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2023-10-09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周高平
□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 周高平
小学数学教师若想更好地满足“双减”政策的教学要求,实现减负增效教学,则需要以“双减”政策为引领,对授课思路和授课方法进行科学创新与优化,在减轻小学生课堂认知和课后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对此,为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真正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文从课程导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方面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合理优化导学思路、改进知识传授方法、创新数学教学活动、优化作业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降低小学生认知与复习的压力,转变他们数学学习态度,提高课堂认知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改善听课质量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意义
(一)改善课堂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依据“双减”政策改进教学思路和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班级学生课堂认知的质量。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数学教师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开展多样化自主性的探知活动,引导小学生把传统的被动学习思路转变为主动求知思路,使其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各类认知活动之中,从而有效改善其数学学习的效率。另外,教师还能借助各类有趣的、先进的教学资源或教学手段降低数学知识的认知难度,减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压力,转变他们的求知态度,进而更好地提升其课堂认知。
(二)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改进和优化课程作业的设置,不仅可以降低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提升其作业完成的质量,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作业习题的数量,同时,要增强每道习题的教育价值,让小学生通过完成少量的习题,达到扎实掌握单元重难点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合理优化作业设计,既可以转变小学生对课程作业的看法,又能有效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改进导学思路,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导学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初始阶段。有效的数学导学活动能够快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探索过程之中,从而为之后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导学活动引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借助趣味性导学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其形成较强的自主探知意识,提高小学生导学认知的效率。
1.开门见山法。
为了快速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法开展数学导学活动。开门见山法指的是教师直接使用单元知识点或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进行导学引导,让小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或生活经验对导学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使其通过细致分析导学内容,能够对单元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为之后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开门见山法还能使导学教学变得更加简单、直接,且易操作,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导学学习的效率。
以《观察物体》一课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能够看到不同的形状”这一数学理论;能够正确辨认不同视角下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对此,在导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物体,采用开门见山法开展导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个大型的图形类摆件,如玩具城堡、校园建筑模型、汽车模型等。然后,让小学生从所坐位置的角度出发,对讲台上的摆件进行观察,大胆说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图形。比如,在观察校园建筑模型时,有的小学生从模型侧面看到的图形是长方形,有的小学生在正前方看到的模型是正方形,还有的小学生从斜下角观察到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再根据他们观察到的图形引出此单元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让小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教师利用开门见山法创设导学活动,不仅可以快速引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知的兴趣,转变他们对导学学习的看法,还能快速拉近学生与单元知识的距离,从而有效改善其导学互动的效率,为课堂细致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趣味游戏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他们的本性,而游戏则是他们在当前年龄段最喜爱的一项活动。对此,数学教师为了快速集中班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改善其导学的学习效率,可以利用趣味游戏教学法开展导学活动。游戏化导学能够把小学生课下休息时懒散的状态快速转变为精力集中的知识探索状态,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投入到数学探知过程之中,让他们通过边玩边学对单元关键知识点形成初步的认识。另外,游戏导学活动还能降低小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难度,使其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有效提升其导学认知的质量。
以《可能性》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小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准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各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为了激发小学生对可能性事件的探索兴趣,可以结合上述目标创设趣味游戏导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个大型的抽奖转盘,转盘表面分为面积相等的六块格子,每个格子里写着不同的奖品,如获赠一个记事本、获赠一本图画书、谢谢参与、再转动一次、一次任选作业习题的机会等,利用奖品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导学活动的兴趣。然后,教师再抽选学生转动转盘,并猜测抽到心中所期待奖品的可能性,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对“事件可能性的正确判断”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再由此引出此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游戏化导学活动,既可以活跃班级学习氛围,快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他们导学学习的效率,还能使其对单元知识点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清晰的了解,从而为之后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认知质量
在“双减”政策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思路的方式,改进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模式。利用情境探索、合作探知、竞赛认知等方式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有效改善其数学课堂的认知质量。
1.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认知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一部分难以快速理解的理论性或抽象性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难度。教师为了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难点知识的学习效率,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情境认知教学活动。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情境画面,让小学生在直观视觉刺激下迸发出更多的学习灵感,从而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情境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到知识探索的乐趣,进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动力,改善他们的课堂认知。
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小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正确辨别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够在方格图上用数准确表示物体的位置;可以形成良好的符号意识。上述课程目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情境探知活动,运用直观画面降低单元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画图工具把方格图和物体重合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再使用色彩工具和铅笔进行数对标注,把数对与方格图上的点进行精准对应,用不同的色彩展示数对与方格图之间的关系,让小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此单元的重点知识,掌握用数对在方格图上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探知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还能简化抽象知识的认知难度,进而有效改善其知识认知效果。
2.科学组建小组,创设共同学习活动。
数学教师为了调动小学生自主探知的积极性,改善他们课堂认知的效率,可以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先把班级学生按照“同组异质”或“同组同质”原则进行分组,然后再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知识点设置合作探究任务,让各学习小组通过互动讨论、交流分析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究。在合作沟通过程中,各小组内部能够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从而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灵感,使同组成员能够对数学原理或数学定理实现精准理解与解读,从而有效提升其合作学习的质量。
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一课为例,教师先按照“同组异质”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再让各组成员结合教材内容对单元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探索出三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组内交流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所知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不同图形的细节部分进行沟通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分析出三种图形之间的异同点。与此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对各个合作小组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要及时纠正各小组的错误探知思路,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能够合理运用各类信息进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点的深层次探讨,从而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合作交流的效率,提升共同学习的质量。
3.活跃课堂气氛,组织竞赛认知活动。
数学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结合单元知识点创建竞赛探知学习活动。这样就可以快速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在激烈的竞争认知过程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此项活动让更多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增强其数学学习信心的同时,改善他们的课堂认知效果。
以《混合运算》一课为例,教师先把班级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多个竞赛小组,然后结合此单元知识点设计抢答习题,各组成员在听到口令后进行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最后分数最多的小组为获胜组。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题目要围绕本单元知识点,而且要符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要有难易程度的划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升其主动抢答的积极性。例如,“混合运算的规律是什么?有小括号的公式应当按照什么顺序计算?4×6-15 得数是多少?20-2×7 得数是多少?”等。小学生通过抢答上述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还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提高课堂认知积极性的同时,提升知识自主探索与运用的信心。
(三)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为了满足“双减”政策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课程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可以通过设计分层作业的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借助创新性作业拓宽小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1.遵循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
数学教师为了降低小学生作业压力,提高其习题解答的效率,可以设计层次化课程作业。先深入了解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知道他们具体的求知需求,然后再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知识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分层作业习题,如基础知识题、能力提升题、视野拓展题等。之后小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解答与之相符的作业题目,在降低学困生作业压力的同时,满足学优生能力提升的需求。
以《百分数的应用》一课的作业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点设计分层作业。例如,在基础习题部分,可以设计“百分数的意义”“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百分数之间数量关系”等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小学生通过习题解答得到单元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能力提升部分,可以设计简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一题多解等稍微有难度的练习题,以此来满足学优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需求。在视野拓展部分,可以设计思维导图绘制、数据统计调查等实践类习题,以此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使课程作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教师通过创设分层作业,既可以满足不同层级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又能有效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
2.提高作业效益,设计创新作业。
数学教师为了落实提质增效的作业要求,可以设计创新性课程作业,让小学生通过制作数学手抄报的方式把单元知识点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的认识与记忆,还能借此拓展小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其自主认知能力、知识梳理能力、思维运用能力等学科综合能力。
以《年、月、日》一课的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自行制作数学小报的作业。鼓励小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制作数学手抄报,指导他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本单元重难点知识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教师利用此类趣味性、创新性数学作业,既能激发小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其作业完成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若想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真正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合理优化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通过改进导学教学、课堂教学手段的方式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善他们的课堂认知效果。还可以通过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的方式,转变小学生对课程作业的看法,增强其积极完成作业的动力,从而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