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童谣的多元性

2023-10-06李国瑛

新楚文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月光光多元性

【摘要】童谣早年传唱时是以“念白”的形式流传,介于吟诵与歌唱之间,曲无定调、文无定本,同一种歌谣于口传过程中产生多种版本。本文以童谣《月光光》为例,从四个层面论述童谣的多元性特色与发展方向。首先以《月光光》为范例阐述岭南童谣的历史流变与种类特色,然后分析童谣《月光光》的多元特性及其传播现状,接着作者采访了广东省肇庆市岭南童谣及传统音乐研究专家,就岭南童谣的承传问题进行提问,探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及音乐教育推广机制层面,将访谈内容进行归纳汇总,最后总结归纳出岭南童谣于多元化视野下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

【关键词】岭南童谣;《月光光》;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J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1-0048-04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颁布《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倡议实践以人为本的全球化发展,尊重文化差异,并从理解传统文化伦理精神及价值观的过程中,追求和谐共生的社会凝聚力。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多元民族,社会结构复杂,却具有共通的音乐文化遗产。《月光光》是岭南一带的口传童谣,有客语版、粤语版、潮汕语版等多个版本,在多元化的发展下,传播至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华人区,是能凝聚各地华人文化认同感的共同记忆。

二、《月光光》的起源与发展

《月光光》是广府、客家、潮汕语系的同区异词童谣。黄遵宪曾作诗云:“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炙簧。”[1]丘逢甲也有诗云:“比较生涯姜更好,儿童都唱《月光光》。”[2]童谣是一种融合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的体裁,经年累月透过广大人民口头创作,结合传唱地区的风土人情、节令气候,自幼儿咿呀学语时便由母亲口耳相传,成为儿童学语识字的桥梁,具有深厚的历史脉络和教育承传意义。《说文解字》:“谣,徒歌。”所谓徒歌是清唱的歌声,自古至今童谣的含义具有宏观的角度,一开始是念诵、吟咏,之后发展至有旋律曲调的歌。岭南粤、闽、客方言区有许多白话歌谣代代相传,歌词展现历代的民俗风貌与生活形态。

通过地方志、民歌曲集、电子文献搜索可以发现,《月光光》的起兴与渊源可追溯自《福建编年史》(福建史志)的记载,在唐建中元年就有福建观察使常兖曾目睹民间传授《月光光》歌谣,历经一代又一代多次演绎,现今广府地区的荔湾、越秀、海珠、花都、芳村等区传唱的歌词与福建史志的歌词记载除了开头词以外,已变化许多[3]。现存流传的童谣《月光光》歌词文本多数保留第一句歌词“月光光”,随后填入三字加四字,或三字加五字词,句尾需与“光”字押韵。因此,《月光光》从客家版“月光光,秀才郎”延伸出“月光光,读书郎”及“月光光,练武郎”这样形象鲜明又叙事性十足的词。广西贺州客家版除了“月光光,秀才郎”,也有“月光光,秀才娘”的性别替换版本。80年代末,由广西贺州曾龙城作词作曲的《月光光》起头句是“八月呵,十五呵,月光光”,与原客家版相异,却与海南版《八月十五月光光》相近。广府版的“月光光,照地堂”与原客家版同样兼具动态与静态写意,中段歌词尾音“啰”多了一唱三叹的效果,属于粤语“雅言”俗语的特点。不同的是,广府版《月光光》的改版大多保留开头两句词并流传至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缅甸、菲律宾、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印尼。除了新加坡版的开头句是“月光光,照纱窗”之外,其余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粤语区的《月光光》皆与广府本土传唱版的开头一致[4]。观察歌词版本的流变及歌曲创作风格特色,能发现闽西客家版、广府版、贺州版及钦州版《月光光》从旋律轮廓到节奏韵律都不同。歌曲不同于念白及诗词朗诵,添加了调性、调式的特征,有些改版与地方传统音乐并无关联,然而,这些童谣的编曲过程和背景却显示童谣在近代的重要性。1955至1960年间,广东兴起歌谣采风活动,与此同时许多童谣真正被谱写为歌曲,以问字取腔的方式定旋律,从吟诵式的“念谣”变成歌唱式的“唱遥”,并以歌曲体裁被广泛流传,之后更被广泛应用到音乐教育、教材当中,也因为歌词以地方白话作为依据能朗朗上口,拓展了方言口传文化的传播途径,增进童谣的知名度。

三、《月光光》的传播现状与多元性

(一)《月光光》的传播现状

童谣《月光光》早年传唱时歌词是随吟诵者的自由创作有许多版本,岭南一带有客语版、粤语版、潮汕语版。客语版的《月光光》在福建、广东梅州、广西贺州盛行,台湾客家区(闽粤客家后人居住地)流传,另也在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分布。海南一代改变三字经结构的词,不再拘泥于《中华诗韵(十三韵)》的文本,即起始句为“三+三字”结构,成为《八月十五月光光》[5],近代诗人余光中则将童谣《月光光》再重新创作为同名的散文诗。不同地域的《月光光》有意识地在歌词中加入在地文化元素,后人更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保留原曲的主题寓意,添进因时而异的民族境遇,反映族群的民俗特征。除了上述传统版本,近代也逐渐出现许多二次创作的《月光光》。例如潘林填词、乔飞作曲的粤语版,还有涂敏恒编词写曲的客语版、黄鸿勋谱写的广西钦州白话版的《月光光》,以及贺州曾龙城作词曲的《月光光》曲谱文本等。在近代,基于《月光光》语境改编的艺术作品更从诗歌扩展到多种歌唱或表演形式,如客家山歌剧《围屋月光光》、少儿舞蹈《月娘娘·月光光》的编创以及古东叔与林秀花合作谱写的《世代传唱月光光》由惠州群星客家艺术团演唱、岭南音乐杂志收录曲谱。这些改编的编创反映出《月光光》童谣受欢迎的程度与普及率,这首童谣也推广至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歌词充满华人传统生活的痕迹。而《月光光》的歌词通俗易懂,展现出了家园自然和谐的风光与善良的传统民俗,多个版本演绎后既有耕读传家的寓意也有崇文尚武的形象,还兼具了趣味性与教育功能。

童谣《月光光》同时具有地方口传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乡土创作情结。歌谣的其中一个要素是即兴演唱,也就是歌唱者有自由替换文字与旋律的空间,在自由创作的条件下,陆续产生各种版本的同区异词歌谣,即同一首歌名衍生出不同的词曲。儿童民谣“问字摆腔”的特点默许传播者同时是创作者,《月光光》的几位作曲者由文本词语的联想取声入乐,发挥了粤语九声及客家九腔十八唱的藝术特色,因为地域和生活背景的差异性,使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语言及情感变异,逐渐出现词语及语调不同的版本[6]。《月光光》的歌词及歌曲版本流变除了记录了不同时期的风俗,也体现广府、闽西客家、贺州客家及潮汕民间文化不同的日常生活及口语韵律审美。由此可见,童谣《月光光》的口传文化蕴藏着社会的时代观点与地方价值观。

(二)《月光光》的多元性

《月光光》的多元性呈现在语言、地域、曲调、教育文化上。以客语版的“游戏歌”《月光光,秀才郎》及广府版的“催眠曲”《月光光,照地堂》为例,两者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及曲风,呈现地域及语言差异[7]。在同一种语系及地方区域,又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出不同版本。客语版的《月光光》就曲调而言,客家语及粤语的节奏律动使作曲家在谱写乐曲时,配合不同地方方言的韵脚,改变曲调旋律的语境声韵。此外,《月光光》的版本流变也凸显每个传唱民族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生活习惯,如客家音乐中的“民间说唱”以客家话长短句来叙事说物,有说有唱。而客语版除了《月光光,秀才郎》之外,又有《月光光,好種姜》的版本,两者皆在结尾处有更多种变形歌词,直观描写各地的人文风情或多元的士农工商职业。《月光光,秀才郎》版本中的首句及第二句歌词“传来等,轿来扛”,点出了“士”与“工”的类别;《月光光,好种姜》则是在起始句便凸显务农耕作的一面,在此版本中的转韵处,更有“卖无三分钱,拿去学打棉”的生动买卖动作带入“商”的交易性质。历经各种版本诠释后的童谣《月光光》在各地有不同的解读和意义,不变的是历久弥新的童年回忆和“月光意象”隐喻的故乡情怀。童谣的教育文化多元性,则是深受时代环境的变迁影响,在每个时期展现不同的劝世风格。

四、岭南童谣的承传问题

岭南地区地处南岭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交汇处,山脉交错,形成复杂的地势和多元族群,又有沿海优势提供频繁的经贸交流机会,这些因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岭南语系景观,构建了复杂的声调系统。语言音韵、押韵特色和声调结构在童谣诗歌创作中是息息相关的元素,本文笔者分别邀请了地方文化馆口传文化专家、岭南童谣合唱团指挥、儿童歌谣教育工作者以及代表性地方歌谣青年创作歌手,针对岭南童谣的承传问题对每位进行访谈,并将采访稿进行了分析,就岭南童谣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罗列出目前童谣承传的主要问题与影响童谣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的多元性

童谣的口传文化,表达了音乐与语言之间一脉相承的概念。岭南地区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使其形成多种语言,汉族、客家族、潮汕族在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性形成各地的白话,进而产生出同区异词歌谣,这也为岭南童谣添加许多层次。采访过程中,几位受访者一致提到,地方方言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口传歌谣重要的推手。白话歌词对于不熟悉地方方言的人来说,无法理解歌曲的意涵与表达内容,不能传达口传方言、俚语中的民俗典故,使传唱工作难以进行。

此外,多种方言的差异性展现在不同的声母与韵母组合及发音上,发音差异和不同方言中的语序、时态、语气等差异又影响了童谣旋律曲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推广岭南童谣的首要工作是从语言教育着手,强调珍贵的地方性文化资产,构建保护措施,引导更多人重视传统地方歌谣。而岭南童谣的传承问题首先反映在地方方言繁多,社会变迁下又有许多口传版本,使研究者不易搜集到全面的资料,同时,白话地方口音使同一首音律产生出不同的演唱方法,也使口传文化传承过程中可能产生误差。

(二)创作的融合性

受访的创作歌手认为,歌曲是具有流变性质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音乐审美观,也因为审美观的改变会造成听众在欣赏时的不同观感,令作曲家纷纷改编传统民谣。音乐传播最重要的功能是理解乐曲中传达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创作形式是呈现音乐的载体,会随着时代变化演变出各种风格。受限于方言的局限性,使青年创作歌手在进行新的音乐创作时必须考虑市场接受度,适时融合普通话的歌曲风格,同时保留特殊的地方音乐特色,提高作品的能见度,促进更多人接触传统歌谣,也有融合现代流行音乐的配器方法,重新打造传统音乐文化的新风貌,并从创作方法的多种可能性吸引更多族群传唱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歌曲。

(三)教育推广的重要性

地方文化馆专家则表示,童谣的研究价值横跨文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领域等视角,对文字修辞章法、音乐的曲调表情到创作手法,都起到重要的教育功能。童谣的教育功能来自其旋律的重复性和韵律性,易朗朗上口,通过反复歌唱增加记忆,歌词情境生动化,涵盖多种情感表达,能够启发并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另外,传承优良家风是家庭建设任务中的重点,童谣有生活教育功能,老少咸宜均能唱诵,使音乐教育更生活化。

目前,地方文化馆组织的社区合唱团团队将报名学习的学员年龄放宽,老少皆宜,也会不定期组织校园推广活动,带动学习氛围,鼓励不同时代的学员积极参与交流,使口传歌谣能有更长远的发展。此外,教育工作者也多方搜集寓教于乐的童谣,由举办培训或工作召集音乐爱好者,鼓励年长的音乐传承人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口头传承给后代,记录地方文化故事和见解,推广地方音乐特色。以童谣《月光光》为例,歌词具有直观描写的自然景观,也有生动的动作与情绪表达,反复的节奏韵律感具有互动性,易于传承,能够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内容。童谣歌词除了能帮助现代人了解前人的珍贵美德,也鼓励学员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力,提高对生活环境事物的敏感性,根据自己的创意对歌曲进行改编和重新演绎。

(四)现代传播媒体的作用

透过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内容,可以发现现代科技、社群媒介、数字化技术等层面都影响到口传音乐文化的发展途径。其中,不乏许多早一辈地方传统歌曲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这些耆老文化水平虽不高,但保有失传的传唱文化习惯和曲调,也有凝聚区域性观众的能力,是很值得重视的。尤其是口传白话无法完全以通行俗字辑录,虽然许多歌谣已有出版的文献、视频、音频作为考证材料,为了还原歌曲中的口头语言,仍需多方借助访谈耆老来搜集部分版本的用词考订,如此一来,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写实地记录、保存文化遗产,进行珍贵的影音采风。另外,现代传媒平台具有更多互动和社交化的功能,使不易接触到特殊地方性音乐资源的群众不受时空限制,有更广泛的机会和渠道聆听民谣,有助于拓宽、增长欣赏音乐的族群和民众。

五、结语

《月光光》这首歌谣具有岭南地方性多元审美观与教育意义,其版本多元化能展现岭南语系的特点,并由歌词内容的创作流变感受到地方方言的特色。《月光光》久唱不衰,体现出歌谣主题及歌词内容获得的共鸣,其中有岭南水乡农民勤俭劳动的形象及寓教于乐的生活情趣,与华人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制度息息相关,《月光光》的多种歌词版本也体现了每个传唱民族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生活习惯,以及口传文化在历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笔者盼望此次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研究童谣的正面价值观,进而立德育人,并吸引更多人来研究岭南口传文化的文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子典.岭南传统童谣:广府童谣、客家童谣、潮汕童谣[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曾应枫.广府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论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J].探求,2018(05):96-103.

[3]张颖.广东粤语童谣《月光光》的美学特征[J].艺术评鉴,2021(22):63-65.

[4]陈晓锦,高洵.广东粤闽客方言歌谣在东南亚华人社区的流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15-123.

[5]肖艳平,杜思慧.客家传统童谣《月光光》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20(06):19-25.

[6]顾颉刚.顾颉刚民俗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杨宝雄.客家童谣的意识形态功能—对贺州客家童谣的文化解读[J].贺州学院学报,2008(01):14-18.

作者简介:

李国瑛(1981-),女,汉族,中国台湾人,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肇庆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演奏与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月光光多元性
客家童谣《月光光》的音乐启蒙与记忆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月光光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月光光
再唱月光光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别怕,我是月亮
月光光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