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祝传说在朝鲜半岛的蝶变

2023-10-06路晓农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化蝶

路晓农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不仅为中华民族钟爱,而且早已超越国界,远播域外。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梁祝传说早在南宋末期就传到了高丽,并且在民间落地生根、发生嬗变,成为朝鲜半岛民间传说的一种。

一、南宋时期梁祝传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高丽

20世纪末,高丽时期编印的《十抄诗》先后引起中、韩学者的关注。该书收录30名中晚唐诗人(其中包括4名新罗赴唐诗人)的七律诗作,每人10首,共300首,其中包括清《全唐诗》中未收录的183首。《十抄诗》原版本已不复见,现保存在汉城大学奎章阁图书馆里的朝鲜王朝重刊本,上卷前部分和下卷后部分均已脱落,不见序跋,难考始端。所幸高丽僧人释子山对《十抄诗》进行夹注的《夹注名贤十抄诗》尚存,他把须补充和说明的内容夹注在题下以及每句或每联诗的后面,使我们不仅得见《十抄诗》收录唐人诗作的全貌,而且还获得了典故的出处和相关资料的来源。

《夹注名贤十抄诗》第247首是罗隐的《蛱蝶》:“草色花光小院明,短墙飞过势便轻。红枝袅袅如无力,粉翅高高别有情。俗说义妻衣化状,书称傲吏梦彰名。四时羡尔寻芳去,长傍佳人襟袖行。”释子山在“俗说义妻衣化状”后,夹注了《梁山伯祝英台传》:

大唐异事多祚端,有一贤才身姓梁。常闻博学身荣贵,每见书生赴选场。在家散袒终无益,正好寻师入学堂。云云。一自独行无伴侣,孤村荒野意恛惶。又遇未来时稍暖,婆娑树下雨风凉。忽见一人随后至,唇红齿白好儿郎。云云。便道英台身姓祝,山伯称名仆姓梁。各言抛舍离乡井,寻师愿到孔丘堂。二人结义为兄弟,死生终始不相忘。不经旬日参夫子,一览诗书数百张。山伯有才过二陆,英台明德胜三张。山伯不知他是女,英台不怕丈夫郎。一夜英台魂梦散,分明梦里见爷娘。惊觉起来情悄悄,欲从先归睹父娘。英台说向梁兄道,儿家住处有林塘。兄若后归回玉步,莫嫌情旧到儿庄。云云。归舍未逾三五日,其时山伯也思乡。拜辞夫子登歧路,渡水穿山到祝庄。云云。英台缓步徐行出,一对罗襦绣凤凰。兰麝满身香馥郁,千娇万态世无双。山伯见之情似□,□辨英台是女郎。带病偶题诗一绝,黄泉共汝作夫妻。云云。因兹□□相思病,当时身死五魂飏。葬在越州东大路,托梦英台到寝堂。英台跪拜哀哀哭,殷勤酹酒向坟堂。祭曰:君既为奴身已死,妾今相忆到坟傍。君若无灵教妾退,有灵须遣冢开张。言讫冢堂面破裂,英台透入也身亡。乡人惊动纷又散,亲情随后援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身变尘灭事可伤。云云。”①查屏球整理:《夹注名贤十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6—177页。《梁山伯祝英台传》共分6段30句,其中包含了“诡装”“路遇”“结拜”“同窗”“约访”“楼会”“祭墓”“化蝶”等情节。该诗的语言接近敦煌说唱韵文和民间鼓词,从6个“云云”看,应该是节写的民间唱本。它不仅是韩国现存最早的完整表现梁祝传说的文艺作品,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梁祝唱本。

释子山是高丽神印宗老僧的法号,其号“月岩山人”。他住东都灵妙寺时,看到“本朝前辈巨儒”所作的《十抄诗》“体格典雅,有益于后进学者”,便对300首诗进行夹注。现存《夹注名贤十抄诗》有刻本和抄本两种:刻本具有朝鲜中期版式,奎章阁与韩国国会中央图书馆均有藏本;抄本出自刻本,连页、行都未变动,仅存于奎章阁。关于夹注的时间,韩国学者扈承喜于1995年根据有关灵妙寺的记载以及书中夹注引用书籍的分析,推测其上限为公元1200年左右。2003年,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芳村弘道把《夹注名贤十抄诗》里的杜牧诗注文和朝鲜刊本《夹注樊川文集》对照,发现两者相似处甚多,推断《夹注名贤十抄诗》是在《夹注樊川文集》后出现,亦即1300年左右。2004年,复旦大学查屏球发现《夹注名贤十抄诗》第201首吴仁璧《宣州》诗后有“李白《五云歌》注云:谢朓宅在当涂青山下。”该注文乃宋杨齐贤《李太白集分类集注》中的内容,后来元萧士赟得到巴陵李粹甫家藏的杨齐贤《李太白集分类集注》本,作《李太白集分类补注》,也用了这条内容。因杨本已佚,查屏球据有关杨齐贤活动的资料考证,推断杨齐贤《李白集注》作于宋嘉定六年(1213)至端平三年(1236)之间。②查屏球整理:《夹注名贤十抄诗》“说明”,第3—4页。查屏球、芳村弘道的考证详实可信,如果释子山夹注资料用的杨齐贤本,则夹注上限时间应在1213年后;如果夹注资料用的是萧士赟注本(初版于元至元辛卯年,即1291年),则夹注时间应在1291年后,亦即公元1300年左右。

公元1300年前后,是中国的宋末元初时期。现今的浙江宁波古称明州,南宋和元代称庆元府,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造船业和海上运输业都很发达。尤其是南宋时期,北方先后被辽、金占领,陆路运输阻断,宋朝与高丽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都转向庆元,海运三五天即达高丽、七八天可至日本。为此,宋朝在这里设置了“市舶司”,主要职能就是征收关税、对入境商品实行专卖、发放中国商人出海贸易的官券等,并建有“东蕃驿馆”(俗称“高丽行使馆”),为穿梭不断的高丽官员、商人、僧侣等提供来往之需。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唱词中已经出现了“梁祝化蝶”的情节。梁祝传说最早在江浙流传。近年来的研究,比钱南扬时又进了一大步。从发掘的清末以前二百余部有关梁祝记载的方志、古籍、碑刻来看,唐代以前的记载共有5部6处,其中江苏宜兴4处、浙江宁波2处:最早的是南齐《善卷寺记》碑刻,称善卷寺为齐武帝收赎祝英台故宅创建①路晓农:《“梁祝”的起源与流变》,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页。;唐中宗时,梁载言的《十道志》同时收录了“善卷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和“明州有梁山伯冢,义妇竺英台同冢”的内容②唐《十道志》记载:前者见徐沄秋:《阳羡奇观》,苏州:寿楣制版社,1935年,第39页;后者见查屏球整理:《夹注名贤十抄诗》,第177页。;而晚唐李郢的诗中则出现了“祝陵”的地名③胡震亨:《唐音统签》,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59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233页。。十分明显,早期的梁祝记载,都是简单和单一的,且都没有化蝶的内容。如南齐只记载了祝英台的故宅,唐代记载了祝英台读书处、梁祝同冢和因祝英台葬地而名的“祝陵”。梁祝同冢的记载还把“祝英台”记成了“竺英台”,显然是根据故事流传的谐音记录的。

梁祝化蝶的结尾是在梁祝传说传播过程中,根据人们对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同情以及对爱情永恒的企盼而逐渐添加的精神寄托,它的出现应晚于其他的一些情节。宋大观元年(1107),明州从事李茂诚编纂《明州图经》和撰写《义忠王庙记》时,曾广泛收集当地的民间传说,但那时浙东只有祝英台殉情时“从者惊引其裾,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④闻性道:《(康熙)鄞县志》卷九,《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影印本,第18册,第378页。的说法,尚无化蝶之说。然而此时,“梁祝化蝶”的传说早已在宜兴民间产生并传播开了。绍兴二十六年(1156),浙江永嘉人薛季宣到宜兴善权(499年避东昏侯萧宝卷讳改“善卷”为“善权”)洞游览,看到以祝英台故宅创建的善权寺古迹,听到祝英台殉情后化为蝴蝶并经常飞回来看望自己故宅的传说,写下了“万古英台面,云泉响珮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魶戏澄湾”⑤薛季宣:《游竹陵善权洞二首》,《浪语集》卷四,《四库全书》第11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75页。的梁祝化蝶诗。百余年后,梁祝化蝶的传说传到浙东,当地祝女衣襟风裂飘洒的传说被化蝶的浪漫所同化、替代,并被民间艺人编成了曲艺说唱,且由高丽使臣、僧侣或商人传抄后,从宁波经海上丝绸之路带到高丽,是最为可能的途径。

二、梁祝传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演变

中国与朝鲜半岛陆海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商贸活动频繁。高丽时期,不仅政治、经济制度和行政设置均效仿唐宋,连科举也要考诗词歌赋。于是许多御用商人到中国广收书籍,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由释子山的《夹注名贤十抄诗》可知,中国梁祝传说在高丽的传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典籍记载传播,二是通过口头传播。

唐《十道志》《十道四蕃志》中关于梁祝墓的记载在中国已经湮灭,仅南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记述“义妇冢”时说:“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⑥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7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第528页。但张津所言是否就是《十道四蕃志》的原文却不得而知。看到释子山的“夹注”后,终于真相大白,因为释子山称:“《十道志》:‘明州有梁山伯冢’。‘注:义妇竺英台同冢’”,把正文后所注的小字都标出来了。这一发现,不仅证实梁祝传说通过典籍传到了朝鲜,而且填补了我国《十道志》中梁祝记载散佚的缺失。尽管早期单一的梁祝记载不会在高丽立即流传,但当宋明时期梁祝传说的文字记载(如《义忠王庙记》《古今小说》)和口传文学传到高丽后,那些早期的梁祝记载就会被吸收与借鉴,促进高丽梁祝口传文学的丰富与发展。

释子山夹注的《梁山伯祝英台传》,则是直接口传的一种。当时来往高丽与明州间的官员、文人、商贾甚至僧侣极多,今已发现多名南宋僧人把自己所写的梁祝诗词于元初带到日本并作为偈颂传唱的个案。《梁山伯祝英台传》作为说唱形式,当然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为民众所喜爱。即便它当初以文字形式流入高丽,但那朗朗上口的魅力和凄婉浪漫的情节必然会把文字变成歌唱,从而成为口传形式的主力军。当然,民间的流传绝不是单枪匹马、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无数人的不断讲述、传诵,方能得到异国民众的青睐。

与中国民间传说的流播一样,梁祝传说传到高丽后,必然要注入流传地的风物、民情、习俗、信仰,以致出现人名、地名以及情节的变异,使当地民众倍感亲切,更乐于接受,形成津津乐道的新传说。在《十道志》传入高丽千年、《梁山伯祝英台传》传入七百年后的今天,梁祝传说已在朝鲜半岛落地扎根,存在于巫歌、民谭、民谣与小说中。其中,延边大学金东勋于2001年在韩国收集整理了梁祝传说17篇(庆尚道7篇,咸镜道和济州岛各2篇,京畿、黄海、忠清、平安道各1篇,以及无法确定地区的2篇);韩国留学生金基元2006年收集的韩国梁祝传说有巫歌两种版本(咸镜道)、民谭两种版本(济州道)以及小说《梁山伯传》;韩国全南大学李珠鲁2016年搜集整理的韩国梁祝故事有诗歌1篇、杂记1篇、古小说数篇、民间故事十余篇以及巫歌2篇。以上资料,还不包括俄国尼•盖•加林米哈依洛夫斯基1898年采录的《朝鲜民间故事集》中的流传于朝鲜北部地区的《誓约》。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梁祝传说已经流布到整个朝鲜半岛。

(一)巫歌

巫歌是朝鲜半岛举行巫俗仪式中巫女所唱的歌谣,梁祝传说属于叙事巫歌的一种,如咸镜道有《门神巫》《致圆台与杨山福》、济州道有《SEKYOUNG BONPURI》《黄莺与蝴蝶的由来》等。

《门神巫》亦称《门祭》,《关北地方巫歌》收录了1965年采录的咸镜道巫女姜春玉的演述。巫歌称:梁山伯(Yangsanbaek)8岁时和7岁的秋阳台(Chuyangdae)一起去银河寺读书,16岁去汉江洗澡,梁见到血水,方知秋是女子,向秋求婚,被秋的父母拒绝了,把秋许给别人。梁伤心而死,遗言埋在秋阳台出嫁的路上。秋经梁墓时,用金钗凿开了坟墓,钻了进去,秋的衣服变成青、红、白三色蝴蝶。①[韩]金基元:《韩国小说〈梁山伯传〉与中国传说“梁祝”的比较研究》,《中国学研究》,2005年第八辑。

《致圆台与杨山福》是咸镜道巫女李高粉的演述,1966年采录,1978年发表于《韩国巫歌集》。巫歌称:金丞相和李丞相的夫人洗衣服时吃了从上游飘来的梨,金夫人生了梁山福(Yangsanbok),李夫人生了致圆台(Chiwondae)。致圆台女扮男装和梁山福一起在金象寺读书,梁怀疑致圆台是女子,用海水浴和小便等方法试验,均遭失败。睡觉时摸到致圆台胸部确认她是女孩。后来梁山福先回家,因相思而死,葬在致圆台出嫁的路上。致圆台经过梁墓,借口小便,用金钗打破坟墓钻了进去。新郎只抓住了裙裾,梁山福和致圆台变成双虹桥升了天。②同上。

(二)民谭

民谭也叫说话,即民间故事,梁祝故事几乎整个朝鲜半岛都有流传。据不完全统计,咸镜道有《致圆台与梁山福》《化蝶的女人1》《化蝶的女人2》《化蝶的女人3》《白蝴蝶的由来》,京畿道有《蝴蝶的由来》,庆尚道有《崔公的大女儿》《蔡锦台与梁山福》《水阳才与张思福》《南仙峰与蔡锦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忠清道有《白蝴蝶的由来》,济州道有《自请妃的传说》《文道令与紫青妃》《一双蝴蝶》等。

《自请妃的传说》流传于济州道大静邑,1958年采录,1981年发表于《南国的传说》,实际上是巫俗神话《世经本歌》(亦称《世经本解》)里的传说。传说称:文道令去长安读书,自请妃穿着哥哥的衣服女扮男装同行。文怀疑自请妃是女子,用射弓和小便尝试都失败了。文的父母因儿子的婚事叫文回家,自请妃去送他,路上他俩下河洗澡,自请妃在柳叶上写了自己的性别。文回到家中,反对父母的订婚,自请妃的父母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人。文道令留下遗书自杀了。自请妃在行走路上借口小便,跑进了坟墓。新郎挽留她,被自请妃咒骂。撕开的裙子变成了蚊子和苍蝇。①[韩]金基元:《韩国小说〈梁山伯传〉与中国传说“梁祝”的比较研究》,《中国学研究》,2005年第八辑。

《SEKYOUNG BONPURI》流传于济州岛,1981年采录于济州岛翰京面,1985年发表于《济州说话集成》。传说称:自请妃15岁女扮男装,跟着天上文曲星的儿子文道令去读书,睡觉时自请妃把筷子放在脸盘上不许动。文道令和自请妃比小便,自请妃输了。3年后上帝因婚姻将文道令召回,两人一起洗澡时,自请妃在柳叶上写下了自己的性别,并把文道令带回自己家,两人同了房。②同上。

(三)歌谣

朝鲜半岛流传的民谣有《台呀台呀祝英台》《梁山伯歌》等。《台呀台呀祝英台》唱道:“台呀台呀祝英台,伯呀伯呀梁山伯。同堂读书心相印,未知英台是裙钗。你若去世化葛根,我变斑竹有亮节。呼呼啦啦呼呼啦,根缠枝绕分不开;你若去世化花朵,我变彩蝶恋花飞。蝶恋花来花恋蝶,生生世世永相随。”③金春申:《民谣集成》,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5页。这类民谣清新淳朴、鲜明生动、朗朗上口,充满青春活力,在妇女中广为流传。

(四)古代小说《梁山伯传》

《梁山伯传》为无名氏所作,从18世纪英正时代起便一直在民间广泛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仅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有9家书馆出版过此传。汉城书馆大正七年(1913)出版的《梁山伯传》称:成化年间,南阳梁尚书托玉皇大帝恩惠生了儿子梁山伯;平康秋某做了个怪梦生了女儿秋阳台。山伯10岁时去云香寺读书,恰好秋阳台为了立身扬名,也女扮男装去那里读书,于是两人结为兄弟。梁山伯怀疑秋阳台的性别,比赛小便试探,结果失败了。一天睡觉时发现她是女孩,向她求婚,秋阳台约定时日再见就回了家。一年后,梁去秋家造访,到了平江,却听说秋阳台要跟沈尚书儿子沈议郎结婚,非常伤心,得了相思病。他给秋阳台写了一封信,遗言葬在她出嫁的路上。秋阳台拿着信去祭拜,坟墓忽然裂开,阳台跑进了坟墓。沈议郎蓄意把两人的坟墓分开但没有成功,玉皇上帝却让他俩复活,两人再次结为夫妇。梁山伯中了文武双科状元,名扬四海。当时西达叛乱,兵部尚书王均剿匪却被擒,朝廷派梁山伯挂帅平乱,救王均,擒西达,封为北平侯,赐居宫成大殿。后来梁山伯生了二男一女,都中了状元。山伯80岁时,他让子女们团聚在一起,自己奉玉皇上帝之命,带着秋阳台升了天。④[韩]丁金福:《〈梁山伯传〉考》,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9—610页。

三、梁祝传说在韩国嬗变的特点

有传播就有地域化的改编。高丽时期尚文佞神的文化背景与梁祝传说发源地中国的吴越地区十分相似,所以当梁祝传说流入朝鲜半岛后,不仅能被民众接受,而且按照当地习俗对其进行改造,深深地烙上了当地的文化印记。

(一)完成了与当地人文、风物相结合的改变

1.地名:韩国的梁祝传说,没有中国梁祝传说中的地名,更没有提到梁家庄、祝家庄、马家庄,梁祝的故乡分别为南阳和平江(平康)这两个实际存在的地名。

2.姓名:由于译音关系,梁山伯的姓名变成了“梁山福”“张思福”“南仙峰”等,祝英台的姓名变成了“秋阳台”“致圆台”“水阳才”“蔡锦台”等,而巫俗神话中他们的名字分别为“文道令”和“自请妃”等。同时,《梁山伯传》中,马文才也改成了“沈议郎”。

3.读书处:中国梁祝的读书处有浙江钱塘(杭州)、山东峄山、河南汝南红罗书院、江苏宜兴碧鲜庵等,韩国梁祝把两人学习的地点设定为银河寺、金象寺、云香寺,仅与江苏宜兴的梁祝读书处有相似之处。

4.洗澡处:汉江,是朝鲜半岛的主要河流。

(二)合理修改了梁山伯不识祝为女子的败笔

中国梁祝传说称梁祝同窗共眠三年而不识其为女子,虽有疑惑,都被祝英台支吾过去,显然有悖常理。所以国内也有“梁山伯和四九都是戆大、一对十三点(两、三、八相加以及四、九相加都等于十三)”的说法。这一明显的缺陷,到了韩国就被改掉了。无论是巫歌、民谭还是《梁山伯传》,都有同窗期间以小便、射箭、抛石打鸟、海水浴以及乘祝英台熟睡摸其手、脸和胸脯来试探祝英台性别的情节。《齐文台与杨山福》更是在多次试探失败后,设计比赛熬夜读书,看谁熬的时间长,到了第三夜,齐文台坚持不住睡熟了,杨山福将手伸进她的被窝,摸到她的胸脯,证实她果然是个女子。①[韩]丁金福:《〈梁山伯传〉考》,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第619页。小说《梁山伯传》说秋阳台睡熟后,梁山伯偷偷解开她的上衣,看到她似雪的肌肤,用手摸了一下,证实其为女子,不胜心中大喜,魂魄不能稳定②[韩]金基元:《韩国小说〈梁山伯传〉与中国传说“梁祝”的比较研究》,《中国学研究》,2005年第八辑。,民谭中梁祝甚至还同了房。韩国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性别在同窗期间就被梁山伯识破了。

(三)删除了“十八相送”的经典片段

“十八相送”是梁祝传说中仅次于化蝶双飞的经典,祝英台在相送时借物抒怀,暗示自己是个女子,但在韩国流传的所有梁祝传说中,都没有这一情节。其原因之一是韩国梁祝在同窗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对祝英台性别的识别,如果相送时再来暗喻性别显然是画蛇添足;二是“十八相送”情节出现较晚,宋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明冯梦龙《古今小说》中均无此说,所以韩国梁祝传说不可能朝这一方向发展。

(四)植入了许多神、宗教的内容

中国梁祝传说的“神化”主要是化蝶,表达了饱受封建礼教桎梏的人们对爱情永恒的希冀。也有“金童玉女下凡”“四世不团圆”和“梦日贯怀,孕十二月生梁山伯”等说,不过流传范围不广。梁祝传说进入韩国后,其受到固有的敬神、崇道、佞巫习俗的大规模改造。巫俗神话《世经本歌》说,天神文道令下凡到人间和女扮男装的地神自请妃成为共读的好友,三年后,文道令要回天界了,自请妃告诉他自己是女子的秘密。两人的爱情虽遭父母反对,但经历千辛万苦后终于结为夫妻,携手返回了天界。

1.出生:《致圆台与杨山福》说金丞相和李丞相的夫人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分吃了上游飘来的梨而怀孕,同时生下了杨山福和致圆台;《世经本歌》说供佛百日而得自请妃;《门祭》说双方父母到地理山祈祷百日而生梁山伯和秋阳台;《梁山伯传》中,经玉帝指点而生梁山伯,做了一个怪梦而生秋阳台。

2.死后分不开:梁祝殉情后,沈义郎挖出尸体分开埋葬,但坟上分别长出葛藤和斑竹,相互缠绕,几次砍断、烧毁都又再生,最后由葛衣老巫告诉沈义郎此乃天缘方止。《誓约》也说新郎挖开坟墓,将尸骨四下抛撒,不料那些尸骨又重组在一起,再抛再聚,最后被天上玉帝呵斥制止。

3.还魂:《梁山伯传》说,梁山伯秋阳台重生前,灵魂来到方丈山,太乙仙人指引他们到玉京接受天帝指令,由地藏王帮助他们复活。9月15晚,一道彩虹从月宫出来,落在梁山伯和秋阳台坟上,坟墓被劈开,涌出五色云彩,二人的身体蠕动起来,随着彩虹相聚。《誓约》说,8月15是扫墓的日子,梁祝的父母都来上坟,祭奠结束,手持五色鲜花的仙女从天而降,用尘拂打开坟墓,投入鲜花,白花变成骨骼、蓝花变成筋脉、红花变成血液、黄花变成肌肤、黑花变成魂魄,梁祝二人容光焕发地走出了坟墓。①[韩]金秀炫:《中韩梁祝故事之比较》,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第631页。

4.升天:化蝶双飞是梁祝传说结尾的经典,反映了人们对爱情永恒的美好愿望。由于梁祝化蝶的传说在南宋时期就随着说唱传入高丽,所以现在韩国的梁祝传说中沿袭化蝶结尾的仍然较多,但也不乏其他升天的结局。如巫歌《致圆台与梁山福》就称他们乘着两条彩虹桥升天。《梁山伯传》说梁山伯、秋阳台原本就是仙官、仙女,因男女相戏获罪下凡,梁80岁时,让子女们团聚在一起,执行玉帝的命令,夫妇二人同时升天。

玉皇上帝的出现绝非偶然,传说古朝鲜的建国者檀君就是玉皇上帝的孙子。在朝鲜半岛民间信仰中,玉皇上帝是慈祥的天神、人民意志和理想的化身,他把文道令和自请妃当作自己的孩子,这表明朝鲜人民已经把梁祝看作了同胞和亲人。

(五)反映了“柳叶传情”和“婿留妇家”的韩国习俗

“柳叶传情”是朝鲜半岛的民俗,韩国梁祝多次出现此类情节。《世经本歌》说文道令去读书的路上遇见在河边洗衣的自请妃,向她讨水喝。自请妃故意在碗里放了几片柳叶,文道令不解,自请妃说放了柳叶只能边吹边喝,不会呛水,文道令非常感动。②金东勋主编:《朝汉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06页。后来在河里洗澡时,自请妃又在柳叶上写下了自己的性别。

“婿留妇家”也是韩国习俗,由高句丽的“婿屋制”一直延续到李朝,与中国婚俗差异较大。《梁山伯传》说沈义郎在秋阳台家举行了婚礼且留在了秋家。梁山伯和秋阳台复活后,也没有去梁家南阳,而是去了秋家平江,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到南阳。③[韩]金秀炫:《中韩梁祝故事之比较》,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第633页。

(六)《梁山伯传》大量加入了中举、立功、封侯情节

中国清代的曲艺中,虽然也有梁山伯中举、建功、封侯的情节,但始终不是传说的主流。韩国《梁山伯传》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梁复活后高中文武双科状元、边关平定叛乱、敕封为北平侯、御赐宫城大殿的内容。在韩国,18世纪军谈小说是一种时尚,而对外来故事吸收变脸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梁山伯传》将中国梁祝传说“易容”,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

四、梁祝传说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

中国梁祝传说进入朝鲜半岛后,经过七百多年的改造,已经嬗变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传说,落地生根,得到民众和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一)《梁山伯传》:韩国本土的文学创作

从1939年起,以金台俊为代表的学者就开始了对无名氏古代小说《梁山伯传》的研究,认为该传作于朝鲜英祖、正祖时期(1724—1800),相当于中国清代雍正、乾隆时代。那时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已经翻译成朝鲜文,我们有理由相信小说《梁山伯传》的创作受到《古今小说》的影响。然而,如前所言,《梁山伯传》不仅改动了人物、地名、读书处等固有名词,加入了许多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修改了梁山伯不辨祝为女子的重要情节,而且用三分之一的笔墨,增加了梁祝还魂、结婚、中举、报国、立功、封侯、升天的内容,对中国梁祝传说进行了全面的整容改造。韩国学者金基元说:“小说里面的地名、人名、时代背景都跟中国梁祝故事几乎没有关系,而跟创作者的环境有关”;“在韩国,一般的研究者都在强调‘《梁山伯传》是韩国固有的文学创作’”①[韩]金基元:《韩国小说〈梁山伯传〉与中国传说“梁祝”的比较研究》,《中国学研究》,2005年第八辑。。韩国学者李明九说:“《梁山伯传》没有以悲恋收尾,而是让主人公死而复生,在人间结下爱情的果实,是一部翻案之作。”②[韩]丁金福:《〈梁山伯传〉考》,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第608页。高丽大学名誉教授丁金福也说:《梁山伯传》是根据小说结构的框架,把梁祝传说扩大后的再创作,“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结尾可视为上篇,而韩国小说的重生故事则相当于下篇”,因此“应该将《梁山伯传》看作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小说而予以高度评价。”③同上,第615—616页。

(二)梁祝巫歌一直传唱至今

梁祝巫歌属于叙事类巫俗神话,讲述众神起源和各种自然、社会现象起源的故事,是巫歌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类。巫女借助神的力量来解决人们的忧患和各种病痛,她通过祭仪和巫舞把人的意愿向神转达,又把神的意志转达给人。朝鲜半岛的巫俗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2000年前就有了巫师为王驱鬼的记载,至今还保留着祈雨、祈恩、祈子、祭城隍、安宅、驱病、除祟等巫俗。叙事巫歌形成于古代,至今仍广泛被巫师传唱,梁祝故事就是祈祷灵魂巫歌的一种。《门神巫》《致圆台与杨山福》都是20世纪60年代直接向巫女采集的。2012年12月14日,“济州的风”博客发布《“自请妃”与济州的荞麦》,讲述了巫俗神话《世经本歌》中五谷神自请妃的来历:金大监夫妇膝下无子,许愿供佛百天祈子,但供奉了99天就没米了,所以没有得到儿子,而是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儿。因为是“自请”而生,所以叫做“自请妃”。自请妃15岁时,偶遇求学的下凡天神文道令讨水喝,一见钟情,于是女扮男装随文道令去读书。三年后,文道令回到了天宫,自请妃决定上天寻找,费尽周折终于相会,并通过了文道令父母的测试而与文道令成婚。后来,江南天子国发生叛乱,文道令战死,自请妃历尽艰辛取得西天的“灭亡花”平定了叛乱,又用“还生花”救活了文道令,玉皇天帝因此封自请妃为天神。但自请妃向往人间生活,祈求玉帝赐予五谷种子并带到了人间。后来又重返天宫取来荞麦种子,让贫瘠的济州土地也打下粮食,因此被民间奉为农耕神(亦称地神)。

韩国学者金秀炫说,韩国叙事巫歌通常由巫觐一人演唱,并担任多个角色,她以第三人称来叙述和演唱某一故事,其中特别注重神的来历的表达和巫舞的祭仪。而韩国的梁祝故事,一直是以巫歌的形态来流传的。巫女都没有文化,她们不可能接触和接受中国小说的原著,但对于说唱,却有着非凡的接受和表现能力。这与我国民间的卖艺者十分相似,头一天听了别人说的评书或收集到的笑料,第二天就能向观众讲述并加入新的内容。叙事巫歌就是依靠巫觐之间“口诵心记”“口耳相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高丽后期(12世纪后半期到14世纪),朝鲜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一个繁荣阶段,中国的说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传入高丽后,很自然地被当地艺人所接受并进行了在地化的改编,逐渐融入到巫歌中去,当然,也不能排除巫女在接受小说《梁山伯传》流传的影响后创作或充实了巫歌的可能性。高丽大学丁金福把韩国梁祝巫歌同中国梁祝传说、朝鲜《梁山伯传》对比后认为:巫歌“不属于中国梁祝传说系统”,“是受《梁山伯传》影响而产生的”。①[韩]丁金福:《〈梁山伯传〉考》,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库•理论研究卷》,第621页。然而,巫歌的起源极早,且梁祝说唱13世纪便传入了高丽,要比《梁山伯传》早四百多年,而且传入时就已经有了化蝶这一神化的情节,有更多的时间和可能在化蝶神话的基础上进行同化和变异,故而笔者认为,韩国小说《梁山伯传》应是受到巫歌、民谭影响后的再创作,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了巫歌、民谭的传承和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俯拾皆是,源于中国而在域外得到很好发展的项目亦屡见不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传文学,梁祝传说在韩国已经流传了七百多年,而韩国的古代小说《梁山伯传》也说明,至少在二百多年前,韩国就对梁祝传说完成了本土化的改造,并落地生根,直至今日还在民间流传,并在祭祀活动中演唱。这一方面说明美丽而浪漫的梁祝传说超越了国界,具有无穷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增强保护、传承的责任,让梁祝的彩蝶永远在全球飞舞。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和“梁山伯”的故事
蝶语
梁山伯问路
月夜情思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蝴蝶和树
今夜化蝶
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