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路径研究

2023-10-07李研吕洋

创意设计源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工匠

李研,吕洋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这一转型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源头,面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唤醒中国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之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重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自古以来,我国的陶艺、木艺、漆艺、玉雕等手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在师徒传承手工艺的过程中,一直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比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就是赞扬工匠在加工制作骨器、象牙和玉石时一丝不苟的精神。比如,《庄子·达生》篇中“梓庆为鐻”[1],就是通过梓庆用木料制作鐻(一种乐器)这一寓言故事,强调工匠进入忘我的境界。再比如,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道:“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诣极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诣极者,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2]描述了匠人一生坚守一艺,全神贯注聚焦作品的制作和创作,强调我国古代匠人在制作时追求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可知,古人认为工匠精神有着专心、忘我、细致和毅力等特征。

中国工匠精神一直秉持着“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内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匠精神的内涵逐渐变得丰富且具有时代特点。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师徒传承到工业化机械化生产制造,再到现如今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经济产业模式,“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进。批量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已较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市场对产品工艺的创新和活力提出更高要求。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基础上又拓展出“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爱岗敬业”等内容。因此,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操守、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高度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和追求卓越。

二、工匠精神在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中的价值

(一)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天然秉承了工匠精神

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有着鲜明的专业特色,融合了传统的手工艺制造,以及新兴的产品设计制造、工业设计制造等。在当今工业 4.0 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3]。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意人才的教育高地,对教师的培育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设计大师、工艺技能大师、艺术家或企业家,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领域输送优秀的人才。

(二)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合一“双师型”教师要求的体现

教育部等四部门在 2019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在 5-10年时间内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要求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中,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目标,而且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打铁尚需自身硬,高职教师要培育学生修炼匠心、格物致知,自己必须具备工匠精神[4],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把德技合一的要求身体力行,成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引路人。

(三)工匠精神是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社会文化和主流认知也发生改变,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已上升到更高层次,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工艺精湛度和设计使用感都提出更高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这决定了工匠精神是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师只有不断追求工匠精神,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素质,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的追求与专注,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

(四)工匠精神是建设高水平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的有力保障

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中,能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崇高追求,坚定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坚守奉献的精神,推动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使教师养成一丝不苟、严谨专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从而促进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成。

三、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现状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其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良好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将艺术与科技、生产和生活相融合的创新创意能力。但目前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在理念引导、培育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艺术设计类教师的职业定位不明确

艺术设计类教师在初入岗位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模糊认知。一些艺术设计类教师会混淆艺术家与教师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艺术家的发展定位,忽略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职业发展培育时,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正确引导,导致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偏离。

(二)艺术设计类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坚定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职业信念。若没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很容易背离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更无从谈起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提升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

(三)艺术设计类教师的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已超越传统的技能性目标,转型为对具有产业链思维与工业设计能力的素质培育[5]。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对应的产业特点与其他职业院校有所不同,面临的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也不同,虽然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对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但这一领域的产业变化速度很快,产业变化需要设计师具有产业链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艺术设计类教师培育的内容不仅缺乏实践经验和市场所需的技术技能,而且培育体系跟不上产业链思维的转型,达不到知识结构、产业链重组的系统化要求,培育出的技术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适应未来产业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要求。

(四)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管理机制缺失

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缺少量化标准的指标体系,对“双师型”教师培育目标的方向不明确,尚未形成层级递进式的引导方向。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传统的考核与评价内容不仅与职业院校的实际发展不符,而且与职教发展和“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匹配。教师的绩效分配机制片面追求短期业绩,使教师产出的成果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忽略了工匠精神所要求的求精和求新,难以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制约了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面对诸多发展与培育的困境,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亟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的,且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双师型”教师聘任标准、考核评价机制与绩效分配机制,以解决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培育管理机制中有关导向性、系统性和激励性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在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理念,只有融入到具体的“双师型”教师培育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探索“双师型”教师培育可行性路径的目的在于,使教师领悟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传承工匠精神。

(一)筑牢教师师德培育生命线

职业院校教师的自身品行修养和职业道德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核心[6]。

第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体现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规范、评价考核和师德负面清单等相关管理制度。

第二,建立师德涵养培育体系。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诠释,将工匠精神融入对教师的思政培育中,可以实现匠心与师道的统一[7]。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中,引导教师忠于立德树人的初心,专注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使命,并通过网络课程、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构建多渠道、立体化、全过程的师德培育体系,推进师德涵养培育常态化。

第三,建立师德考核监督机制。开展师德考核专项,采取部门、同事、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将考核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整改,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与提醒作用。以工匠精神规范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行为和意识,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意愿[8]。

第四,建立导向鲜明、制度规范、积极有效的师德宣传激励机制,发挥其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培育师德师风 和发扬工匠精神相结合。

(二)精准搭建教师职业能力阶梯式成长平台

第一,建立新教师教育教学成长平台。对新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高职称导师和校外高技术技能工艺设计大师组成双导师,对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带教,引导新教师尽快掌握教学与科研的基本理论、要求与方法,了解所在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趋势,夯实新教师的职业能力。

第二,搭建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针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完善教师的轮训机制。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攻读学位、专业进修培训和课程思政建设等方式提升个人职业能力。

第三,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与企业基地合作开展国家人社部、教育部或相关部委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1+X 证书”师资培训和产学研践习等“双师型”教师能级提升项目,为教师汲取前沿思想、获取最新技能提供相应的保障,助力教师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能级。

第四,搭建名家大师孵化平台,培育卓越拔尖人才。基于各级人才计划和项目要求,为教师的短板项目搭建校内相应的孵化平台,引导教师向拔尖人才和追求卓越方向发展,并逐渐培育成一支后备领军人才队伍。

(三)建立适用性强的职称评聘和“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体系

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注重个人职业规划与院校发展相结合,注重不同类型、不同能级教师的创新发展引导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第一,建立适合教师分类发展的职称评聘体系,为校内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等不同岗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规划不同的发展路径。

第二,对标国家对“双师型”教师建设新要求,制定符合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设置具体可量化的“双师型”教师聘任标准指标,推动“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由双证型向双素质型,再向创新型、领军型方向发展,形成层级递进式的“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

第三,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组建“双师型”教师多元评价组织,包括企业行业的技术技能大师、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同行专家等,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做出客观合理的科学评价,并对教师在理论实践和行业前沿发展的创新研究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意见。

(四)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双师型”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随着国家职教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以及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等诸多新要求的出台,职业院校应重点梳理国家对“双师型”教师培育的目标任务。

第一,对标上级评价考核和相关工作指标要素,将有关指标纳入“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中,重点完善学院绩效工资分配、工作量考核奖励和考核评价等绩效改革的核心制度。有效保障教师专注于教书育人,引导教师坚定职业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教师拥有职业激情和职业归属感。

第二,以教师信息系统为核心,构建产学研践习、教师轮训、职称评审、“双师型”教师认定等多维度的“双师型”教师培育平台。打通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育中的角色通道,深化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育中的参与度与融合度,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使“双师型”教师培育由被动转为主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体,进而充分激活“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潜能,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成效。

五、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文创产业的加快推进,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知识更新、技能创新、产业对接等多方挑战,这对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在 2021年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作了明确部署。面对新机遇和新要求,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应在工匠精神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培育内容、拓宽培育路径、创新培育方式、健全培育机制、完善培育考核评价,为“双师型”教师培育搭建系统化的发展支持平台,从而强化艺术设计类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促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激发教师在新时代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