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观与书法学科专业建设
2023-10-07刘宗超
⊙ 刘宗超
目前各个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学科调整的工作,所以,这次会议也是学科调整之际的一次及时雨。我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大艺术观与书法学科专业建设》。
我这里所说的大艺术观,就是书法学科专业的生态观。也就是说,善于兼顾艺术学科内部书法与多个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善于处理书法与艺术学科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互动关系。注重学科专业内外诸种因素的综合与融通。
2022 版在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表述中使用了“学科专业”这一概念,把“学科”和“专业”两个概念并列联合。在此语境下,“学科”侧重于“学”,包括学博、学硕。“专业”侧重于“术”,包括书法本科专业、书法专硕以及将来的书法专博,所以只用“学科”这一概念很难把这些新内容涵盖。
以大艺术观来定位书法教育教学,书法教育教学便有了开阔的视野,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艺术观。从《新文科建设宣言》到新版的学科专业目录,我们要理解学科的变化,还要回到新文科建设宣言里,看其内在的理念。可以侧重在三点:首先,新文科的理念要注重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第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第三,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三点也是立足于应对时代之变,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智能时代。书法的创作、研究、传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曾撰文,把文化语境对书法的变化和对书法的影响概括为三个“三级跳”:首先是工具之变,从使用毛笔到硬笔,再到键盘;第二是文字之变,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再到拼音文字;第三是语言之变,由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网络语言。对书法的发展、书法教育的影响,这是最为根本的三个因素。
站在新文科的角度来看书法艺术的价值,运用大艺术观还要兼顾到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艺术学等整个大的学科生态结构。从新文科的理念到新版的艺术学学科专业目录,其内在的理念是一致的。并且,由原来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基础形成了现在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在专业学位里,美术与书法并列。
关于学科目录的调整,我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通。原来的五个一级学科合并为现在的一个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这是个超级学科,尤其将要有百余家博士点合并到一个“艺术学”。同时,即将迎来六个“术科”博士点和一批专硕点;第二,是“学”与“术”的并列与对“术”的侧重。这也是这一版学科专业目录的特点。一个一级学科,另外增加了六个大专业门类;第三,目录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支撑力度,如戏曲、曲艺和书法;第四,今后一段时间,五个一级学科专业点都要调整,重新认定,调整办法非常重要。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我们原来的怎么办?根据我所在学校的情况,我们学院这几个学科都有,一共有五个一级学科和四个艺术专硕领域,我们采取对应调整的方法是:原来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硕士点调整为现在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把原来的美术学里的书法方向涵盖其中,包括史、论、评,属于学术型。此外,原来的美术学一级学科的学术型“美术学(书法)”和原来艺术专硕领域下的“书法”调整到“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这样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来书法的内容及其招生结构,前后影响不是太大,并且突出了书法的相对独立性。现在学科目录中,书法能和美术并列已经是非常大的提升和变化了。
我考虑的第二个大问题,是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语境下的书法学科专业建设的两个问题:一是学科专业体系的建构;二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理念。
第一,学科专业体系的建构。我以为,如果按五体书的格局设置核心课程或者按五体书的格局设置系部,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假设我们设立楷书系或者设置草书系,这明显在运作上是有问题的,因为一个书法家完全可以兼攻五体书。我建议用如下思路方法:一,设置“书法学”,把史、论、评涵盖其中;二,设置“书法创作”,可以包括以毛笔为主的书法、篆刻陶瓷印和现代刻字、硬笔;三,设置“书法教育”;四,设置“书法管理”;五,设置“书法传媒与创意”,体现时代特点。这样设置,既可以作为核心课程的结构,也可以作为系部设置的方向。
从本科专业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们开展书法本科教学的重要依据。其大致结构如下:艺术学理论三个专业,音乐舞蹈学十三个专业,戏剧学十三个专业,美术学十三个专业,设计学十三个专业。书法只属于“美术学”下的特设专业,有望以后再提升、增加它的独立性和体量。从以上“国标”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标”里没有将书法学独立出来,这也是遗憾,我们以后应该把书法专门发展壮大起来。
从研究生教育来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是我们硕博士教学的重要遵循。其中书法设置于美术学下面,不过其中也没有独立的书法硕士、博士的专业学位要求,这也是遗憾。所以我们现在空白点还比较多,在书法本、硕、博的教育教学建设上都有一些空白。
第二,学科专业建设的理念。在专业学科建设理念里,我概括了六个字:一是坚守;二是守护;第三是互动。
首先,坚守就是要回到“艺术”本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经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弊端:“当今的艺术史研究一切东西,但就是不讨论艺术本身。”当代书法研究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当今有书法理论研究一切东西,但就是不讨论书法艺术本身。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纠正。艺术教育和研究要坚持作品本位,其他事情搞得再花哨再热闹,只是表面文章,还要静下心来搞创作。这也是咱们学科的立身之本。艾布拉姆斯在他的四要素观点里把作品作为核心,现在传媒界有观点把媒介作为五要素的核心。但是我认为,艺术作品现在被媒介包裹和转移,但媒介不能取代作品,作品依然是核心。回到艺术,回到作品,是书法学科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
其次,守护就是要建好核心队伍,做好学科教育体系的分界与贯通。分界,就是把本、硕、博分开;贯通,就是本、硕、博要有内在的连续性和逻辑提升。本、硕、博的分界和贯通这两个层面,是我们现在书法学科教育所面临的发展瓶颈。解决好分界与贯通的同时要做好教材建设。这是国家学位办制定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我们书法界在这方面讨论不多。艺术学理论的一级学科核心课程指南在我所在的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讨论过,建立了八门核心课程;音乐舞蹈学建立了二十门核心课程;戏剧影视学建立了十四门核心课程;美术与设计学就是包括书法在内才建立了三门核心课程,其中没有书法有关的核心课程;设计学四门核心课程。可以看出,美术的核心课程相当薄弱,书法更是没有核心课程。本、硕、博和专硕都存在这个问题。国家关于艺术专硕的核心课程一共四十七门,没有一门是书法的,这也是目前的教育现状。
第三,互动就是要处理好理论实践的关系。也就是“学”和“术”要结合,重视书法评论,重视评价标准。尤其是评价标准,创作成果和教学成果按什么标准来认定,比如,是不是以国展的标准来认定?这将会决定以后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招生、培养和毕业。
关于书法的“艺”“文”关系,以下列举了三个十六字方针。分别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协会理念: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的教学理念: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的教学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里边都涉及艺文关系。
那么艺和文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中国书法是在汉字使用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独特艺术门类,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之根本。汉字为“用”,艺术为“本”,文化为“魂”。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立德树人、培根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