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架构之下的流行音乐产业研究
2023-10-06陈林
【摘要】民众文化是实现文化产业的主要基础和来源,而流行音乐文化自20世纪发展至今,几乎已经覆盖了全球大多数听众们的听觉习惯,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21世纪,流行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文化之一。表象的流行音乐是一种备受追崇的文化产业,更深层的流行音乐无时无刻不被经济因素所控制,西方的唱片公司甚至能够用资本操纵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动向。当代的流行音乐产业在经济背景、科学技术、音乐公司、国家政策的助力下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资本架构对于流行音乐产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应该审慎看待,也要理性分析与思考经济因素对流行音乐产业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资本架构;音乐公司;音乐产业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1-0052-04
一、音乐经济发展的背景
18世纪中下叶至20世纪下半叶的三次工业革命,让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了话语权,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资产阶级跟劳动者、无产阶级之间的两极分化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明朗化。这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推动了思想的开放,乃至于诸多文化能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产业。
具体来说,西方经济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五花八门的CD唱片、音乐影片、乐器、音乐杂志等关联产品,丰富了消费者的文化生活,不同的音乐品味也是社会群体巩固自己社会地位的基础。二战后人们对精神需求越加渴望,消费模式因此转变,亚文化也顺势而出,特别是青年对这种反叛精神崇拜至极,音乐演出的次数成倍增长,随之带动的是音乐公司、经纪、娱乐行业的发展,这也是文化服务行业的“春天”。如果说影像制品和演出行业是音乐产业经济的重要流通方式,那么对于音乐明星的包装以及舞美方面的发展等产业,则可以说是音乐产业的附加产品,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资本化的流行音乐产业抱有好感。西奥多·阿多诺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流行音乐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再生产的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上升到与暴力压迫的精神紧密相连的地步。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以大批量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所产生的新的劳动者以及消费者都被看作是限定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所要批判的就是这样的生产模式。并且他用“标准化”一词来描述流行音乐的特征,因为流行音乐从结构上都可以简单地分解开,在旋律、和声、节拍和曲式上也没有特别复杂,通过反复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制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黑胶唱片被大批量生产、销售,阿多诺认为这是对原本应该多种多样的人类精神进行了平均化的资本主义的装置,每个人都自认为某首歌曲非常有共鸣力,实际上是制作人根据消费者的情感进行量身打造的标准化音乐。
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从音乐的历史来看,音乐家们从口头传播到乐谱相传,从简单的乐器组合到规模庞大的乐团,这一系列的转变都是富有历史成因和逻辑性的,乐器的发展与音乐的传播也是现代音乐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乐器的發展
当听众们习惯了听着管风琴音乐做礼拜,听着交响乐团带着严肃端庄的表情时,音乐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并且逐渐改变人们的听觉习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麦克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电吉他,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Moog合成器,以及80年代后开始出现的MIDI(音乐设备数字接口)。麦克风的出现在通俗歌曲演唱中掀起了一场革命,19世纪末的科学家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等人发明了电话,虽然当时的拾音效果不太理想,但仍然在20世纪20年代被约翰逊(Johnson)追踪为一种“表演配件”并在澳大利亚出现,这导致了新的音乐创作行为的出现和新的著作权归属。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男性歌手抵制使用这种“人造”工具,因而女性歌手得以在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市场出彩。声音录制这一行业就是将“现场”音乐表演转换为物质产品(录音)的过程,声音录制以及混音的结果是由我们的人耳所决定的,所以录音师和混音师通常扮演了“技术人员”和“艺术家”两个角色。20世纪50年代的“芬达Esquire”是第一批大批量生产的流线型电吉他,它改变了吉他演奏者的人群范围和种类,也改变了吉他演奏的方式和技巧。更宽广的音域、更洪亮的响度都极大程度丰富了吉他的表现力,当然它能在更大的场地为更多的观众进行演出,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新的音乐风格。流行音乐从具体乐器的声音到人工合成的声音,这主要归功于合成器,20世纪60年代末,电子合成器出现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电子乐器”,我们熟知的电传簧风琴、泰勒明电子琴、哈蒙德管风琴等电子乐器,要么是发声功能局限,要么是体积笨重、结构复杂。而以Moog为主导地位的制造商们对合成器进行不断优化,与音乐家密切合作,又诞生“Minimoog”这一型号的合成器,它更加便宜、便携、稳定,并成为后来出现的数字化乐器的重要先驱。1983年后,MIDI的产生彻底改变了音乐制作的结构,甚至可以说造成了通俗音乐历史上的分水岭,这种能让音乐制作人在不用任何录音的情况下任意编辑音乐的方式,让更多没有经济能力的音乐制作人或作曲家等能参与到创作中并且独立完成整首作品。
(二)音乐的传播
上文提到过,音乐发生了由口头传播转变为乐谱流传,到如今的数字媒体传播的变化。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了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它开启了“声音复制”的新篇章,这也引起了磁带、CD等新技术平台的诞生。流行音乐被商业公司以这种可复制的模式出售到全世界各地,逐渐兴起了唱片行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蜡筒唱片、黑胶唱片、密纹唱片等音乐产品。通常资本家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更好的音质吸引到消费者,并以最低的成本制作出精良的或受大家喜好的唱片。也是由于预算的原因,黑胶单曲在20世纪50年代初逐渐走进市场并占据主导力量,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推广一首单曲比推广一张专辑花费更少。20世纪90年代的电台点播,使得流行音乐在排行榜中的作用更加重要,若能使一首单曲在排行榜中停留时间更久,那么它就能持续火热并为公司制造收入。20世纪末,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音乐的传播,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公司研发的MP3(Layer 3)②是一种占用比其他格式更少存储空间的音频格式(数据编码),用户可以使用更短的时间和更少的空间去下载收听音乐,并且无须花钱购买实体专辑或者唱片,因此MP3备受他们推崇,并且后来的流媒体使得用户们甚至不需要下载,即听即关。但这也引发了一些音乐版权的问题,导致了艺术家们或者音乐公司的收入急剧减少,直到数字销售的出现才缓和了这一问题。到了21世纪的现在,音乐的传播已经是可移动化了,消费者不再依赖磁带播放器、立体播放器、随身听等产品,而是直接使用在线收听音乐的智能手机,连接上高品质的耳机或者音响,这也致使音乐的传播空间更加广阔。流行音乐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也是音乐公司销售音乐所面临的重重挑战。
三、音乐公司的推动
流行音乐的进步与音乐公司的参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公司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来创造、包装并推广流行音乐。20世纪8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收购了CBS③唱片公司,进一步整合了音乐产业的生态链,这代表着它能够独立完成音乐的全部过程以获得最大利益,这种国际性的巨头公司当然不止索尼一家。直至2006年,经过资本的反复洗礼并整合形成了四家巨头公司,华纳音乐;环球音乐公司;Sony-BMG(索尼公司和贝塔斯曼公司共同持有);EMI有限公司。巨头公司的唱片几乎垄断了Billboard④單曲榜的前置位歌单,这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为公司旗下的艺人制作精良的专辑、封面、MV,而且对艺人的形象宣传上也下足了工夫。比如一家属于环球音乐公司的“小岛唱片”,通过创始人克里斯·布雷威尔在对雷鬼乐(reggae)的包装后——塑造出消费者心目中的民族反叛者形象,将鲍勃·马利和他的哭泣者乐队推向消费者的视线内,从而实现他们的商业价值,并给公司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回报。
巨头公司是推动流行音乐历史潮流的中流砥柱,但同样不可小觑的是一些独立公司对流行音乐发展的作用。这种“独立”往往是指的一种音乐态度,独立乐队和独立音乐人认为他们的音乐是即时的,并可以在演出现场还原唱片中的本体,抑或即兴演奏、演唱,而一些主流音乐依赖了很多电子效果,即在演出过程很难还原唱片中的样子(现在通过Program工程师来达到这一效果)。独立音乐公司为我们展现了更多元化的流行音乐,比如众所周知的U2、NIRVANA乐队等,他们带来了诸如英式朋克、垃圾音乐、说唱音乐、基督音乐等新音乐形式。由于在市场扩张和销售额上的诸多问题,独立公司们不得不向巨头公司看齐,部分小规模厂牌们被巨头公司收购,而大部分独立音乐公司也失去了最初对于艺术的那份坚持,逐渐与主流音乐混合在一块。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火热过后的独立公司和巨头公司界限已明显模糊。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实体唱片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当然这也是音乐公司们在应对音乐销售转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数字音乐的诞生。当然,产业线上化既带来了利也带来了弊,销售额虽然成倍增长,但版权问题却出现诸多漏洞。国际音乐平台Spotify、iTunes、YouTube、Music等在合法购买数量上远超于通过非法途径收听音乐的用户,唱片公司通过这一方法对包含收听、下载、购买专辑等方式进行数字交易以获得高额利润,部分独立音乐人也可以仅仅通过在自己的卧室制作完成的音乐进行线上售卖,用户自然而然地能收听来自全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类型,这是流行音乐产业的春天。另一方面,版权资源丰富的音乐平台能够吸引到大量的线上用户,但对于低市场份额的小型音乐平台这无疑是背水一战,从而让数字音乐平台开始了恶性竞争并循环往复,“反垄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它是重塑数字音乐市场秩序必不可缺的一步。其次,流媒体让用户能够在线收听并筛选音乐,它能够在用户的硬件设备存储量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并不占据内存容量,而且不用担心用户将音频下载并非法传播,就网易云音乐平台而言,他们已经开始使用NCM格式来加密用户所下载的音乐以保证用户不会将其非法使用。
四、国家政策的干预
流行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各国政府部门对于通俗音乐在意识形态、版权、贸易关税等方面都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大众媒体和通俗文化的良性发展。
对于流行音乐史上相当长时间的摇滚乐、迪斯科、朋克乐、嘻哈音乐以及重金属乐等类型音乐对于青年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能从音乐中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一些暴力、淫秽、种族歧视、反基督和对社会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情绪,这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潜在威胁,也被解释为青少年行为不端的“助推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这种制造社会恐慌的意识形态出现,对于年轻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规范是令规则制定者尤为注重。在美国的法律研究中,曾把多起校园谋杀案与极端摇滚乐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种极端的音乐态度对年轻人的行为有直接联系,大众媒体对于这类的周期性关注达到了顶峰,这让社会对于“反社会”的通俗音乐产业更具有“危机感”。政府通过管理部门对流行音乐文化的规范和干预扮演了重要角色,道德谴责和法律法规更加明确了这一点。
保护原创音乐的版权,不仅是各个产业组织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以往数字化普及的近二十年左右,版权问题一直是无法绕过的重心。大部分国际公司用版权法来保护自身利益,但一些消费者对版权持有针锋相对的敌意,这主要源于在线音乐的盗版横行,这既有碍于公司的良性发展,又大大打击了原创音乐人的创作积极性,是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打压”。美国早在1909年就颁布了《版权法》,当时的目的是避免个别公司形成商业垄断,不过由于该法案非常复杂,操作性不强,随即在数字时代又颁布了《音乐现代化法案》,以维护数字时代艺术家、流媒体服务商和行业专业人士之间的利益平衡。
五、结语
资本架构之下的流行音乐产业是一项复合型学科的研究,是流行音乐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以多维度、多方向的立场去看待和总结相关经验,尤其是在面对新技术的冲击下要审慎深思。立足于市场竞争的流行音乐产业是动态的,而绝非静态的,任何生活中关于流行音乐的消费行为都属于流行音乐产业的范畴,无论是音乐的制作、宣传、销售、演出等,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都是资本架构对音乐产业的控制,强大的资本公司甚至可以操控和构建市场,以此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经典的政治经济学更偏向忽略文化而放大资本的作用,但不可否定的是,经济上的支持对于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说没有资本架构的推动就没有如今琳琅满目的流行音乐经典作品。当然,维护健康的流行音乐市场是需要多方面协调共同合作的,这应该考虑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诸多方面因素,而不能简单将其归为一种商品。
注释:
①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1903年出生的德国代表性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师从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他是最早的流行音乐批判家,并以极为专业的音乐知识作为支撑,留下了规模庞大的著作,以《论音乐的拜物性特征与听觉的退化》为代表。
②MPEG公司研发了MP1、MP2、MP3、MP4四种编码,MP3是适用于64kps以下质量要求的音频编码,它的目标是使用最小的文件尺寸获得较好的音频质量,这里的“较好”是指通过心理声学处理掉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声音,对剩下声音进行编码。它实际上是属于一种被压缩后的音频格式。
③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NBC(全国广播公司)、ABC(美国广播公司)属于美国三大电视网,历史上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宝丽金、贝图斯曼并称为三大唱片集团。
④Billboard(公告牌)是1894年产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单曲排行榜,最早诞生于一个小酒馆,后来该榜单被认为美国乃至欧美国家流行乐坛最具权威的一份单曲排行榜。
参考文献:
[1]罗伊·舒克尔.流行音乐的秘密[M].韦玮,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毛利嘉孝.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M].耳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
[3]安栋,杨杰.数字音频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黄枕宇.西方电子与计算机音乐史——电子、数字科技影响下的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2.
[5]陈雅雯.流媒体音乐版权授权的美国法实践和启示——以《音乐现代化法案》为中心[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6]王宇.数字音乐平台的反垄断规制[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3(02):48-50.
[7]牛童.數字技术影响下流行音乐产业新变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46-149.
[8]刘波.多元联动:当代流行音乐生产新变[J].中外艺术研究,2022:46-55.
[9]黄虚峰.试析版权在美国流行音乐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454-465.
[10]许颖.从价值链角度看流行音乐产业的分工、整合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4):82-85.
作者简介:
陈林,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电子音乐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