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究

2023-10-07陈玲萍

科教导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工科劳动工程

陈玲萍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教务科技处 广西 桂林 541004)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教育部提出通过“新工科”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愿意将所学知识奉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堪当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1],为国家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2]”作为高校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拥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对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格形成、工程能力提升、个性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的需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北京指南》指出,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常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生力军,需要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作为一名新型工程人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素养。

1.2 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标上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笔者梳理了当前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其一,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知识,具有一定的工程思维及工程实践能力,但受狭隘的传统观念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缺乏家国情怀及社会服务意识,他们不愿到艰苦的地区或行业就业,有些甚至宁愿躺平也不愿意下基层下企业工作,既不尊重劳动也不愿意劳动。其二,在新工科建设中,大多数高校重视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工程技能的锻炼及培养,但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爱岗敬业精神、乐于奉献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熏陶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其三,部分高校的新工科建设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度不够,学生体验不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参与不了真实的工程项目,毕业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

1.3 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灵魂与核心,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行并重。“实践教学体系”是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配置协调实践教学的各要素以达成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4]。劳动与实践是点与面的关系。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服务性、生产性、创造性等不同性质的劳动,从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从实际的劳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中,将劳动教育内容与新工科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这个实践关键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培养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提高创新创造的劳动能力[5],更有利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 “劳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办高校,用劳动教育赋能新工科建设,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学校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实践。学校努力用劳动教育赋能新工科实践教学,构建了基于真实劳动实践场景的“两结合、三实际、四维度”的“劳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劳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两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习实践(劳动)基地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真实劳动体验相结合。“三实际”指实际的社会实践场景、实际的工程应用项目及场景、实际的创新实践项目及创业实践场景。“四维度”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综合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四个维度的实践教育。基于“两个结合”的方式,依托“三个实际”场景开展新工科实践教学,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四个维度”的实践教学中,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全过程(如图2 所示),旨在通过劳动教育体现价值升华,指导大学生学会构建及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从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从劳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新工科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

图2 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图

3 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1 劳动教育课程赋能实践教学,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工科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做引领。大学生只有对劳动价值观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劳动持有积极的态度、对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及对劳动者、劳动过程充满尊重,才能更有目的、更有激情地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有所成效。

学校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在面对一些社会劳动现象或劳动关系时能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理性的分析。同时在这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思政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企业及乡村,让学生触摸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感受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成果,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学校开设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经济学”等劳动系列选修课程,让学生对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劳动关系理论有所了解,当学生参与各个维度的实践教育活动时,能遵规守纪主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学校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未来劳动观等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育课程中,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各个维度实践教学的成效。

在新工科专业大一开设为期两周的企业认知实习,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体验真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接触实际的生产过程,与企业工程师交流,感受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勤劳刻苦、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从而更了解、热爱本专业;从大一开始在学生心中播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种子,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创造财富,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6]。

3.2 生产性劳动赋能专业及综合教育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将专业教育实践及综合教育实践置身于真实的劳动环境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把企业实际的生产设备引入校园,让学生走进企业开展生产性劳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是新工科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学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建新能源与智能装备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订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智能装备技术人才所需具备的共性能力共建课程体系,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以企业的实际工程应用项目为载体共同开展项目式教学。企业将锂电池制造核心工序、工艺所涉及的设备搬进校园,产业学院学生按企业实际操作规程开展锂电池拆装等生产性劳动实践,通过实际的生产性劳动体验,对锂电池的制造原理及关键技术有了更直观的感悟,对新能源及智能机械装备等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知行合一。

产业学院的学生大四到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学习、实践及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迅速了解企业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传承工匠精神。在真实的工作、劳动实践场景中,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实际的工程项目体验真实的生产性劳动实践,不断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逐步提升工程素养及工程能力。

实践证明,基于真实劳动岗位体验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成长周期,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更能使学生获得扎实且印象深刻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新时代工程技术人员坚忍不拔的性格、求真务实的作风、追求科学真谛的勇气和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的塑造。由此培养的新工科人才更契合行业、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上岗即上手,毕业即就业,且可持续性发展。

3.3 创造性劳动赋能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大学生劳动的创造潜能

创新劳动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高级、最重要的劳动形式,是价值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最重要源泉,是衡量人才劳动能力的标准。新工科的终极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通过脑力劳动进行“创新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即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提升劳动效率[7]。

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等不仅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参加创新型劳动的主要依托。学校制订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热情。通过这些创新型劳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潜能,增强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当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实践的成果、价值及意义时,自然又会转换成积极参与创新型劳动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3.4 服务性劳动赋能通识教育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

学校通过学生社团,以主题实践及项目化管理运作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社会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

其一,利用重要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劳动理念,开展服务性劳动,以文化润心、以劳动修德。如植树节的植树活动、三月份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五一劳动节的劳动周活动、端午中秋节的包粽子打月饼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

其二,组织开展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厚植新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清理漓江活动,组织关爱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劳动。

其三,组建学生研学团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及志愿者服务,让学生走上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氛围中激发参与服务性劳动的兴趣,提高其践行劳动的能力。更直观地感悟工匠精神、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格,使劳动精神外化于行为举止,内化为精神品质。

4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还需要一系列细化的具体措施来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如细化的劳动教育学分分值、课程安排、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激励机制及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等。基于真实的劳动实践环境及场景,探索劳动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渗透,是打通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需要各应用型高校坚持不懈地探索、努力及持续改进。

猜你喜欢

工科劳动工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