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10-06王凯利阿斯卡卡维力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衣纹雕塑育人

王凯利 阿斯卡·卡维力

(新疆艺术学院)

艺术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美育育人”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艺术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继而带动学生“德育”发展方面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知识传授和教育育人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者不应该仅仅负责知识的讲解,还应当对学生的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塑造。在教学中如何打破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对分离的现状,将课程知识学习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相统一,构筑教育育人的大格局,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课程建设改革的重要性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进行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强调教师要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应用性和创新性训练作为把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相综合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教育育人的重要抓手。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完善培养机制,注重系统培养、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把促进学生学用相长和创新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把理论知识学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到专业技能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探索 方向。

二、《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泥塑衣纹在中国雕塑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审美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就出现了用泥对人物的衣纹进行塑造的雕塑作品。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在诞生之初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纪念,原始人通常把雕塑作为图腾来崇拜,这使得雕塑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雕塑同时又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新形式,雕塑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作用,但纪念意义还是雕塑的首要功能。一方面,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很多传世至今的经典雕塑形象,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彩塑,云冈石窟的雕像等等,这些雕塑在客观上发挥了引导中国人民形成向善、向美的民族气质的作用。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雕塑家,用他们的雕塑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像著名雕塑艺术家潘鹤的作品《开荒牛》,就深刻地塑造出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民族特点。在当代雕塑的创作过程中,雕塑家们也创作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浮雕就塑造了“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十个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通过挖掘线上资源来体现,主要从传统雕塑衣纹学习、红色雕塑衣纹欣赏和主旋律雕塑衣纹处理研究三个方面入手,教师在讲授艺术理论创作的同时把家国情怀代入进去,把雕塑的育人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去,以创作成果和实践成果反哺教学,把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理论研究与服务社会互相融合。

三、《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概况

《泥塑衣纹研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面向雕塑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课程把掌握衣纹的形成规律,发掘衣纹的表现规律,研究衣纹的多样性规律作为课程的目标。课程设置为5周70课时,是专业必修课。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整合了前期《石膏挂布》课程,在2012级雕塑专业的第二学期开设了《泥塑衣纹研究》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逐渐增加了知识维度与深度,实践教学环节更加丰富多元,注重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引导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至今共开设350余学时,累计140余名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从2018年开始,增加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欣赏与研究学习部分,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引入逐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教学改革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在专业课程中拿出几节课时讲授理论知识的这种简单的模式,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课程的创作驱动和项目教学,以创作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以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整合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线上线下资源,探索新形态全要素的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出现断层的问题,逐步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一)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泥塑衣纹研究》作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脱节,以往的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塑造技法,忽略了创作理论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结合自身创作实践进行理论讲解,导致学生更多地关注技能的训练,对理论学习、创作思维培养的重视不够,专业技能学习和思辨能力研究相对分离。二是技能训练与创作实践脱节,传统课程研究衣纹的方式主要是写生,通过写生学习衣纹的表现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感悟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衣纹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没有办法做到知识学习和创作实践结合。三是技能学习与育人脱节,以往课程倾向技法训练的设置,使得教师专注于技法的讲授,对课程自身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元素的挖掘力度不够。

(二)《泥塑衣纹研究》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结合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在《泥塑衣纹研究》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教学设计方面,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衣纹表现规律进行总结,把衣纹研究和辩证唯物的艺术观联系起来,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设计,在课堂讲解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雕塑的研究力度,强调国家情怀和主流价值观,把“德育”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突出红色雕塑教育和主旋律创作教育,引导学生用中国心和中国情构思充满中国味的艺术创作。

在课程的定位方面,突出跨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一种灵活有趣的学习模式,推进数字技术、软件技术在教学中深入普遍的应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不同专业方向课程间的交流和艺术专业课程的体系化发展。

在行课过程方面,把辩证学习西方艺术精神融入到文化大同的背景之下,把育人贯穿到技能学习过程中,把正能量的塑造融合到学生的创作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向中国气概创作方向发展。要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优势,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自学,及时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在评价机制方面,突出评价方式的多种形式,大力构建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要多使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合理地利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课前知识获取可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课中技能研究注重探索性讲解和学生互评,课后评价以自我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全方位衡量知识掌握和技能学习情况。

五、《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重构课程内容突出育人

课程内容设计是课程建设改革的先决条件。《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目前学生知识获取方式是以碎片化“知识点”为主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设定为一个个小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明确相应的线上资源和课程目标,总结衣纹塑造的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把每个知识点用案例欣赏的方法呈现出来,上传到线上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学习知识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可以对难点和重点进行反复观看,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选用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国宝会说话》、公开课《敦煌的艺术》等优秀的线上资源。以课前了解东西方雕塑的差异、课上研究艺术呈现方式的不同、课后寻找文化认同和价值共鸣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全要素的雕塑浸润。在课前利用线上资源推送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在课上通过东西方雕塑衣纹讲解对比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在行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共性进行理解和掌握、当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对美美与共、文化大同进行辩证分析研究。

(三)注重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式创设教学

健全教学流程是《泥塑衣纹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前预习主要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课程导入部分,强调问题链教学,通过设定启发式的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思考;新知识点讲授部分,突出案例式教学,引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浮雕》等一系列的经典雕塑作品鉴赏;在技能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情景式创设的方法,把课堂学习和主题性创作相融合。比如在课程知识点“衣纹的塑造与人物形象表达的关系”中,在课堂上会确定《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作为创作主题,选定模特着红军服装摆出相应动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塑造理解长征精神;在课后小结阶段以发展性评价和启发式引导为主,课后的思考题目突出问题创新性。通过创作驱动和案例式教学解决知识学习与技能课程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不贴合、理论研究和技能训练不连贯,线上资源和线下课程不整合四个问题,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模式。

(四)教学评价方式突出多种多样多形式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改革了课程的评价方式,打破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结合的单一评价方式,建设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逐步确定课前知识获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课中技能研究加大探索性讲解和学生互评的力度,课后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机制,全方位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学习情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原有的百分之四十的平时成绩分值被划分为百分之二十的线上学习分值和百分之二十的线下学习分值,以线上学习的过程性互动数据和线下学习的积极性为评分依据;原有的百分之六十的作业分值划分为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互评分值,设定五个档次,以学生对作业的互相评价结果为评分依据;百分之二十的作业分值和百分之二十的发展性分值,以作业最终表现效果和课程开始前后学生的成长变化为评分依据。

六、教学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泥塑衣纹研究》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辩证唯物艺术观和主题创作的相关内容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面拓宽非常明显,基本形成了课前自由预习,课上巩固提高,课后思考交流的学习模式。通过对中华传统雕塑衣纹的学习,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在创作中运用辩证唯物哲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对艺术规律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鼓励性点评、发展性点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互评,班级内“赶学比超”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以下不足:一是课程对于优秀资源的挖掘力度还不够,课程的设计偏向对于整个课程的宏观讲解,缺少对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深入挖掘,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结合不够巧妙;二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中国雕塑历史的挖掘深度不够,对中国现代雕塑家以及雕塑家的作品不够熟悉,作品案例掌握的不够丰富,课件中优秀的资源引用旁征左引、博采众长的力度不够。三是在评价机制上探索不够深入,过程性评价没有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评价方式。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在课程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足于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深入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价值理念,继续加强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的优缺点的分析研究,不断思考与探索,逐渐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 质量。

猜你喜欢

衣纹雕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巨型雕塑
“泥人张”的“独门秘籍”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中衣纹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我的破烂雕塑
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写实雕塑
速写中如何正确表现衣纹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