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关键要素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04-20陈悦岳芸竹陈丽艳

创意设计源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人际服务平台

陈悦,岳芸竹,陈丽艳

教育部、财政部在 201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成为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建设工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打造具备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等特点的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平台,进而通过这一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1]。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路径方面,已有较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进而提出“产学研用”的科研创新耦合机制、建设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等应对策略[2-3]。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伴生性理念、系统原理等理论基础出发,提出打造多元化区域性服务网络、搭建精准化双主体协同育人空间的实践路径,以及提出厘清系统目标、构建功能性子平台、组件高级系统与整合整体的平台推进策略[4-5]。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层面,难以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得以应用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方面仍需进行深入探索。

本研究以知识生态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而探索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为高职院校推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知识生态理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既是实施技术创新开发的实践平台,又是开展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创新机制的知识管理平台。笔者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定位角度,提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内涵主要有两个:一是创新平台,二是服务平台。创新平台是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平台是集服务校内教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配套的供给服务。

在知识管理领域中,知识生态理论揭示了更高阶段的知识服务与管理模式,强调知识本体、知识主体、知识环境,以及知识技术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6]。其中,知识主体指知识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他们在知识环境中运用知识技术对知识本体进行处理与加工。知识生态理论诞生于 1991年,由荷兰学者乔治·珀尔(George Pór)提出,其将生态学理念引入知识管理领域,衍生出知识生态理论的概念模型,并围绕双焦点维度、三元网络维度和复杂适应系统维度,对知识生态理论进行了阐述[7]。从双焦点维度来看,知识生态理论包含交流网络和知识库;从三元网络维度来看,知识生态理论包含人际网络、知识网络和技术网络;从复杂适应系统维度来看,知识生态理论包含由人类群落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在知识生态理论的概念模型中,知识在生产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包含知识的创造与创新,也包含人、组织、技术、知识流程等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8]。知识生态理论是生态学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应用结合的产物,它由知识资源、知识服务、创新活动和交流协作的环境共同组成,通过知识交流、物质交换、价值获取等途径,形成开放协同、动态实时的知识生态系统[9]。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属于典型的知识生态系统,包括知识生产、知识传递、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过程,且与高职院校中人、组织、技术等各要素保持着开放、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以知识生态理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剖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素,探索该平台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各机能单位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以及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举措。

二、三元网络维度: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素

在知识生态理论下,将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视为开放协同、动态实时的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系统,通过对比分析知识生态理论的特征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可以厘清该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章从科研人际网络、科研成果网络和科研技术网络三个方面,剖析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素(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科研网络图

(一)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人际网络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人际网络由科研生产者、科研管理者和科研消费者三方群体相联系组成(见图2)。对高职院校而言,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人际网络既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科研管理部门,也包括行业、企业和政府等第三方人员。首先,科研生产者对生产资料(包括经费、设备,以及前人共享的知识等)进行智力加工,产出成果,并形成成果数据库。因此,科研生产者属于知识提供者,他们基于相关资源,产出学术论文、纵向项目、横向到账和专利发明等成果,进而形成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库。其次,科研管理者通过分析、整合成果,推进其流动。在整个知识创新与服务的过程中,科研管理者扮演着多重角色,不只是生产资料中经费和设备的提供者,还是成果数据库整理、分类与整合的管理者,更是成果交易的推动者或技术经纪人。因此,科研管理者属于知识服务商,为教师提供资金和设备的支持,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最后,科研消费者对成果进行使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因此,科研消费者属于知识消费者,可以提出成果升级和成果转化等需求。

图2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科研人际网络图

在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知识生产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知识生态系统,并通过建立交互机制,使知识和价值通过该平台有序运转。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人际网络的运行机制来看,科研管理者将科研消费者提出的需求进行整合分析后提供给科研生产者,并提供资金和设备等生产资料,科研生产者将产出的成果提供给科研管理者,科研管理者将成果推荐给科研消费者,促成成果交易,获取交易资金,并将部分资金分配给科研生产者。除此之外,也存在不直接通过科研管理者而形成的成果交易,主要由科研生产者和科研消费者直接对接,但这就对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可知,科研管理者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人际网络中扮演着桥梁角色,是促成科研生产者和科研消费者对接的经纪人。

(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成果网络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成果网络在人际网络的直接作用下生成,成果数据库的存在推动人际网络中科研成果的流动与共享。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成果流动方式包括成果共享和成果交易。成果共享方式包括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的公开发表与出版,以及在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成果交易方式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形成资金与技术的流动。

科研成果网络的内容包括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以及实验与发展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成果类型属于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一般是为了揭示关于现象或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应用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成果类型属于创造性研究,一般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或使用路径,或是为了达到某个预期目标而采取的一些探索性新方法。实验与发展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专有技术或产品原型,成果类型属于系统性研究,一般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通过建立新的技术服务或对已有研究成果做实质性改进,生产出新的成果。

(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技术网络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技术网络是驱动科研人际网络和科研成果网络流动的重要动力,主要包括运用技术对信息和成果进行获取、储存、共享和转移。尤其在当下的智能时代,利用智能技术连接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可公开成果和教科研人员,已成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校内外子服务平台之间的连接,促进校内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科研人际网络的建设,同时为知识成果的生产、管理与消费提供技术路径,搭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管理人员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有助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移。由此可知,科研技术网络贯穿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与科研人际网络和科研成果网络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三、知识运营模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路径

知识生态理论突出知识服务的主动性,即将“人找知识”的知识获取模式转变为“知识找人”的知识流动模式[10]。成果流动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成果,做到“按需生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达到成果流动的“供需平衡”,从“需求侧”调整至“供给侧”。因此,不断调整科研生产者和科研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科研技术网络驱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运行的供需平衡,是实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有序运转的关键。因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服务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应以科研人际网络、科研成果网络和科研技术网络的运转需求为指向,通过提供与发展各类具有对应目标功能的子服务来组建系统全面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保障高职院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转。

(一)保障机制:以全方位服务助推教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素养的提升

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科研人际网络是推动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教科研人员是科研人际网络中的知识生产者,是提升高职院校知识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科研人员对知识创新的基本认识还很模糊,体现在知识创新的定义与流程、知识创新和教学的联系与区别、知识创新成果的资助与认定等方面。因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需要提升教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的素养,知识管理者需要了解教科研人员的需求,并通过校内网络建立知识服务平台,集中展示学校知识管理制度、知识创新活动流程、知识创新项目申报路径,以及知识创新讲座信息等内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展示,核心功能是了解教科研人员在深入开展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并通过购买服务将企业成熟的资讯、校外专家的经验等分享给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此外,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对知识创新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因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需要准确收集、分析、整合多方需求。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知识需求分析、知识整合和知识分享的平台,通过及时了解教科研人员的需求,提高知识服务的主动性,形成“知识找人”的推送模式,通过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建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人际网络保障机制。基于高职院校的历史沿革、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等优势,组织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积极提升知识素养,形成一支跨专业、跨学院、有组织、有活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比如,在知识产权方面,可以为教科研人员提供第三方企业开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也可以为知识产权的申报、授权、转移等进行全过程服务,还可以为学校知识产权的整体情况提供咨询服务。在学术研究方面,通过调研教科研人员的知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定量研究方法等网络课程,邀请其他高校或企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关学者、专家进行专门的咨询与辅导,或通过提供第三方知识服务培养教科研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

(二)动力支持:以校企协同创新服务促进成果的流动、转化与应用

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科研成果网络的流动、转化与应用是高职院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动力,其对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供给侧改革中,高职院校需针对企业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理应成为企业与教科研人员之间的桥梁,通过深入挖掘企业的需求,分析并整合这些需求,进而培养和引进可以承接企业需求的教科研人员,对复杂的需求进行分解、对产研链的不同节点进行质量监控。因此,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与企业对接的环节,促进知识与资金的流动。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中,教科研人员是知识生产者,企业是知识消费者,知识管理部门是知识管理者,是分析知识、整合知识的组织机构,以实现管理的增值。

当前,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校企协同创新,以及开放型研发中心,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依据个人研究兴趣使用学校的仪器设备,自发进行技术或产品开发,并形成职务知识产权。如果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开发的技术或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一定层次,形成技术超市,供有需求的企业进行挑选,特别是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上的需求,那么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降低研发部门的用人成本,把研发部门的职责放到高职院校的对应专业中。由此,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也打造了高职院校开放型研发中心。基于大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的内在需求,输出大量科技成果,在满足大型企业的同时,也为许多不了解具体技术改进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完善的技术成果,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提供了动力。

(三)核心工具:以智能技术决策服务实现知识大数据的循证决策

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科研成果网络流动的主要方式为成果共享和成果交易。为促进成果共享与成果交易,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在技术网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建立成果存储、分析与分享的数据库。同时,有效利用人工智能、5G 等智能技术,实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知识流动、数据存储、科研成果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升级,进而推动科研成果网络乃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良性发展。

在科研成果网络流动过程中,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知识的管理,利用数据驱动促进知识创新活动的开展,为科研人际网络中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咨询服务,进而提高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打造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智能专家系统,运用专家系统对获取的知识成果进行判断,获得决策结果后,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给服务对象,并结合专家的经验,对决策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评估,最终获得解决方案。第二,密切对接企业需求,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改良或是针对目标企业的设计研发,在未获得其他经费资助之前,开展前期研发,为进一步获得横向经费资助或技术转移实施孵化计划,在孵化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研发团队。第三,利用智能技术建立文化科技成果数据库,开发具有独特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数据库,加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选取优秀的科技成果在网上展示,为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提供网络平台。

四、典型案例剖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实践应用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围绕“传承非遗,创新设计”的“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基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建设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是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中心是集服务校内教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搭建以学院教师、科研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科研人际网络,形成“非遗+商业”“非遗+创作”“非遗+技术”方向的科研成果网络,并推动研究成果在科研人际网络中的流动、转化与应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精准对接,将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纳入协同研究与创新发展中,打造集研究、创作、生产于一体的跨专业、跨界域的新型科研与创新基地,展开产品研发、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社会美育等领域的建设,形成一支能精准对接社会产业链的科研团队。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推动可复制、可推广、可投入生产的高质量专利与可以成果转化的样品研究开发,推动学院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的数据库建设,形成科研技术网络,促进科研成果网络的共享与交易,为科研人际网络提供咨询服务。开发具有独特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实用性的工艺美术专利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等,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咨询研究。选取优秀的工艺美术科技成果在网上展示,为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提供网络平台。打造高级技术经纪人服务团队,稳固科研人际网络,逐步参与文化技术交易市场、高校技术交易市场的相关科技交流活动。

五、结语

“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知识生态理论指导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应从人际网络、成果网络和技术网络三个维度出发,整合人才培养服务、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和智能技术决策服务等多个子服务平台,使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全方位保障高职院校知识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构建开放协同、动态实时的知识生态系统。通过各子服务平台协调配合,保障科研人际网络、科研成果网络和科研技术网络的正常运行,使平台各功能之间在知识创新活动中能够高效联合服务,推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长远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在服务国家、服务区域、服务行业上的能力与水平。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人际服务平台
密码服务平台
科研成果转化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