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统整与路径探索

2023-10-09闫佳音金如委

地理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科书理念绿色

闫佳音,金如委

(1.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这已成为各国共识[1]。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围绕我国的绿色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改革开放前形成了“农、林、牧缺一不可”理念;改革开放后把环境保护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1世纪初期,形成了包含“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等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四个坚持”之一;党的二十大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章中设置专题论述了“绿色发展”问题,将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2]。它强调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的健康。其主要内涵包括低碳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创新和技术推动等。

总体而言,绿色发展理念是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人类当前和未来的世代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各学段课程教材”[3],该实施方案对国民教育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需要发挥自身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履行面向高中生开展绿色低碳教育的使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此,绿色发展理念非常有必要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这不仅可以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观。综上所述,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统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探索该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统整

1.与绿色发展理念契合的教科书内容梳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绿色发展理念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内容。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可以看出三者在内容上具有可融合性及关联性。本文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容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选择性教科书各章节内容标题进行对照分析,梳理出绿色发展理念内容与教科书标题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绿色发展理念与教科书标题对应关系

由表1可知,绿色发展理念内容能够较好对应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选择性教科书章节内容标题,双方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关系。从绿色发展理念主题内容角度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主题对应的教科书内容主题数量最多(17个),“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对应的教科书内容主题数量最少(6个);“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具体对应的教科书内容主题数量最多(10个),“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确保能源安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等具体内容对应的教科书内容主题数量最少(均为1 个)。从教科书角度看,选必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内容主题对应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容最多(15个),选必一内容主题对应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容最少(3个);“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这一教科书内容标题对应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内容数量最多(5个),“大气的组成”“陆地水体的类型”等教科书内容标题对应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内容数量最少(均为1个)。

2.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教学内容重构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内容与教科书内容标题的良好对应关系,可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容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选择性教科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融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知识结构网络。例如,“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与“中国的页岩气”整合形成“绿色页岩气油开采技术”“推进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耕地休耕轮作”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整合形成“绿色耕作方式”“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整合形成“京津冀绿色交通一体化”。整合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教学内容重构

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

1.结合“活动”栏目,开展“知行合一”的绿色探究活动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几乎每节都设置了“活动”栏目。“活动”栏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探究和实践潜力,是渗透观念教育的良好窗口,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教材正文内容。高中地理课程中蕴含大量主题需要与观念教育相伴随,而观念教育正是认知与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地理教学课堂是宣传和阐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场所,让绿色发展理念和学生可感、可析、可用的实用知识建立联系,是地理课堂渗透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突破口[4]。在此背景下,合理安排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开展“知行合一”的探究活动,是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路径。

针对“绿色水循环”知识点进行“边疆地区水体跨境污染”主题探究活动。

结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一节中“活动”栏目“观察分析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的材料,并提供有关松花江水污染跨境转移的国内、国际新闻报道和中国水系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①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资料和新闻报道,分析松花江水污染跨境转移对边疆地区、边疆海域、邻国的环境影响;②结合中国水系分布图找出我国的外流河,并自主查阅关于“我国为防止水污染跨境转移,在东北边疆、西北边疆、西南边疆、东部海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方面的资料,对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实践举措进行分类总结;③“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对预防边疆地区水资源跨境转移有哪些积极作用?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中是如何展现大国担当的?

我国疆域辽阔,国境线漫长,跨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边疆地区水体跨境污染”的探究活动设计,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并解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相关问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跨境”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从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视角,增强全球生态共同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精选有关绿色发展理念的“活动”栏目材料,“因时制宜”地将探究活动穿插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落实二十大报告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2.采用“立体”呈现方式,拓展教材中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模块、阅读模块、正文部分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材料,案例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塞罕坝林场、自然保护地体系、长江十年禁渔、完善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案例内容契合《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的精神,是培养高中生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介质。但由于教材性质和篇幅等原因,教科书案例文字资料呈现方式稍显枯燥。在此背景下,以教材中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为依托,采用融合文字、景观、地图、视频、数据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呈现方式,可使学生在生动的案例情境中高效渗透绿色发展理念。

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案例研究中,可针对“绿色生物家园”知识点,以教材中塞罕坝林场景观变化的图片为起点,补充呈现如下材料:“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图;1962 年至今,塞罕坝林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变化数据图表;有关塞罕坝生态效益的新闻报道视频;几代塞罕坝人在荒漠沙地甘于奉献、接续奋斗,使沙漠变绿洲的故事。”再如,在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乡村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中,可针对“绿色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知识点,以教材中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阅读材料为出发点,补充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材料,以天津地区为例补充如下内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中有关城乡环境整治的文字资料;天津市主体功能分区图;天津市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及武清区‘口袋公园’的景观图片。”又如,在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黄河流域内部协作”的正文部分,可针对“黄河流域绿色生态治理”知识点,以黄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为窗口,补充如下材料:“介绍生态补偿机制的资料卡片;黄河流域跨行政省区图;《航拍中国》纪录片的黄河流域景观视频;黄河流域鲁豫段的生态补偿新闻报道。”

结合国家重大绿色发展战略举措,采用“立体”呈现方式拓展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可拓宽地理教材的内涵和丰富外延,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中国绿”。

3.创设“贯穿式”绿色情境,设置“递进式”任务链

精选合适的内蕴绿色发展理念的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将地理知识与情境内容进行有机配合,既可以明晰课程知识结构,又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是学生形成绿色发展理念的“助推剂”。此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设置既符合课程内容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的递进式任务链,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绿色发展”“人地协调”的思维,深刻领悟地理学视角下的绿色发展理念。

下面以“绿色碳排放”知识点的“碳排放与碳减排”情境任务链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是“双碳”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集中体现,教材中包括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与国际合作三部分内容。教材中有关绿色低碳的案例有限,因而可深度挖掘2023年9月杭州亚运会中的“双碳”教学资源,以此创设贯穿整节内容的情境,并设置递进式的任务链。

首先,通过挖掘碳元素在杭州亚运会中的体现,理解碳的存在形式、碳汇、碳源、碳循环及温室效应等基本知识点;其次,引入“杭州亚运会碳排放或达百万吨级”的新闻,以及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亚运会可能会遭受暴雨、台风等异常天气的预测,引导学生思考碳排放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最后,以杭州亚运会如何实现“碳中和、碳减排”为问题情境,交流讨论亚运会中的绿色低碳措施,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图2)。

图2 “碳排放与碳减排”一节融入情境的任务链设计

上述设计使教学情境案例由“多而散”变为“少而精”,解决了复杂的教学情境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具体情境以实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教学效果。每部分的核心任务及驱动性任务链,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渐体会杭州亚运会“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主题,感悟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国担当。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有关绿色发展理念的情境创设“一境贯”通式地理课堂,并辅以递进式任务链,以达到观念教育的目的。

4.突出绿色底色,创建具有“区域味”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指根据办学理念,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全面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自主或合作创建、开发实施的兴趣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5]。校本课程的创设,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起到传授知识和思政育人的双重作用,是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在高中地理必修、选择性教科书中的正文、作业题、案例研究、课题、探索资料等部分均有体现,但呈现方式较为零散,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框架。因此,如何整合相关内容形成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津地区为例,结合必修、选择性教科书和课外资料、手段,设计具有“区域味”的“共建绿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共建绿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校本课程包含4章、8节内容,共14课时。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在认识天津市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天津市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随后结合相关法规政策及具体案例,探究天津市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及成效,进而前往中新生态城、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中心、市节水科技馆等基地开展绿色发展主题研学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对“共建绿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的认识,最后利用碳足迹计算网站(http://www.footprintcaculator.org)开展基于“碳足迹”的绿色低碳生活研讨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与自身行为相结合,将“共建绿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落到实处。

该校本课程在渗透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通过探讨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落实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通过运用多方面知识进行具体案例分析落实了“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某一区域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落实了“区域认知”的培养;通过研学活动、交流讨论落实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既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又发挥了乡土地理资源的价值,彰显了课程的“区域味”。

猜你喜欢

教科书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