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促进策略探究
2023-10-08郭战龙
□郭战龙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目前就业形势如此紧张的状态下,一些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却选择了慢慢地规划职业生涯,对于就业的考虑不够充分,就业心态迟缓,就会导致学生们出现“慢就业”这种社会现象。最近几年,“慢就业”现象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民的经济增长造成消极影响。在此种经济状态下,对“慢就业”这种现象产生的诱因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能够更好地改善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的就业情况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学生就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慢就业”的特征
(一)学生心态变化的从众性
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所差异的是,当前高校毕业生逐渐忽视了毕业既是工作的观念,现在高校毕业生持有的就业观念是逐渐延缓自身参加工作的时间。学生在心态上的变化主要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第一,学生受到传统稳定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的学生或者他们的家长更想要学生参加体制内的工作,这种体制内的工作需要学生进行多次或者长时间的考试,并且学习时间较长,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根据考试的成绩进行择优录取。所以,学生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寻求稳定的工作,从而造成了“慢就业”现象。第二,伴随着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增加,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每年研究生都在进行扩招,毕业生在此种社会背景下,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含金量”而选择考研,这种从众的心理就会导致学生成为“慢就业”群体当中的一员。第三,在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毕业的学生更加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就业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倾向,并且不急于就业,而是通过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增强自身的阅历和见识。因此,“慢就业”现象存在一定的从众性。
(二)学生成长过程的依赖性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选择了“慢就业”。对于一些选择“慢就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不急着去找工作,基本上都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受到心理的影响。
感性的“慢就业”毕业生因为在成长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不仅表现出不急求就业的心理,而且也呈现出学生们逃避就业的心理。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后得知,这些学生过于依赖自己的父母,缺少独立的能力,并且缺乏探索的精神,导致自身缺少求职的意向,在学校的时候就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缺乏对个人职业发展清晰的认识。学生产生依赖性的心理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通常成长在家长比较强势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心理不够成熟。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回到家里,依靠着父母提供的经济来源,并且根据父母的意愿选择考研或者考公,一部分学生还会借助家长的帮助寻找工作。过分依赖家庭的资源和关系,学生长时间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从而形成了过度依赖性的心理。
(三)学生就业选择的多样性
伴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以及数字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进而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出现了较多的就业形式。与传统的就业方式有所不同,新事态带来的新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工作内容充斥着新鲜感,工作的时间以及地点也不再受到诸多的约束。例如,一些短视频、直播等新的工作形式,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发展心理,受到许多“慢就业”毕业生的青睐和喜欢。
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慢就业”人群不再持有消极的态度,而是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这部分人群,因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摒弃了传统的毕业就是就业观念,成为“慢就业”群体当中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慢就业”的诱因
(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影响着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导致许多学生更向往“慢就业”方式。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会花费许多的时间去寻找工作,对于一些与自己期望相背离的职业,通常不会有所涉及,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很难找到自己喜欢或理想的工作,信心以及耐心逐渐消失,从而走向了“慢就业”的道路。并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逐渐增加,许多大学生认为自身不符合公司岗位所提出的要求,进而走向了“慢就业”的道路。
(二)大学生对自我角色认同度低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学生也是如此。在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他们不仅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且也是企业岗位中的初学者,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产生焦虑、不自信等自我认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职场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在岗位中感到一种无力感,尤其是在工作遇到问题时,通常都会选择离职的方式去逃避问题。而这种逃避问题的方式,对于大学生以及身边其他同学来说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身边同学对岗位产生恐惧心理,进而选择“慢就业”的方式。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极易在岗位就业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降低自身的就业意向。
三、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促进策略
(一)价值导向,职业目标再确认
伴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许多大学生不用承担家庭的责任和压力,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许多用人单位也曾表示,如今大多数求职学生缺乏责任感,并且就业意识较弱,大部分毕业生所期待的薪资待遇较高,如果薪资待遇并未达成自己的预期就会选择在家待业。此种现象充分说明,学生们存在错误的价值观念。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将个人与国家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例如,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西部计划以及基层工作当中,举办优秀校友讲座,让毕业的学生为即将就业的学生答疑解惑,改善学生们对就业存在的恐惧心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需要在进行招聘工作之前,以及考研成绩公布以后,这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引导学生改善自身的就业目标。
(二)供需预测,增强毕业生“人岗匹配”的能力素养
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进行细化,其中主要包括目标明确、信心充足的“主动就业毕业生”以及目标模糊、信心不足的“被动就业毕业生”。若是想要促进这两种毕业生就业,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第二,促进毕业生的职业实践。毕业生要对就业的整个流程作出评价。在就业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对未来的职业和专业进行充分了解,并且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若是遇到阻碍,要充分的冷静并且合理分析自身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在求职过程中,彰显自己的长处。毕业生在择业后期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此时,高校的教师需要充分地帮助学生,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公司进行合理的对比。各大高校一方面要丰富学生就业咨询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选择,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习岗位,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例如: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的就业目标。
(三)生涯干预,增强计划执行能力
对于“慢就业”的学生群体来说,他们被动地参与就业主要是由于执行能力较低。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提供建议,同时设置相应的指导小组。一部分择业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向老师进行咨询,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有效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定时地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高校在面对被动就业的学生时,要及时地对其就业进行干预。比如:学校可以在就业教育的课堂上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习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执行、评价、调整来进一步做好就业规划。对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组建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团队,同时,对这些能力较低的学生设置就业档案,定期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电话回访,对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高校还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学业等方面的协助,充分关注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整个流程。
(四)提高韧性,培养生涯适应能力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就业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前景较好的公司经过几年发展,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时就业岗位就会相对减少,但目前一部分冷门的行业也许会在几年后发展为新兴产业。因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高校“慢就业”群体来说,需要在适当的时间抓住就业机会,再稳扎稳打地参与就业过程中,还要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明确。高校在此期间需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评估的宏观思想,而其中,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指能够协助学生在就业或生活中得到锻炼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进行融合。高校可以为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自信的态度,为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充分考量。
(五)关注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问题
社会各界都需要重视起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同时深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岗位,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第一,教育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需要重视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深入调查大学生“慢就业”的现状,同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将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媒体行业可以加强对大学生“慢就业”情况的报道,并对这一现象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依托于多元化的平台,将这类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民众,提升他们对“慢就业”的认识,同时,能够针对性的做出调整。第二,社区等各部门需要针对性地做出应对,依托于社区平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组织和教育。比如:社区需要对“慢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做出统计,并挖掘其中的问题,与家庭联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此外,社区有关会议还可以将“慢就业”作为话题进行讨论,并邀请大学生们参加,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慢就业”的弊端,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得到增强。
(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相关部门需要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进行重视,并且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们能够从所学的知识入手,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社会方面需要正确教育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因此,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使教师们能够依托于现代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合理指导,让学生们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高校在开展学生教育过程中,需要增加就业指导的课程比例,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此外,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自身具备正确的择业观,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孩子,并且为孩子提供合理的就业指导。
(七)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
现阶段,大学生们的“慢就业”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们对就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足。多数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途径较少,很难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选择合理的就业岗位,对此问题来说,有关部门可以依托于网络平台进行解决,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到企业的岗位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等情况,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率。在此期间,社会、学校、企业和家庭需要充分联合,共同在网络上构建就业指导平台,使学生们掌握一手的就业信息,并且加强信息的共享,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信息滞后的问题。
四、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就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慢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其中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社会各界的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明确、合理的就业指导,从而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摆脱“慢就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