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3年国际学徒制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10-07胡文锐
胡文锐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州 511370)
引言
学徒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行业工会,指的是师傅通过传授手艺、提供食物与住宿等方式,以低廉的工资雇佣年轻人为自己工作的形式[1]。学徒制作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和延伸至工业革命前期,后因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被逐步取代。20 世纪末,多国重新以法律手段提升学徒制在劳动力培养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地位,并融合现代教育和传统学徒制提出现代学徒制的理念,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VET)体系的关键抓手。2013—2023 年期间,由于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急剧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对行业企业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各国学徒制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软件对2013—2023 年期间国际学徒制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理清主要研究热点和趋势,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启示和脉络。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www.webofscience.com),包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学引文索引(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和其他权威数据库,将数据库检索属性设置为“标题(title)”,以“apprenticeship”或“apprentice”为关键词,时间范围设定为2013 年1 月15 日到2023年1 月15 日,文献类型排除著作章节(Book Chapter)和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进行检索。考虑到学术期刊论文较能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演变,将文献类型设置为“论文(article)”,语种设定为“英语(English)”,精炼后排除内容相关性低的文献,共得出结果716条。通过人工剔除书评、文学鉴赏、人物传记、剧评和行业手册等资料,获得可用结果554 条,并导出每个条目的“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文本文档。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6.1 R6(64位基础版)可视化软件,设置好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目录后,使用除重(Duplicate Removal)功能复检分类,只选择保留“论文”,重复文章为0 篇。研究思路为应用CiteSpace 的时区选择(Time Slicing)、节点类型(Node Types)和剪枝选择(Pruning)功能,调整设置并根据聚类效果绘制知识图谱,以中介中心性为指标进行测量。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文献发表时间及发文量分析
应用CiteSpace 的除重功能筛选出年度发文量并绘制成图表(见图1),可见2013—2023 年期间国际学徒制相关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穿插了三个下滑点,分别是2016年、2018年和2021年,其余时间都保持增长态势,尤其在2019 年发文量翻番。2019 年,欧洲职业培训开发中心(Cedefo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举办以“学徒制的下一步(The next steps for apprenticeship)”为主题的研讨会,汇集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学徒制的重点议题。会议的举办催生了相关成果的大量出版,如英国“高校职业奖励委员会”主办的《高等教育、技能与基于工作的学习》(Higher Education,Skills and Work-based Learning)期刊设置了以学位学徒制和社会流动性关联为专题的特刊,收录10篇特约稿件;《国际培训与发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杂志的论坛文摘也在2019年收录多篇相关文献。
(二)文献发表国家和机构分析
2013—2023 年期间,学徒制文献发表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见图2),占总发文量的54.87%,其中美国占22.56%,说明这些国家对学徒制研究高度重视并有较高的投入。美国注册学徒制获得联邦政府高度重视,五年内投资超35 亿美元,创造近100 万个学徒机会,并激起相关研究的高潮。从地域分布来看,学徒制研究前沿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既源于欧洲学徒制的历史悠久、体系成熟,又源于学徒制对提升劳动力质量、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现阶段,欧盟更关注的是处于社会人口变化、技术革新和组织形式优化的浪潮下,学徒制实现内生增值的路径。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学徒制研究在世界范围也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迎来两次高峰(见图3),这或与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和提出“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的政策支持相关。从合作情况看,中国的文献大部分是校内或校际学者的独著或合著,仅有2篇是和美国、尼日利亚的学者合著。
图2 国际学徒制文献发表量前10国家排行情况
图3 中国作者学徒制发文量折线图
文献发表机构的空间和层次分布能较好地反映国际学徒制研究的学术中心所在,间接体现类型特征。在节点类型(Node Types)下选中以机构(Institution)为参考开展分析,得出发文量排行前三的科研机构分别是瑞士伯尼尔大学(University of Bern)、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 和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SFIVET),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产出效应(见图4)。从机构类型看,排名前列的发文机构囊括学术型大学、研究所和专科学院三类,学徒制领域的核心研究群体仍是高校。从空间分布看,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等瑞士高校,累计发文29 篇,反映出瑞士作为学徒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对该主题研究的重视程度[2]。数量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英国(3所机构发文15篇)和德国(3 所机构发文12 篇)的科研机构,与其国家发文量排行大体相符。头部科研机构形成了各自的研究团体,带动了整体研究的发展。
图4 国际学徒制发文量排行前列机构
对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进行分析,共得到节点269 个,连线数为174,密度为0.0048,合作关系呈现松散、分离的状态。将阈值(threshold)设为3,可得合作网络密度排行首位的依然是伯尼尔大学,其与德国经济信息研究会(CESifo)、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等11所机构存在合作关系;其次是与10 个机构存在连线的德国劳动研究所(IZA)。合作关系最显著的主聚集呈现出以伯尼尔大学(University of Bern)为主圆心往外辐射,链接德国劳动研究所(IZA)为副圆心,向外蔓延形成的区域性机构聚集。发文量前列的其他院校各自形成了围绕自身研究团队的小型聚集,游离于主聚集外,高影响力机构之间合作显著不足。
(三)文献发表作者分析
对作者群体的统计分析,既可以反映出作者与文献数量的关系,也可以预测、估计和揭示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3]。在节点类型下选中以作者(author)为参考生成可视化图谱,得出文献作者287 位,只发表1 篇论文的作者有217 位。据普莱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M 为论文篇数,Nmax 为统计时间段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发文数在M篇以上即为核心作者[4],由此得出发文篇数超1.98,即最低发文量达2篇可被列为核心作者,经统计有70 位。全体核心作者共发表文献161 篇,占总文献量的29.06%,远低于普莱斯定律中核心作者撰写该领域一半论文的规定,可见学徒制领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的成熟度不足。
表1 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共现统计
学徒制领域的最高产作者是来自坎特伯雷理工学院(Ara Institute of Canterbury) 的Selena Chan,发表相关文献7 篇(见图5),主要关注学徒工的个人发展,包括模仿学习、工作场所归属感和职业身份确立。学徒被工作场所和企业师傅授予职称是提升其自我职业身份认可、增强工作责任感的关键,职称获取应纳入新西兰资格框架中的毕业生评核机制[5]。次高产作者是瑞士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Zeljka Basic 和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的Anna Wilson,其主要从事德国、瑞士和丹麦的短期学徒制和双元制研究,聚焦于提高雇主参与度和学徒录用率、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其主要观点是将短期学徒制作为VET 框架的补充,并将弱势学生纳入双元制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和“雇主温和支配”的局面以应对经济自由化的压力[6]。学徒制研究的核心群体仍是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和科研底蕴的高校专业教师,核心作者的研究以定性和历时研究为主,常见研究方法为半结构化访谈。
图5 国际学徒制研究发文量前十作者排行
如图6 所示,将“By Citation”阈值设置为2,可见核心作者Selena Chan 和Anna Wilson 并没有与其他作者或机构合作,相比之下,更明显的是以Dan Anton 和Bohadana Abraham 等为首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交叉合作关系。Dan Anton 是美国东华盛顿大学(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心理治疗系的教授,与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等院校合作探讨建筑行业砌筑学徒工的肌肉骨骼疼痛患病率,呼吁实施“人体工程学”职业防护项目;Bohadana Abraham团队则专研年轻学徒的职业性哮喘风险中的炎症遗传预测因子项目。由此可见,合作紧密的团队多从事学徒的职业伤害预防与治理研究。学徒制领域的大部分作者以散点方式呈现,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和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围绕核心作者亦无成熟的核心领域,沟通合作亟待加强。
图6 国际学徒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三、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研究的精炼,学科领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和从数据样本中对每一篇文献进行提取分析的名词短语可被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将CiteSpace 的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 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s)生成共现图谱,共有304个节点和634条连线(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章),密度为0.0138,结构松散。节点以年轮状圆环(Tree Ring History)呈现,圆环直径与关键词频次、外圈紫色与中介中心性各成正相关。若节点的中介中心性超过0.1 则为中心节点,共有“教育”“工作”“学生”“模式”“学徒制培训”五个关键词,在研究中较为重要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往往起到关键(或转折)的作用[8]。
依据频次对关键词进行降序排列(见表1),可将教育(education)、工作(work)、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职业教育与培训(VET)、模式(model)、学生(student)、学位学徒制(degree apprenticeship)、学校(school)、学校到职场过渡(school-to-work transition)、基于工作的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制度效能(impact)、人力资源投入(investment)、体系(system)、认知(perception)、技能(skill)、德国学徒制(Germany)和劳动力(labor)等列为热点关键词,所属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多。由此可见,学徒制研究在教育学、职业教育、就业、劳动力培养、学生发展、学校建设、校企衔接、企业人力资源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主题“学徒制(apprenticeship)”并未单独出现在列表中,扩展短语如学徒制培训(apprenticeship training)等皆在列。从具体分类看,研究学徒制、研究生学徒制和高级学徒制的成果较少,学位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是近年分类研究的热点(见表2)。在实践应用领域,学徒制在教育和就业领域应用较早且文献较多,而在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科学、建筑、社会流动性、文化、数学和经济等领域则集中于近年出现,频次较低。学徒制的国际研究重点集中于与具体实践应用领域结合,对创新类别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2.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软件的研发者陈超美[9]认为,聚类模块性指数Q值(Modularity)大于0.3就意味着划分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聚类轮廓性指数S 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在0.7 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通过运行对数似然比(LLR),以关键词进行类聚生成图谱(见图7),得出节点和连线数排行前列的聚类,Q=0.6104,S=0.823,调和平均数(Harmonic Mean)(Q,S)=0.7009,说明本研究聚类效果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所示聚类进行归纳分析,可见国际学徒制的研究热点领域是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职业教育与培训(VET)、学校到职场过渡(school-towork transition)、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y)、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学位学徒制(degree apprenticeship)、学徒学习(apprenticeship learning)、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和企业绩效(firm performance)。
图7 国际学徒制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现代学徒制研究多来源于中国学者,研究主题包括企业参与学徒制培养、胜任力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混合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激励体系建设以及国际比较研究等。国外研究则聚焦于学徒制施行效用的提升[10]、高技术层次学徒培养和“二等教育”刻板印象转变[11],对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学位学徒制研究集中于对社会流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热门研究对象为英国、加拿大和塞浦路斯共和国,以利益相关者角度重点对医疗行业的放射和护理岗位开展利弊分析、路径探索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融合设计研究。代表性作者Sally Smith 和Ella Taylor-Smith 将英国建立企业导向课程体系和增加熟练工人供应的政策目标与STEM学位学徒制模式下的学徒反馈进行对照,明确学位学徒制模型的开发重点应是达成企业、学徒和高校等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学位框架有利于实现企业和大学间的职权制衡,并指出日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于建立双赢局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12]。
(二)知识演进分析
为了解国际学徒制研究的知识演进情况,运行CiteSpace 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选择突变(burstness)并将γ设置为0.7,摘取前10 个突变词生成突现图谱(见图8)。通过了解关键词在不同时期内的出现分布,结合对高引文献的考查,可将国际学徒制的研究演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图8 国际学徒制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第一阶段是2013—2015 年,学徒制研究较突出的节点集中出现并持续推进。2013 年前后,关于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表述仍多指向以儿童(children)教育为对象,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技能获取和知识迁移的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策略。认知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此时研究多关注学徒制对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成果(outcome),且基于美国的研究较为集中,这与2014 年白宫首次举行“学徒峰会”,标志正式启动学徒制教育的政策时间点一致。第二阶段是2016—2019 年,研究呈现多主题共生发展的局面,一方面聚焦于企业主体参与学徒制的投资(investment)、回报(return)和工作场所培训(workplace learning);另一方面探讨技术(technology)和科学(science)应用于学徒制的指引(instruction)。第三阶段是2019 年至今,学位学徒制(degree apprenticeship)和体系建设(system)成为持续研究的热点,其中以德国为蓝本的双元制(dual system)和经验教学(experience)更是体系建设的重点。
四、结论和展望
基于CiteSpace 软件对近2013—2023 年国际学徒制的发展概况、研究热点、知识演进的分析,对国际学徒制研究做出以下结论和展望。
第一,2013—2023 年国际学徒制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逐步攀升后回落的趋势,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发文量位居前列,中国的研究也相对领先,成为现代学徒制科研成果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中国学者借助国际科研平台发表我国的创新观点和特色经验,将在现代学徒制的细分领域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第二,发文量前列的学术机构主要集中于瑞士和德国,然而合作关系松散,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成熟度不足。核心作者Selena Chan、Anna Wilson 等起到一定的学术领衔作用,但并没有与其他作者或机构合作,重点主题研究仍是各自为政。日后国际学徒制研究应注重加强作者、机构间的合作,共享优化研究资源和成果;扩大学术型大学、研究所和专科学院间的研究合力,推动跨机构、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国间的成熟经验和特色路径交流,以多渠道、多手段、多模态促进国际学徒制研究生态健康优质发展。
第三,国际学徒制领域研究热点随全球经济环境、各国政策调整和复杂因素影响而持续变化,在保持对职业教育和VET 等上位概念关注的前提下,研究重点向学徒制的社会效益、体系建设、认知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等主题迁移,其中以学徒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伤害研究最为显著,体现出“以人为本”仍是国际学徒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学徒制的顶层设计研究和学徒工的身心发展研究将持续成为该领域科研工作的重点,具体体现为学校到职场过渡、现代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隐性知识转化等细分专题的热度仍将持续,成为后续研究应关注的方向。
第四,国际学徒制领域的研究多以半结构化访谈等定性手段开展,辅以微观个案分析论证宏观理论的可行性,定量研究占比较低。学徒制是实践性较强的研究主体,应不囿于理论探索,更应偏向“实践出真知”,既要“高屋建瓴”,也要“见微知著”,结合量化数据提炼体制机制持久改进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