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STEM 项目中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初探

2023-10-07无锡市藕塘中心幼儿园邵云娣

山西教育·幼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

■文/无锡市藕塘中心幼儿园 邵云娣

近年来,学前领域越来越强调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关键经验,提升核心素养,添加内在动力。STEM 项目活动作为整合性的教学活动,以真实问题和情境为导向,满足幼儿理解现实生活的需求,对幼儿以自主性、创造力、合作能力等为代表的七大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启发性的现实意义。我园基于儿童发展理念,自开展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始终关注幼儿探究中经验的生长,在符合幼儿认知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游戏活动中,通过“内容、过程、评价”三个关键要素,持续探索幼儿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一、依托主题与经验,多维度生发项目内容

(一)以兴趣为导向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已从关注其表面的浅层经验认知转向关注以“兴趣”和“经验”为基础性需求的深层次长远发展体系,具有灵活性和适宜性的STEM 项目活动就是符合其探究理念的一种课程形式。

我园赋予教师和幼儿课程生发的权利,根据不同的课程资源,整合形成班本主题课程。以大班STEM 项目“蚕宝宝的家”为例。园所中桑树四季五令的生长变化,激发了幼儿观察探索的积极性,生成了“请你听听树的声音”“桑树故事漂流瓶”等表征内容。幼儿在兴趣导向下围绕“蚕桑”开展调查、饲养、采摘、孵化等养殖活动,体验农养之乐。在亲近自然中,幼儿生发为蚕宝宝“安家”的想法,在考虑湿度、温度、气味等因素的影响后,尝试采用分层设计如切割木条、内置篮筐、干湿分离等方式优化方案,解决桑蚕的喂食和粪便处理问题。

活动中,幼儿源于兴趣,积极参与,个性化的探究方式得以充分展现,小组探究和团队合作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也在兴趣化的项目背景下不断生发新的探究内容。

(二)以问题为导向

当真实问题贯穿项目活动主线,幼儿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核心问题便转化为学习任务,幼儿通过持续专注的实践探索,对新知达成整合建构的状态。STEM 项目活动中,根据问题情境迁移运用,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而引发新的项目活动内容。

“SPA 自动洗车装置”项目源于区域游戏中幼儿发现的洗车问题,从解决工人劳动难的问题出发,用各种材料尝试构建系统模型,最后确定以PVC 管测量汽车的长、宽、高,选择四通、三通、内牙弯头和不同盖帽拼搭模型,通过虹吸原理实现洗车装置的自动化并不断优化。在项目活动中,幼儿聚焦真实问题,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经验相关联,形成连贯且条理清晰的客观认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提升了幼儿的核心素养。

二、重视过程与体验,多角度提升多元能力

(一)由“浅”入“深”,在真实情境中培养能力

STEM 项目中,幼儿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由核心概念和问题驱动产生的探究情境能够支持幼儿对课程深层次思考,从而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在一次户外游戏中,幼儿试图追赶并抓住弹力球,失败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球的弹性有多大?是否最有弹性?要想测量弹性该如何做?”幼儿根据计划分组测量、实验、统计,尝试绘图分析数据后,幼儿开始猜测弹性与材料的关系,再分组观察记录,在发现材料延展性和弹性的基础上比较两者的重要程度。在后续生活中幼儿又自发地观察、比较、记录、解释其他物体的特性。可见,在“引入—探究—解释—拓展—评估”一体化的真实情境中,幼儿能够围绕问题自发收集证据、科学推理并做出合理解释。通过由浅入深的不同梯度探究,一方面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小组探究中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技能,在问题驱动下不断提升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表”及“里”,在真实资源下交还权利

在STEM 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性的自主探究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教师应分析幼儿当前阶段的兴趣和可利用的、真实的课程资源,交还幼儿自主探究的权利,以“资源”促进幼儿在探究中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体验。

我园周边的洋溪生态区和藕塘职教园是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集教育科研一体化资源的综合实践场域,有生态化的湿地园林、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等各种自然资源,还有民俗文化体验馆和空港站等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幼儿在菜园种植基地动手制作稻草人,在民俗体验馆中体验涮茶、农耕、编织,在空港站中办理登机并根据主题衍生出新的“餐饮推车”设计项目。一次活动中,幼儿发现用筷子和超轻黏土制作的餐车不稳定,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编织站里的线和皮筋固定一下。”有的说:“可以把餐车模型的底座加上脚垫。”幼儿尝试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适宜的捆扎材料能够让模型更稳定,底部增大摩擦可以使接触面更加稳定的结论。

由此可见,将自主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幼儿,让其在探究中运用真实的课程资源不断解决问题,就能抓住幼儿的经验生长点,提升问题综合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

三、强调发展与实践,多方法开展适宜评价

幼儿STEM 项目活动的适宜性评价是STEM项目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而改进结果评价的正确方式是观察和支持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以“核心素养”提升为指标探寻适宜的评价。

(一)明确评价目的,合理运用评价工具

幼儿STEM 项目中适宜的评价依据有利于项目进一步经验积累,因此,在施行项目评价时,我们始终坚持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核心素养方面明确评价指标,借鉴美国5E 教学模式,在幼儿探索表征时,教师搭建支架支持引导幼儿在“探究—支架—表征”一体的循环过程中发挥鹰架作用,促进幼儿与材料、环境的互动。

(二)对比发展指标,进行反思性评估

在STEM 项目活动中,要经常性地参考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适宜性指标,确保预期目标能够达成。例如,在项目活动“自制晾衣架”中,技术方面的预期目标是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模型的捆扎,将晾衣架模型的各部分紧密连接,使用老虎钳、胶枪等新工具尝试固定晾衣架,并尝试伸缩晾衣杆、给晾衣架装轮子及折叠收纳晾衣架。项目中,教师要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准确评估幼儿的已有经验、投入程度、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但是,发展适应性指标并非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从幼儿的内在思维和心理模式出发,读懂幼儿、理解幼儿,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的实践,不仅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更夯实了教师研判幼儿成长的专业基础。

总之,高质量的STEM 项目活动始于内容,行于过程,优于评价,发展了教师观察反思和评估指导能力,促进幼儿的探究进程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赋予项目活动新的教育内涵。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探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