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与担当 成事中成人

2023-10-07张勇卫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研员名师高质量

张勇卫

教师是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人。没有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就不可能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江苏体育名师责任与担当”,不仅是呼唤名师要有责任与担当,而且是让所有体育教师一起思考体育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教育素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教师只有将创造性实践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做成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

一、体育教师之责任与担当

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要有重要担当。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学科育人价值,在学校中要为体育大声疾呼,要理直气壮地抓体育。体育教育的变革应是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上好课固然重要,但协同育人的本领尤为关键。如,大课间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组织形式绝非体育教师单方面所能达成的,这需要体育教师协同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主任、分管校长乃至全校教师齐抓共管才能达成。大课间是这样,班级体育活动、体育联赛等也是如此。只有体育教师协同育人的本领提高了,才能做成事,学生才有更积极丰富的学习体验。

以笔者个人经历为例,2010年笔者来到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边学习边实践,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研究方式不断更新,整体化设计、系统性学校体育变革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中。基于“体育+”生态育人的视角进行校本化架构课程与活动,突出课程规划设计的整体性、丰富性与融合性,校本化地践行了体育的综合育人。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内部、与其他学科学习、学科活动、学校综合活动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分别建构起了四大育人生态圈,形成了一个全员、全学科、全过程、全方位的学校育人生态系统。学校班班有体育特色,人人有体育爱好,教师人人都成为“体育+”学习的陪伴者与指导者。学生在校科科融体育(体育与各学科融合),处处享体育,人人赛体育,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竞技水平以及群体活动水平逐年提高,“体育+融合学习”“体育+大会”“体育+运动会”等都成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相关课题被列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相关实施案例获2022年第五届全国小学“活力校园”三项大奖。在此过程中,笔者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更进一步,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2017年被评为市教育领军人才。

二、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之责任与担当

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引领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走向成功要内外兼修,其中“内”要立德,要有成长自觉,要扎根日常,坚持教学实践与反思,坚持扎根科研;“外”要依托名师引领,团队协同,共同成长。结合笔者6年所带两届工作室的经历和经验,认为名师引领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名师引领重在观念引领

体育教师的“专业”就是教好书、育好人与服好务。“教好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体育、学会体育;“育好人”就是要让学生在享受体育的过程中,培育体育品德;“服好务”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同伴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如,笔者在所在工作室成员的选择和活动中,始终关注成员在学校中的口碑,也就是是否上好每一节课,育好每一名学生。工作室每到一个学校活动,笔者总是要了解成员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关注成员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作用。每一年度个人盘点中,笔者都要求成员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关注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成长。在此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成员在学校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同事喜欢、学校欢迎的教师,6年时间里多名成员获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名师引领重在分层引领

教师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工作室成员多以经验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为主。入职3~5年的教师开始走向经验型教师,该教师群体是一般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大多数,他们多由注重学会教学走向会教。工作室通过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观察成员的教学行为与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复评课议课,逐步提高成员对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使该类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其中,2名教师在江苏省教学评优课与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名教师获二等奖;3名教师在市赛中获一等奖。

入职5年以上的教师是再高一层次的成员,即研究型教师,他们会“教好书”,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他们,笔者重在引导其实践研究。每一节课、每一项工作都是研究之处,结合工作室项目,对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取、课型的选择等展开具体的研究,引导成员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式,提升教师心智水平,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策略,多写教育故事,不断反思与进步,对课堂有敬畏之心,时刻保持初心。

三、学科教研员之责任与担当

教研员常被誉为“老师的老师”。笔者加入教研员队伍不久,学习与钻研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在学科高质量发展中始终保持一双洞悉教育方向的慧眼,一颗发展区域学科教育质量的心。

1.有一双洞悉教育方向的慧眼

课堂改革的“珍珠”就在一节节课里,就看能不能被挖掘到。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和教师们一起实践,一起观察、实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实证材料,通过研讨串珠成链。只有这样基于實证的教研,才能让教师认同,才能促进教师课堂真实地变革。因此,每一次看课于笔者而言都是寻找“珍珠”与“串项链”的过程。

此次活动的名师示范课可谓是精彩纷呈。《多种方式的跑与游戏》一课,属于发展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课,教师没有过多地教技术,而是运用防疫的情境和多个游戏:“防控病毒”将“打病毒”与个人的快速跑结合起来;“运送物资”将小组的合作跑结合起来;“抢救病人”与两人的追逐跑结合起来……将多种方式的跑融入到游戏情境中,在身体实践中发展了跑的基本运动技能。三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一课,执教教师利用一人一球圈一球,为学生掌握原地运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保障,并借助球圈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将自主练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会手心空出、协调运球等专项技能。课的开始部分掌心小印章的激励,启发学生运球时保护小印章,设计巧妙,用自主体验、创意运球等练习和运球大挑战的比赛,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强化对“掌心空出”等动作要领的理解,既提高了技能,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三年级《定向跑》一课,充分利用定向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执教教师重在定向跑方法的教学,利用单人挑战,复习强化定向跑的呼吸方法;然后通过不同的任务单,引导学生持续升级定向跑的任务,两人、四人及小组的定向跑,让学生始终处于在合作探究中练习,认识地图、把握方向、合理分配体力、持续发起挑战,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实践育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大亮点。这三节展示课充分践行了实践育人的基本理念,发展了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马克思说,“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实践性的”[1],多种复杂运动情境的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结构化的教学都必须思考如何贯通体育与生活,展开学科实践,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培育课程核心素养。从这点来讲,这三节课都带来了很多教研实证,让笔者能够更好地引领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有一颗发展区域学科教育质量的心

教研员作为促进区域学科教育和教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倾力工作,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其职能大致涵盖了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因此,教研员应做到以下五点:一是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实施。教研员要主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学科教学管理中引领体育教师研学课程标准,细化校本化实施策略,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推进课程实施与问题解决。

二是推进高质量校本体育活动。加强大课间、体育课、体育活动与社团(或俱乐部)整体设计,推进所有学生校内每天至少60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落地。每年至少开展不少于3次的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尝试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进行3~5min的“微运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与学习效果。

三是推进高质量校本“家—校—社”的多元联动。逐步提高学生每天在校外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断完善全社会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如,常州市的“私人定制: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区域行动”项目要求家长每学期组织或参与学校体育活动不少于2次,每学期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2次,鼓励学校成为“家—校—社”体育活动组织的纽带,主动策划相关活动。教研员也主动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爸爸妈妈跟我去运动”等赛事的策划与组织。

四是推进高质量区域学业质量评价。根据课程標准中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研制评价方法,细化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积极与科技公司合作探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等信息技术的学业评价工具,对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和管理,积极构建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体育与健康区域数据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行动参考。

五是推进高质量区域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反思、改进、研究是教师成长必备的品质。教研员要基于区域教研、科研管理办法,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提升专业素养。如,常州市体育与健康学科成立了学科指导委员会,下设课程设计、课标课例、学业诊断、跨学科学习、数字化学习5个功能组,凝聚了近30名学科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委员会,在发挥专家团队对常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研究、咨询、评估和指导作用的同时,培育未来的学科领军人才,健全由“教坛新秀”到“特级教师”的五级梯度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区域化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区域学科教学的育人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努力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领域、新赛道[J].人民教育,2023,.885(02):21-24.

猜你喜欢

教研员名师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