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与书法学科升级相适应的学术研究

2023-10-07崔树强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技法形式书法

⊙ 崔树强

一、史学研究和文献考证吸引了过多的研究力量

从近40 年书法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书法学科各个分支的发展极不均衡,书法界对于书法学科的定位也没能达成普遍共识。目前书法史学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文献考证吸引了过多的研究力量,考证当然是治学的一种必要手段,但绝不能把考证看成最高的或唯一的学问。清代考据学非常兴盛,但是很多学者并不把考证看作孤立的唯一的学问。姚鼐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戴震是重考据的,他也指出汉儒“失其义理”的片面。叶燮曾经批评当时一些学者的烦琐考证,他说:“近时笺注训诂之家,每于地之道里、年之日月先后毫末之差,反复辩证,引证群书,众说繁多,无所取裁,而强加臆断,此非于无用之地而用其心也哉!”

那么,我们反观当代的书法学术研究,存在掉书袋、学究气及有考证癖的人很多,有不少研究让人感觉只是在谈论文献学和考证,而不是在谈书法本身。考证是为研究工作准备前提条件,考证的结束不是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恰恰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而且并不是任何考证都有意义的。所以在客观上对书法史学和文献考证的过度强调,使得书法的理论、美学、批评、教育、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某种抑制,这对于整个书法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二、书法教育和教学法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当代关于书法教育和教学法的研究非常薄弱,被书法教育界忽略了,大多还停留在个体感性经验层面,但它又极其重要,是推动书法美育能否有效落地的重要抓手。实际上,当代书法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书法教育首当其冲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审美经验的培养。书法教育与书法审美密切相关,教育首先是经验教育,其次是知识教育。书法审美的教育主要就是帮助学习者实现审美经验的积累。所以,从书法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学校教育是主力,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补充,最为薄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络教育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效果还不够乐观。整个社会书法审美环境的营造,是大众书法审美水平提高的根本。但是无论哪一种教育形式,教师都是核心和灵魂。

目前在教学心理、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和把握方面,随意性、主观性很大。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学科教学法的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书法和音乐、美术相比差距很大,和语文、数学相比差距就更大。我觉得尤其是在师范大学,在学生培养的目标上,应该有更多的使命感和担当。不仅在专业方面理论和创作两手都要硬,在教学方面也要硬起来,不仅要写得好、刻得好,还要教得好。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和教学法的功能,中国书法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如果说书法越来越缩小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的话,它很难有更大的前途。换句话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书法当中,有越来越多的笔墨进入到当代人的生活,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

三、书法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之间出现脱节

当代书法创作非常活跃,展览比赛也琳琅满目,但是对于书法创作进行学理性的探讨还不够充分,也就是刚才天曙先生提到的书法的本体和书法艺术本身、书法实践本身。我觉得对于书法创作的研究有几个方面是不能被忽视的。

比如材料层面,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人们用材料和技术为寻找精神美的形式的一个结果。所以,毫无疑问,材料、技术、技法、形式都是手段,表达精神才是目的。笔、墨、纸等物质材料,它会给观赏者带来一种质感。这些物质材料对于审美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越是高妙精深的审美体验,越是和与之相契合的物质材料息息相关,不同的毛笔、宣纸、水墨比例都会对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合适的物质材料自身所带来的那种质感、肌理、色彩的特征,也会对书法作品的表现效果产生助推的作用。在当代的书法展览当中,曾经一度出现过对于物质材料的过度依赖,各种做旧、染色、剪辑、拼贴,奇形怪状,目的只有一个——吸引眼球。但是书法显然不单单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只有能抵达心灵的深处,才能触摸到艺术的门庭。

再比如技法层面,任何艺术都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书法作品是书法家依靠高超的技法创造出来的,所以在对历代书家风格的分析当中,要找到一定的技法和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行笔过程当中,讲缓、停、留、涩、徐等这些技法,在创作大幅作品的时候被运用和强调,就是要克服大字行草书创作当中容易出现的轻率和油滑。所以我们经常说“技近乎道”,书法确实有一整套的技法体系,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原理,而这方面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比如说还有形式层面,不同的书法家所显现给观赏者的,是他的风格,也是他的形式世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形式感”或“形式美”。我们有的时候也感觉到,书法有很多形式似乎已经被前辈大师们所穷尽,也因此创新变得非常艰难。但是,我们也知道对技法形式和技法的选择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书法家必须要有某种内在的精神,有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的思考,为了表达他的这种对世界的感受,他才需要去寻找新的形式。如果说一味地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就好像是用喧哗、尖叫和怪声来引人注意,所以往往越是拥有内在的精神力量,在形式的选择和运用上越是可能会表现出某种节制。

四、处理好书法的技术性和文化性之间的关系

刚才有几位先生都提到这个问题,书法艺术要有技术性,但是当代书法最大的特征,有人说就是尚技。那么我们知道“唐尚法”“宋尚意”的说法,如果说当代书法只剩下“技”的话,那么它如何和晋、唐、宋这样的历史高峰对接?我们知道,一方面没有任何书法的技巧训练,仅仅靠一股原始的生命力进行创作,一定会滑向那种任笔涂抹的野蛮;另外一方面,只有技巧训练,而忽视人的精神的培植和涵养,仅仅靠炫技,也很难获得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说当代书法的发展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在“技”,备受诟病的也在“技”,这就涉及书法的文化性、人文性的问题。书法不仅仅是技法问题、形式问题,同时也是文化问题。我刚才说到,对于书法创作方面进行学理性探究,理应成为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题中之义。在书法的技法技巧中,有着明确的审美指向,而这种指向和中国文化精神之间,在思维方式和内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深刻的一致性。可以说,没有对创作理论的深入探讨,创作就没有深度,教学就没有依托,审美就缺乏体验,育人也难以实现。这是我说的第四个方面。

五、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角度看未来书法专业博士的培养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书法专业就业的最大出口是在教育,也就是大中小学的书法教师。从这个角度来讲,书法教育学、教学法、课程教学论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书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书法专业博士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将满足高校对于博士师资的需求,但是作为高校,学术研究科研工作将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设目标,是着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艺术人才。这样,这个思路上培养出来的书法专业博士,它和高等院校学科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某种错位。换句话说,从书法的学科属性和特点来看,真正的书法高端人才应该表现为创作技能和理论研究的齐头并进和双翼齐飞。但是,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并列设置和分类培养,就使得在两者之间必须有所偏重和抉择,这个也是对于书法拔尖人才培养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刚才沈浩先生也提到这个问题。

总之,书法专业博士的设置需要将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招生考核以及书法学科的特点,综合起来考虑,并且理顺从本科、专硕、学硕到专博、学博之间培养体系的通道,才能形成培养的闭环,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书法人才,进一步推动书法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技法形式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书法欣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