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改革与探索
——基于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2023-10-07覃日娜
覃日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基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行业企业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院”)在2014 年开设了“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普及精益生产管理知识,提升校园质量文化内涵。该门课程是公共基础实训课程,起初在部分专业试点,而后逐渐覆盖至学校所有高职专业,由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共16 个课时。课程以“互联网+精益”为主线,搭建情景式集成实训平台,采用“情景式+陷阱式+角色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现代工厂的最佳实践,体验现代工厂基本要素,从而助力各专业培养出能够适应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技能·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近十年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随着产业升级、信息化快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断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团队等方面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是否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如何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理念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学生课堂教学评价视角出发,探索该门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实施过程的主观感受,准确识别课堂教学改进方向,课程组在课堂教学改革前期随机选取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专业的共187名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结合该门课程的课堂实施实际,借鉴学者研究成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资源及网络互动、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设计了《高职院校“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德尔菲法对问卷指标进行修改确定及权重设置,主要有5 个一级指标和15 个二级指标(见表1)。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根据被调查者感受程度,设置5 个选项(“5”表示“很满意”,“1”表示“很不满意”),不同程度对应不同分值。
表1 “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指标设置
课程组随机确定了参与同一学期课堂教学体验的202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81名学生和202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06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调查。发放问卷187 份,问卷回收率100%。通过统计,得到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表2 学生对“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满意度一级指标评价情况
表3 学生对“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满意度二级指标评价情况
课程组综合分析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调查统计结果,深入对比两个被调查专业的学生评价得分情况,得出被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主要评价结果和期望。
第一,总体满意,特别认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但是学生期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关注及提升。总体来说,学生对“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比较满意,整体均值达到89.63%。比较五个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更为满意,根据表3二级指标评价均值显示,学生认为老师讲授课程重难点知识明确清晰(二级指标1.4)、布置学习任务适当(二级指标1.2)、教学准备充分,学生非常认可“通过课程学习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二级指标5.1),并且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二级指标5.2)。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生对其课堂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高方面认可度排名较后(二级指标5.3),说明需要进一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等促进学生此方面能力提升。
第二,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及网络互动”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评价结果排在五个一级指标末尾。从二级指标总体均值来看,在“教学方法”方面,学生虽然非常认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二级指标2.1),但是学生期望教师能够进一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二级指标2.2),也需要完善评价方法(二级指标2.3);另外,学生对改善“教学资源及网络互动”期望也较高,学生期待使用与课程教学内容一致的自编纸质教材和网络资源(二级指标4.1、4.2)。
第三,随机调查的两个专业学生评价分值差距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需求差异较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总体满意度均值为90.44%,明显高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89.01%。并且,两个专业学生的各自一级指标评价分值排序情况明显不同。如表2 所示,“教学效果”满意度均值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排名第五,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排名第一;“教学资源及网络互动”满意度均值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排名第二,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排名第五等。说明该门课程虽然是公共课程,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实际需求,因材施教。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学生对“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整体认可度较高,但是相对来说,仍然需要根据工业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化等方面,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当前,世界已经迎来了以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新型生产模式为特征的工业4.0 时代,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改造。智能工厂中大量简单操作工作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企业对制造类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再需要简单的操作员工,急需大量既拥有精湛操作技能,又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理解与运用,甚至能提出不同见解、创新性开展工作、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或者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如数字化思维的生产管理者、自动化技能的现场操作工、信息化技能的设备运维工程师、大数据分析的工艺研发专家等[1]。为此,柳职院课程组基于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结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对“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与探索。
(一)系统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综合素养
为突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大批适应柔性制造、先进管理、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现代工业技术技能人才,柳职院课程组系统优化了教学设计。
首先,进一步厘清“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在原来“质量、效率、成本”精益生产目标基础上,增加“安全、人员”目标,形成“安全、人员、质量、响应、成本”精益生产五大目标,强调安全意识,以及对人员的岗位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素养的考核。课题组以五大目标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教学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
其次,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课程组完善了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精益生产基础知识”“制造执行系统(MES)使用”和“精益生产实训”三部分,优化为“走进精益生产”“精益安全管理”“精益质量管理”“制造执行系统(MES)”和“精益工厂实训走线”五大模块,可根据不同专业细化各模块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调整教学实训项目的“生产计划”“生产用时”和“岗位布局”等环节,促进学生能够基于各自专业背景和基础知识,系统学习精益生产知识、体验实体先进制造工厂精益生产要素,构建“柔性化”实训教学模式。
最后,将精益生产知识延伸至专业课程和顶岗实习,形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训练课程+顶岗实训课程”精益生产高职全阶教学,学生得以连续巩固精益生产理念与知识。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技术和管理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班组管理”“生产物流”“目标管理”“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计划制订与控制”“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课程,以及开展精益知识实训、岗位能力实训、信息工程实训或管理技能实训等[2]。
(二)丰富各类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是全面升级实训平台。课程组全面升级了情景式实训平台,在原来汽车总装模拟先进制造基础上,增加安全道场、移动工业互联信息系统,拓展物流组织方式(拉动、SPS 和排序),增加实现实训走线过程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实训平台涵盖现代工厂的生产组织、物流、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等各个方面,最终升级形成由安全道场、计划控制中心、班组园地、全面客户评审中心、物料接收配送中心和模拟生产线六大部分构成的精益全景实训工厂。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改善意识,课题组在模拟生产线部分增加了多角色实训岗位,以及“陷阱式”实训项目设计,学生得以深层次实践。升级后的实训工厂,促进学生建立信息化数据分析及应用意识,能够通过信息看板即时发现问题、现场及时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充分体验先进制造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应用场景。
二是开发“活页式、数字化”教材资源。一方面,目前职业教育教材存在如下问题: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修订周期较长,未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设计模式主要以便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未能面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空间等。因此,课程组考虑了教材知识价值的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及学生面对真实工作场景需求,早期就开发了《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校本教材,经过多年完善,近期又联合企业将校本教材升级为省级规划教材,并配套了符合实训操作的活页式教材。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教材”成为热点话题,高职院校针对部分精益生产理论教学难以理解、操作实践未能重复体验等线下教学问题,今后将开启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精益生产案例大多数是日本丰田、美国福特和波音等国外几个经典案例,与当前国内外工业发展实际场景差距较大,难以启发学生培养和建立解决当代工业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急需建立案例动态更新机制,建设精益生产教学案例库。线上线下教材资源的建立,将会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习便利性[3]。
三是加强建设校企“双师+名师”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教学班级,并且每个教学班次均配置“1 名总教练+2 名教练”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出现课程教师资源紧缺。课程组以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为主,聘请了来自校内制造类、管理类和信息类等专业的专任教师,以及来自企业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共同承担教学,建立校企共建的课程教学团队,解决了教学团队师资缺乏问题。为保障专兼职教师队伍的课堂教学质量,课程组通过岗前专项培训、岗位聘任考核和认证、导师带徒和听课跟学等方式,强化任课教师熟练实训操作内容,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灵活处理现场问题、改善工作过程。为了确保每堂课教练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课程组制定了课堂教学环节标准,系统规范了教练的教学衔接和各环节要求。另外,课程组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加强课程团队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建立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学习精益生产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名师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三)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问题改善能力
“精益生产实训”是“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最深受学生喜欢,并且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的教学模块,因此,课程组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创新该模块教学方法。目前,该模块创新了“多角色协同”“情景式实训”“陷阱设计”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理论—实训—研讨—改善—总结”为实训逻辑主线,将班级学生分成装配班组和拆分班组,每个班组设置操作工、班组长、物流员、质检员和仓管员等岗位角色,实训过程包括岗位6S、暗灯系统、工位看板、FPS 点、标准化操作、自主保全等内容,设计了实训准备、精益生产全景工厂认知、班组园地讲解、标准工位讲演、第一次走线实训、小组研讨、现场改善、第二次走线实训和实训总结八个环节。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走线实训、小组研讨、现场改善和第二次走线实训环节。实训过程中,学生扮演企业生产过程的各岗位角色,模拟和再现企业产品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的生产场景,其间会遇到“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生产“陷阱”干扰,各岗位需要运用PDCA过程管理方法,制定现场改善方案,现场协调解决,从而掌握精益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学习生产现场的管理知识。目前,课程组正在创新教学数字化技术应用创新,研究制定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关键观测点,尝试抓取模拟生产的相关数据,从而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学生的实训学习状态,并且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结语
“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课程有利于营造校园精益生产和质量文化氛围,即使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上,未能使每一位学生完全掌握精益生产方法,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质量、成本、效率等精益生产理念,以及分析问题、过程改善等质量文化意识,以便后期专业实训和企业实习开展精益生产管理时,能够深入理解精益生产概念,快速融入真实生产。然而,从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精益生产管理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实践过程仍有较多难点,需要更多突破,特别是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渠道,未来需要涌现出更多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探索如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理念及时引入课堂教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以促进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