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思维指向下区域地理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
——以2023 年1 月浙江选考地理卷第28 题为例

2023-10-09金子兴戴周丽

地理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钾盐时空尺度

金子兴,戴周丽

(1.浙江衢州第二中学,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省衢州市求益中学,浙江 衢州 324001)

笔者用关键词“主题”“高考地理”在知网搜索,发现共有4 382篇文章,可见,研究地理高考(选考)题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这些文章的研究主题多为试卷特点、试题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价值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即在“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上做了重点探索,体现了高考题“引导教学”的重要功能。如管毓宽等[1]侧重从“四翼”评价维度,提出新高考地理备考路径,重点关注“怎么教”。再如,许婉英[2]侧重从学科关键能力测评的角度探讨高考地理试题,重点关注“考什么”。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对“怎么答”这一角度的关注度较低。浙江省选考地理主观题的难度较高,历年平均得分率约在0.45~0.55。长期的一线教学经历提示笔者,很多学生并不清楚选考题中的区域地理主观题应如何作答。以至于地理学科被部分学生群体冠以“玄学”之称。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综合思维。本文以2023 年1 月浙江选考地理卷第28题为例进行探讨,只有合理运用综合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区域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原题呈现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面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图1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图2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图1 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

图2 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表1 为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比较表。

表1 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比较

(1)根据图2 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4分)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4分)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6 分)

据悉,(1)(2)小题的平均得分为3.77 分,难度值为0.47;第(3)小题平均得分为1.61 分,难度值为0.27;第(4)小题平均得分为2.35 分,难度值为0.39。本题总平均得分为7.73 分,难度值为0.39。因此,此题属于难题,得分率低,暴露出学生在面对陌生的情境素材时问题解决能力的缺失,考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现象非常普遍,反映出“地理教师对尺度转换思想的实质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尺度转换的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在地理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尺度转换能力”[3],这反映考生综合思维的能力严重欠缺。因此,考生面对真实情境时的问题解决综合思维能力亟待养成。

二、综合思维指引下的区域地理问题解决“四步法”

地理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4]。主要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个部分,它能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时空综合为地方综合、要素综合提供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方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属于“上层建筑”。离开了地方综合,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5]。可见,只有立足于地方,综合思维才有用武之地。

1.区域地理问题解决“四步法”

一般情况下,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目标确定(做什么);二是工具选用(用什么做);三是工具使用(怎么做);四是实践(做做看)。从区域地理问题解决的视角看,综合思维在以上四个步骤中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第二步离不开要素综合,第三步离不开时空综合,第四步离不开要素、时空和地方综合。由此,笔者建立了综合思维与“四步法”解决问题的关联(图3)。

①“做什么”是要求考生明确答题的任务。对于区域地理来说,是寻找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属于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如2023 年1 月浙江选考地理题第28 题第(2)小题“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建立格尔木河某河段与含钾量变化的关联。这是考生在区域中实现地理问题解决的思维出发点。

②“用什么做”是要求考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地理原理或规律”指导作答。这为考生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提供了思考角度。在要素综合指导下形成的地理原理性知识,为考生的答题提供了方向。如上小题的解决中因为涉及“盐”的问题,需从盐度的定义出发,盐的来源、水量是影响盐含量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水量的因素主要是气候,从风力、气温和降水量三个角度思考其水量的多少。由此,笔者建立了有关盐度的要素关联图(图4)。

图4 要素综合指导下影响盐度的主要因素关联

选择准确的地理原理,对区域问题的解决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地理原理的来源,有的来自教材,如“盐度”;有的来自其他学科知识;而有的则来自素材情境;还有的原理隐含在问题任务中,这给师生审题带来了挑战。如本题的第三小题“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该题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很难从材料中提取出相应的地理原理。一是因为考生对“盐湖环境”的理解存在困惑,不确定是指盐湖本身还是盐湖周围的环境要素,暴露了学生对地理事物定义的学习不够重视;二是对从盐湖的哪些角度思考钾盐生产对其影响,应从盐湖的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的角度展开思考。如果没有此原理指导,学生是很难理解“材料一”对问题解决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意味着钾提取后镁的含量占比增加;“该基地通过对盐湖面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意味着需从蒸发的角度思考,从而得出“盐湖面积萎缩和水位下降”这一结论。“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说明“卤水矿枯竭”是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③“怎么做”是要求考生明晰该问题所处的时空背景。因为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或规律是一个“工具包”,包里的工具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问题的本质,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域地理问题会因其发生的时空类型不同导致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第(2)小题,是时空综合中典型的“同时异地”类问题。从甲到乙的格尔木河段,属于尺度较小的区域,重在比较尺度较小的地方性要素在本区域的变化与钾盐含量的关联,如不同河段河流流量、蒸发量等因素。

④“做做看”是要求考生建立要素间的关联。要素间关联的建立,离不开地理原理和时空综合思维的指导,在地方综合的指导下,准确建立区域要素特征与中心事物的关联,实现地理问题的解决。如第(2)小题中“盐的来源”“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之间的关联涉及的原理性知识为钾盐含量的变化提供了答题方向。在时空综合的指导下,先考虑大尺度要素“降水量”“气温”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再考虑地方性要素“昆仑山地区岩浆岩”“格尔木河支流”对钾盐来源、河流流量的影响。在地方综合的指导下,建立区域特征要素与该河段钾盐含量变化的关联:钾来自上游的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在乙至甲河段,钾矿资源量恒定;在乙至甲河段,降水量少,雨水补给量很少,无支流注入,而相对湿度小,蒸发量越来越大,因此,越向甲,河流流量越小,含钾量增加。

2.区域地理问题解决的难点在于“怎么做”

区域问题解决“四步法”中,第一步与审题能力有关,审题是基础要求,否则解决问题无从谈起。第二步选用工具,与地理知识结构有关,基础扎实、结构良好是地理学科学习的知识性要求,也是基础要求。第三步是区域地理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怎样做”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明晰区域问题所处的时空尺度,区域问题正是因为时空类型的差异而复杂,是地理问题解决的应用性要求。第四步是实操环节,基于前三步操作流程对区域问题解决进行实践操作。

事实上,区域问题解决要基于不同时家综合类型进行,不同尺度的时空类型考查的地理素养侧重点不同,对时空类型进行合理分类是时空综合思维养成的重要途径。根据排列组合,可将时空综合分成“同时同地”“同时异地”“同地异时”“异地异时”四种类型[5]。不同类型会使得解决的任务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表2)。

表2 不同类型下的时空综合问题解决的方法示意

同时同地,重在“地”的尺度。对于大尺度区域,重在分析大尺度因素的特征;对于小尺度区域,首先应考虑大尺度因素,其次,考虑小尺度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围绕中心事物,距离越近的因素对之影响越大。

异时同地,重在“时间”尺度。事物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有长有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根据时间尺度的长短,选择相对应的变化因子,将事物的发展分成若干阶段。如第28题第(3)小题“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属于区域特征前后比较。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影响是小尺度环境特征变化问题,关注对象为小尺度要素变化,如湖泊面积萎缩、湖滩裸露、湖水矿物成分改变等,建立这些要素变化与环境特征改变之间的关联。再如背斜成谷的形成,一般应经历三个阶段:背斜成山—夷平—背斜成谷。第一阶段,形成背斜成山的主导因素为地壳的水平挤压;第二阶段,导致地表夷平的主导因素为外力侵蚀和沉积;第三阶段的形成因素重在背斜顶部的流水侵蚀作用。

同时异地,重在“地”的要素差异。在相同的时间背景下,比较异地之间的环境要素特征差异。由于区域间的环境要素存在差异,为区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此类问题通常首先考查区域特征差异,然后建立区域联系。同理,区域差异的比较需要基于同一尺度,首先明晰尺度,建立要素关联,然后注意运用恰当的评价词描述区域差异,如大或小、多或少、高或低等。第28题第(2)小题“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格尔木河深居内陆,所以河流含盐度较高,这属于大尺度因素海陆位置的影响,但比较河段乙和甲,属于空间上临近的两地,河水从乙地流经甲地所用时间很短(数小时或数日内可达,两地间的环境特征,如季节等没有改变),两地河水特征的比较可理解为同时异地的环境特征差异。河流含钾量高低的比较属于小尺度环境特征的比较。其影响因素为小尺度的环境要素,即含盐量和河流水量的变化。

异时异地,重在要素的“时空”差异。这是最复杂的一类区域问题。这里的异地是较远距离、较大尺度的区域,异时是强调两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当物质和能量迁移流动,从一地到达另一地时产生了较长的时间差(一季度或半年以上,两地间的季节或其他环境特征已发生显著改变)。此类区域问题重在求同存异,在明晰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两地之间的关联。需要特别注意空间距离对大尺度要素在两地间完成关联所需的时间。如东亚季风给我国南方、北方降水带来的季节差异比较,再如尼罗河上游丰水期与尼罗河下游三角洲汛期的时间差比较。第28 题的4 个设问均未涉及此类区域问题。

三、“四步法”在区域地理问题解决中的运用实践

本文以2023 年1 月浙江选考地理卷第28 题第(4)小题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四步法”实现区域问题解决(表3)。

表3 运用“四步法”解决区域问题

四、结语

地理原理性知识是要素综合的结果,对区域地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建议学生重视基础,学好原理性知识。对环境中新出现的要素,命题者往往将原理性知识呈现在素材情境中,这为学生的审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时空综合类型下的区域地理问题解决方法有所不同,这要求考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厘清问题背后的时空综合类型。一般情况下,一个问题会体现一类时空综合,但有时一个问题也会蕴含多个时空综合的类型,如本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有“同时同地”的问题,如“相对湿度小、年降水量少”等,还有“异时同地”的问题,如“气温年较差大”等,再如本题的第(4)小题,既有“同时同地”,也有“同时异地”的类型,这为学生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增加了难度。由于受到试题的限制,时空综合中“异时异地”的问题在本文中没有进行剖析,值得后期持续关注探索,只有适用的综合思维,才能实现区域习题的解决。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切忌一味以题海战术提高选考成绩,应提倡在“四步法”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练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欢

钾盐时空尺度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众德集团:联手德国钾盐 共拓镁肥市场
环保型钾盐快速镀锌工艺的研究
钾盐镀锌长效低消耗光亮剂
宇宙的尺度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