层岩性、水体等要素以及地貌特征对当地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而更深层次地推动要素、时空和地方三个综合维度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图4 基于地理综合思维的地理创新思维培育过程

4.组织有效的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现象和规律来源于地理实践。只有通过有效的地理实践活动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根本性地调动地理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师范生创新思维的来源,能够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探究地理事物的好奇心,进而推动自觉学习的欲望,指导新的地理实践活动。有效的地理实践活动,要求高师院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地理实践水平,真正做到能指导、会指导、善指导,高水平实践教师的全方位指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师范生的创新思维[7];其次,要求高师院校地理教研团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长效性,真正做到多要素、多时空、多环节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师范生保持新鲜感;另外,要求师范生个体保持高度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身独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维。以“植物地理学”课程为例,可将校园内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基础,野外植物地理学实践作为拓展,通过植物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图5)。在校园内地理实践过程中,实践内容应该突出地理环境对植物数量、种类等分布的影响,体现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法。在设计流程时,应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难度,逐级提升实践层次,始终保持活动的连贯性。在校园外地理实践过程中,应选择植被特别丰富、分布情况明显、具有较突出表现的区域,由师范生独立开展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探讨植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可设置调查表格,收集各类植物的信息,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状态和生态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可以选择丘陵山地、冷杉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等多个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对比调查研究,探讨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演替过程。

图5 “植物地理学”课程地理实践活动案例

猜你喜欢

师范生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