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密性技术

2023-10-06白馥兰FrancescaBray董晓萍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庭

[英]白馥兰(Francesca Bray) 撰 董晓萍 译

说话、音乐和符号都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与通信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带来了人际交流与通讯方式的转变:最早是文字与印刷,接着是电报与电话,后来是报刊、广播与影视等大众媒体,再后来是电脑与智能手机……变化之快,种类之多,不一而足。就连举世称奇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也已不胜枚举,人工编码、信息传输、视频监控和其他通信手段目不暇接。但是,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能改变人类交流的基本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社会的人文本质是亲密性,亲密性技术是它的伴侣。技术是手段,要点是人文。没有文化传统和文化期待的社会就没有亲密性技术。

亲密性的概念,指保持实体的或虚拟的亲近关系的关联形式。它意味着空间、事物或经验的共享,能促进人与人的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①Santos, G. & A. Donzelli (2009)“Rice Intimacies: Reflections on the‘House’in Upland Sulawesi and South China”, in G. Weichart (ed), Living in memory: Houses, history and social/natural environment in Southeast Asia. Special issue of ARCHIV für Volkerkunde.

亲密性的本质,是人类彼此亲近、合群或相互依存的社会性。

亲密性的范畴,是人类日常生活与人生经历的交织。它包括各种形式的人际互惠与紧张,矛盾与权力的失衡,母亲与儿子、医生与病人、房东与房客、情人与球星的关系等。在这些范畴中,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亲密性。

亲密性的内容,并没有古老与现代的差别。人类表达亲密性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情感密接的目标不变,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持联系,这在亲友之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维护亲情关系和保持友谊的方面,是需要始终给予满足的。中唐诗人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梦李白》,就是表达诗友亲密性的动人诗篇: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唐代的两位诗圣。此诗写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时杜甫离开都城,流寓秦州。李白于同年流放夜郎瘴疠之地,两人几年未见,音问阻隔,然形离而神合。杜甫对友人积思成梦,思虑友人在白发飘散之年,别离妻儿,郁郁独行,心中充满对友人命运的殷忧。①Stafford, C. (2000) Separation and Reun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诗词歌赋是缓解焦虑和缩短距离的亲密性技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塘报,经政府在道途河畔建立的驿站传递,这也是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亲密性技术。还有家信,在和平年代,它创造记忆深刻的有效通信网络;在战争时期,它是灵魂触底的人性网络。杜甫在另一首写给亲人的《春望》中就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当代社会的亲友通讯已有更多的新技术可寻,都能帮助人们建立亲密关系。②Bray, Francesca(2013b) ‘Tools for Virtuous Action: Technology, Skills and Ordinary Ethics’, in Charles Stafford (ed), Ordinary Ethics in China, London: Berg, 2013: 175-193. Zhang, Jun (2017) ‘(Extended) Family Car, Filial Consumer-Citizens’, Modern China 43, 1: 36-65.有时技术编织的信息,词不达意,不如面谈;也有时技术让人鼓足勇气,借助空中的无线微波畅情达意,将藏在心底的秘密一吐为快:

我和我丈夫,当面说的话不多,发个短信就不一样。今天是我的生日,大家当面都不提,背后他却会给我发条短信表示祝福。我们有时也争吵,他事后就会发短信道歉。我发现,手机的这个功能真不错,当面不方便说的事,发短信就能解决。

——上海某教师,32岁。③Lim, Sun Sun (2008) ‘Technology Domestication in the Asian Homestead: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Middle Class Familie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 2: 200.

手机短信技术属于新兴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与虚拟社区理念相结合,产生了建立亲密性技术的新种类,在当代中国社会很受欢迎,在科技研究和社会学领域也很热门。对于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纽带关系的人们,未曾谋面,也可以使用虚拟技术建立亲密联系,分享认同或利益、快乐或忧伤①Turkle, Sherry (1996)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Turkle, Sherry (2011)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New York: Basic Books.Castells, Manuel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I. Oxford: Blackwell. Rafael, Victor (2003) ‘The cell phone and the crowd: messianic politics in the contemporary Philippines’, Public culture 15: 399-425.。当然这种新型亲密关系涉及使用先进技术的限定性,在有些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结构中,只提供一部分人使用,不提供另一部分人使用。②Castells, Manuel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I. Oxford: Blackwell. Hjorth, Larissa, and Sun Sun Lim (2012) ‘Mobile Intimacy in an Age of Affective Mobile Media’,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2, 4: 477-84.

总体说,在亲密性技术的发展中,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似乎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推动了全球人际关系的新发展。现在再也不存在隔绝世界的神秘地方,再也没有久不为人知的秘密。家人、同龄人和友人之间实现构建亲密性的愿望指日可待。

这里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人类对亲密性技术的文化期望究竟是什么?找到它的回答,应该对我们理解任何人类社会的文化模式都有益,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无论是技术“先进”、“传统”、还是“混合的”,我们都需要探求它的答案③Bray, Francesca (2008c)‘Introduction’, in Francesca Bray (ed) Constructing intimacy: technology, family and gender in East Asia, special issue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2: 1-15. Flitsch, Mareile (2008) ‘Knowledge, embodiment, skill and risk: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women’s everyday technologies in rural North Chin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 2: 265-288.。

以下重点讨论亲密性技术的文化期待。在方法上,我将使用中国与美国、古代与当代的资料进行平行或对比的分析,并引入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看三个个案:一是家庭联系:照片和打电话,祖先、祭祀和堪舆;二是郊区期待、隐私和技术扩张;三是在技术渴望背后的文化需要。

一、亲密家庭:照片与电话、堪舆与祭祖

我曾讲过中国宋代以祠堂为中心传达的祖先崇拜观念和举行的仪式。在宋代以前,中国人与祖先构建亲密性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上层特权和普通人的家族继承制。随着祠堂和父系家族祭祖仪式网络的铺开,那些最穷苦的家庭也被容许进入到这个系统中来,他们每天祭祖,就可以与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共同祖先续写血缘联系。在这方面,仅从近现代看,与西方建立家庭亲密性的方式差异很大。

(一)画像

对我本人来说,画像技术总是很震撼。它让我想到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诗人、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点④Berger, John (1972) Ways of see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在近代英国的初期,贵族家庭(和渴望贵族地位的富人家庭),经常雇用肖像画家来到家里,为他们本人、妻子和孩子们画像。他们身着雍容华贵的服饰,身旁经常出现狗和马。在他们寓居的大厦中,在客厅和餐厅的墙上,会悬挂这个家庭的过去和现在的画像,让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充溢着对画像中的杰出前辈的自豪感,以及延续家庭血脉和传递家庭财富的责任感。穷人没有能力画像,他们所负担得起的祖先亲密性,有时是寄情于先人的墓碑。

(二)照片

往昔逝去的一切,随着照相技术的发明,又回到人们的身边。起初照相的成本昂贵,使用这种技术的人不多。照片中的人物,端坐在摄影棚的中央,神态严肃、不苟言笑。很多家庭收藏了老照片,在照片中,曾祖父身穿军服,曾祖母头戴花帽,这些都是旧式贵族家庭惯于摆拍的姿势,但也正是这些老照片让后辈可以目睹先人的风采!

1900年,美国的伊士曼•柯达公司出售布朗尼相机。相机的价格不贵、操作简便,拍照使用胶卷而不是玻璃板①Olivier, Marc (2007) ‘George Eastman's Modern Stone-Age Family: Snapshot Photography and the Browni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48, 1 (2007): 1-19.,一下子就引发了“快照”热。拍摄者也不再是专业摄影师本人,有的是家庭成员。一家人在户外放松与亲密互动的瞬间,被拍摄下来,千姿百态,照片作为家庭交换文化的技术产品就此诞生。现在家庭照片的内容更多,可能是郊外的集体野餐、婴儿的蹒跚学步、购买的第一辆新车……无所不拍。精美的照片被打印出来,寄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编辑成册的照片集,讲述家庭的长篇故事,追溯孩子从出生和结婚的经历,向已故亲人隔空汇报现在小儿女的新生活,也有时勾起全家人对苦乐年华的回忆②Spence, Jo and Patricia Holland (eds) (1991) Family Snaps: the Meanings of Domestic Photography. London: Virago. Böck, Margit (2004) ‘Family Snaps: Life-worlds and Information Habitus’, Visual Communication 3, 3: 281-93. Rose, Gillian (2010) Doing Family Photography : The Domestic, the Public and the Politics of Sentiment. Burlington, Vt.: Ashgate.。

在当代社会,用照片维护家庭亲密性的技术系统已经可持续,而且稳定。但也因为这种技术可以满足人们对亲密性的需求,让厂家和商家看到了它的广阔技术市场,于是照相技术不断更新,亲密产品接踵而来。在黑白照片被彩色照片取代后,人们更乐于把钱花在添置新的技术设备上,以增强彼此间的亲密体验。1990年之后,快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交互使用,后来又与智能手机技术结合,让照片对家庭亲密性的构建能力一次次大幅提升。

伴随而来的是照片风格、主题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早期的盒式相机,记录千面一人的笑脸,现代照相题材和范围已经扩大,从野餐和婚礼的老式主题,变为节日聚会的反转片,水下钓鱼的奇幻胜景,以及体育竞技的精彩瞬间。网站上传的婚礼网页,智能手机里储存的庆典专辑,丈夫在宠物狗旁边吃生日蛋糕的滑稽相,都富有创意。数字相机与电脑链接,让电脑能同步下载可爱婴儿的照片,各种照片应有尽有、万千风情呼之欲出。

当然也不是所有照片都是有利于巩固家庭亲密性的,人们就极少拍摄吵架的照片,也不会拍摄重症监护室中辞世亲人的照片③Rose, Gillian (2010) Doing Family Photography : The Domestic, the Public and the Politics of Sentiment. Burlington, Vt.: Ashgate.。凡是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表达“欢庆”“融洽”与“幸福”主题的照片,会被普遍接受,自发寄送,广泛传递。当洗印照片从相纸转为数字底片后,又出现了新的修正软件,如Photoshop,为那些带有积极主题的家庭照片锦上添花。人们在数十张照片中,选出比较满意的一张,进行软件编辑,做美化加工,再上传给每个家庭。人们还用软件把照片上的微小缺陷加以修补或移除,把红眼变成明眸,把愁容变成微笑,把临时缺席的儿子补入圣诞节的全家福中,直至达到集体满意度为止。认祖归宗和鉴定亲人,也会使用照片技术,在某些灾难过后,照片就成为恢复记忆的关键要素,没有照片的家庭就会瞬间脆弱化,等于完全丧失了亲人。1992年,美国圣巴巴拉发生一场火灾,几十栋房屋被烧毁。遭受火灾的家庭疯狂地寻找残存的相册,求亲告友地索要故人的照片,哪怕保留他们部分的影像也好。当Facebook和云盘技术登场后,已经能够弥补大灾难造成的损失。照相技术和修理照片的技术软件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文化服务。①Scheeres, Julia (2001)‘Photo homage to the stillborn’, WiredNews, 28 December 2001.

(三)电话与电邮

在当代社会,电话、手机和电脑的功能也在变化,一步步加强亲友的亲密性②Fischer, Claude S. (1992) America Calling :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elephone to 194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tsuda, Misa (2008)‘Children with Keitai: When Mobile Phones Change from“Unnecessary”to“Necessary”’,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 2: 167-188.。上面提到的手机短信就是其中之一。稳定发短信,可以确认情感的牢固;持续发短信,可以表示持续的关注。互联网已大面积地用于学校教育、传输信息和网上购物,但就在十多年前,大多数美国人还认为,互联网只是收发电子邮件的工具③Lenhart, Amanda with John Horrigan, Lee Rainie, Katherine Allen, Angie Boyce, Mary Madden and Erin O'Grady (2003), The Ever-Shifting Internet Population: a New Look at Internet Access and the Digital Divide, Washington D.C., Th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而现在智能手机处理电子邮件也有强大的功能。

(四)视频

天空(Skype)、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视频,为亲友提供了线上见面的机会。这纯粹是由技术导入的亲密关系,对异地相隔的家庭成员来说,这又是极其重要的。据对商务旅行者、远洋水手和移民工的调查,也都证实,这种亲密技术在他们中间高频率地使用,让他们可以承受生活中的孤独,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变化④Hjorth, Larissa, and Sun Sun Lim (2012) ‘Mobile Intimacy in an Age of Affective Mobile Media’,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2, 4: 477-84.。

亲密性技术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修复关系,还能够提升人文修辞的质量,这些在人际关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美好的修辞,始终是维护亲密的情感和保证亲密性质量的优质媒介⑤Dunbar, Robin (1996) 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London: Faber & Faber.。

(五)虚拟社区

我本人不大参加虚拟社交媒体的活动,但我想说,虚拟社交媒体在与其他网络服务增长的指数在共同增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虚拟社交媒体中,我们能发现,现代人可以与陌生人建立亲密联系,愿意向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企业提供个人信息和个人爱好,向对方表达虚拟的友谊,或者满足于接受对方提供的“个性化”建议,比如被对方告知去哪里买想要的书或鞋子。

我想强调的是,似乎人类对亲密性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在当代社会,无论老人和少年无不青睐于智能手机,无不强迫自己检索外界发来的信息和图片。早期历史中对家庭历史的渴望,已被家庭之外的大量无关信息所淹没,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

(六)祭祖与堪舆

我再回到中国宋代与后世社会的亲密性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中国社会的生者与死者的亲密性超过欧洲。中国像欧洲一样,生者对死者保留记忆,但中国的死者不是消极的,死者也不是去往一个与生者不再直接交流的世界。在中国,生者与死者的互动被解释为互惠。祖先有权利继续影响后代的命运,包括生育儿子的数量、商业的成功以及科举及第等。祖先的庇荫,在个别时候也有冲突⑥Watson, James L.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1988)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这种技术就是风水术或堪舆术。这是一种静态技术或艺术,由精心挑选的风水先生或堪舆师执行。他们为家族开基或盖房进行选址,主持落成仪式。风水先生或堪舆师要不负众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家族的人气和财运聚拢到建筑物中和祭祖之处。为祖先选好墓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祖先的尸骨是家族世世代代运势的资源。家族成员要对祖先隆葬厚仪,保障祖先与后代联系的气口畅通,流动无阻①Seaman, Gary (1992) ‘Winds, waters, seeds and souls: folk concepts of physiology and etiology in Chinese geomancy’, in Charles Leslie and Allan Young (eds), Paths to Asian Medical Knowled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4-97.。

风水先生或堪舆师的技术水平,体现在为阴阳宅选好的朝向和地点,符合地方景观中气运流动的规律,确保木匠按照他们的建议精心测量、掌握工期、及时备料和准确施工,故能工巧匠的故事被广为传颂②Ruitenbeek, Klaas (1986) ‘Craft and ritua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arpentry’, Chinese Science 7: 1-24.Ruitenbeek, Klaas (1993) Carpentry and Buil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of the Fifteenth-Century Carpenter's Manual Lu Ban Jing. Leiden: Brill.。完美地修建阴阳宅有助于前世庇荫、后世兴旺。家族年复一年地举行年终祭祖和清明扫墓仪式,巩固生死两个世界的亲密性。生者虽然不能给死者打电话,但他们每临大事必到祖先墓地报告。生者不能给死者寄快照,但他们每当娶亲生子,都会在祖先墓前摆放照片,告知添丁进口的信息。传统节日的阖家团圆与祭祖,也是已故祖先观察后辈成长状况的好机会。

二、郊区、隐私与技术扩张

在现代美国社会,家庭的亲密关系、核心家庭的边界、家庭成员对技术产品的掌握,已是普遍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中产阶级都在复制美国的这种生活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家用技术不是凭空而降的产物,而是来自具体的政治经济驱动力。

(一)搬到郊区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迫切需要重启工业,开辟新市场。在转折期间,政府抓紧提升就业率,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机会,安排女工回家腾出就业岗位③Mandel, Ernest (1975) Late Capitalism. Revised ed. London: Verso. Goldin, Claudia (1991) ‘The Role of World War II in the Rise of Women's 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4): 741–756.,在这种布局下,开发郊区就成为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美国于19世纪末在很多郊区修建了铁路,富裕的家庭搬出城市,去郊区生活。男人每天乘坐火车或开车往返于公司上下班,在城里挣钱,按时回家吃晚饭,工作场所与家庭生活完全分离。女人在家里过“不上班”的日子,享受高雅时髦的生活方式。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其《有闲阶级论》一书中说,美国的郊区化创造了一种精英生活方式,为那些有抱负的中产阶级提供了令人羡慕的家庭生活模式,也为需要逃避家庭又不能不靠上班维持生活的年轻人提供了两全其美的机会,为此郊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④Veblen, Thorstein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repr. 1970, London: Unwin).。不过,二战时期的低工资和金融危机也削弱了郊区的生活水平,阻碍了性别民主化的进程。至1945年之后,经政府和工业界的同意,郊区开始推行社会经济改革的方案,公众又热情地同意搬往郊区。这时需要一种关键性的技术,就是家庭汽车。有了家庭汽车,妻子们可以把丈夫送到车站,让他们即便住在离铁路几英里之外的地方也不用再发愁赶不上火车。送走丈夫后,妻子接着开车送孩子上下学,中间开车去超市购物,一举多得。福特(Ford)或克莱斯勒(Chrysler)汽车公司瞬间发现了家庭汽车的商机,迅速跟进,设计了多款新型家用汽车(他们每年推出一款新车来巩固这一模式)①Sachs, Wolfgang (1992) For Love of the Automobile : Looking Back into the History of Our Desir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eitmann, John (2009) The Automobile and American Life. London: McFarland & Co. Jakle, John and Keith Sculle (2009) Motoring: the Highway Experience in America. Atlant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当郊区与城市的距离扩大后,美国政府又投入巨资,建设密集的国家公路网,保证郊区的便利需求。在交通网建成后,政府又承诺支持威廉•莱维特(William Levitt)建房计划,目的是让退伍军人及其家庭能主动选择住在健康的郊区环境中,并买得起房。1947年至1970年,美国政府在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特区一带,建造了七个莱维特镇,开发低价的家庭标准房,政府还给出了很“中产”的生活标准:住宅内有隔开的房间,父母和孩子有分住的卧室,有厨房、浴室和客厅,有大量内置的电器,有屋外的草坪和停车场,还有优惠的抵押贷款。此外,这里只适合“白人”居住,这也让住户感到可以进行惬意的社交②Gans, Herbert J. (1967) The Levittowners : Ways of Life and Politics in a New Suburban Community. London: Penguin. Wolfinger, James (2012) ‘"The American Dream - for All Americans": Race, Politics, and the Campaign to Desegregate Levittown.’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38, 3: 430-51.。用今天的标准看,莱维特的房子虽然很小,却曾经是一个方便而舒适的梦想,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947年3月,莱维特镇首次开盘,3小时内就售出1400套。在莱维特镇模式的引导下,其他各州的住宅建设也紧随其后,纷纷建造草坪环绕、房屋低层、方便购买和库存私人汽车、可以解决远距离上班困难的私人住宅。实际上,这种所谓“自然”郊区的设计,本来就是用于城市化扩张的③Scott, Allen J. and Edward W. Soja (1996) The City : 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ang, Yiping and Anirban Pal (2016) ‘Drivers of Urban Sprawl in Urbanizing China – a Political Ecology Analysis’, 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 28, 2: 599-616.。

(二)暗含的隐私

这里暗含一个概念是隐私。家庭空间和家用技术应该是彼此兼容的④Hayden, Dolores (1986)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Dream: the Future of Hous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New York: Norton.,而不再是战前共享洗衣房和共享自助餐厅的格局。二战后,美国这种住房项目被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在每个中产阶级的白人家庭中,都有自己的洗衣机、冰箱、电视和汽车。这些技术产品都有私人所有权和隐私权。中产阶级的购买力,有利于恢复战后美国工业的元气,从此商家不必出售一个洗衣房4台洗衣机,提供40个家庭共用的技术设备。鲁思•施瓦茨•考恩(Ruth Schwartz Cowan)分析道,随之而来的是清洁文化,人们开始每天先洗澡,先是洗一次,再就是洗两次,再就是洗只穿了几个小时的衣服,清洁的标准不断提高。

(三)技术扩张

女性通过购买家用电器,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母亲更多的工作”⑤Cowan, Ruth Schwartz (1983) More Work for Mother: 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 New York: Basic Books.。这也就为父亲创造了“更多的工作”。人们对他的期望是,挣足够多的钱,购买所有广告上的新设备。他可别指望从妻子手里获得任何经济帮助,因为妻子居住的郊区到处都是其他家庭主妇和孩子,妻子的劳作即使被认为是体面的,也没有任何报酬。男女都别无选择,只能把他们的精力投入到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活动中去。

没有哪个社会能负担得起这种郊区生活的理念或性别分工。男人是唯一养家糊口的人,女人长期在家劳动而没有工资。女人还会为出门赚钱而感到羞愧。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才有人替女性的这种不平等发声。女权主义者揭露郊区生活模式是如何压迫妇女的,民族志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对郊区种族歧视提出挑战。但是,随着美国家庭继续逃往郊区逃避城市生活,或者为了寻找买得起的住房而去郊区,这种郊区化的风潮并没有戛然而止。世界其他国家还在使用这种基于家庭隐私和技术自主的生活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顺利地度过挑战期,获得舒适、方便和象征性的地位。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造成对环境和资源的浪费,具有不可持续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给自足式的住宅确有好处:它配备了所有必要的生活机器,设计了各种专门的空间,可供洗澡和做饭,适合学习、玩耍和招待客人。对于体验过这种浪费生活方式和邪恶乐趣的所有人来说,它的便利令人愉快,还好像是必不可少的,结果是这种生活方式目前还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三、渴望如何变成需要

渴望怎样变成需要?愿望怎样变成必需品?在本文的末节,我要使用现代通信的例子,说明这是两种动力相辅相成的结果:技术系统的革命,带来技术景观的变化,导致新的文化期待,再引起技术文化的变化。

(一)技术革命导致技术景观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一套技术系统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拥有笔记本电脑和小型打印机成为例行公事;手机成为常用之物,后来又发展为智能手机。观察这些新发明的日用化,以及人们热情高涨的吸收,我有很深的触动,那就是所有创新都是与商业挂钩的,它们可预期的职能就是改进技术,进行技术转让和加快技术处理的过程。

当公众把各种新设备当成改善个人交流的工具时,生产新设备的大公司马上心领神会,意识到巨大的家庭市场潜力就在眼前。不久之后,个人电脑的营销对象,已扩大到祖父母,变成老人家与子孙辈传递电子邮件和接收儿孙照片的基础设施。彩色打印机的质量也在调整,能让打印出来的照片更高清、逼真、好看。

数字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生动说明了资本主义晚期的渴望是如何转变为需要的。我在上面提到的一个驱动力是技术产品的系列化,如把单独的数码相机,变为拍照与传输设备一体化,这样相机不仅能拍照,还能与计算机软件联体作业。当家庭成员需要发信息时,其他家庭成员已经拥有相应的接收与回复信息的软件。

祖父母可能并不想要苹果平板电脑,但他们又是需要的!因为他们需要跟儿孙们保持联系。我们的大学升级了一个新的办公系统,教授们就必须跟进,否则就无法打开同事的文件,就会造成工作计划的过时。他们还不得不接受推销,改进个人的设备,结果是已经用得很顺手的笔记本电脑,因为不能再容纳数千兆字节的网络,又要更新换代,形成支出和材料的浪费。这些选择令人厌恶,又让人无可奈何。除了新型号的诱惑,我们还不可避免地不断购买和学习新技术,以保持个人的对外联系。

(二)文化期待导致技术文化的变化

技术景观的变化引起技术文化的变化,这来自文化期待本身的变化。就在十年前,世界各地的父母还在争论,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到什么年龄段才能信任他们?①Matsuda, Misa (2008)‘Children with Keitai: When Mobile Phones Change from “Unnecessary”to“Necessary”’,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 2: 167-188.个人电脑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但也成为分散注意力的危险工具(如电脑游戏或滋生腐败在线色情节目)②Lim, Sun Sun (2008)‘Technology Domestication in the Asian Homestead: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Middle Class Familie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 189-209.,这种矛盾冲突让父母们一时无语。

今天的情况又有变化:孩子们必须有一台学习用的电脑,这是学校课堂教育建立的新需求。每位家庭成员都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保持对外联系,还需要用手机查看公共汽车到站的时间,回家路上要用手机订购食品和杂货……这些需求曾经奢望,单就个人生活看,也许并不需要,但现在手机的这些功能正在成为全社会网络的运作,于是个人也变成不可或缺的操盘手。母亲也许不需要在假期里每小时听到她十几岁女儿的消息,但她却会为不经常查看手机而感到不负责任,甚至在手机意外地沉默之后,她还会担心有不祥之兆。要知道,在30年前,当我们听到电话铃声时,才会猜想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现在我们的担心是,如果不是每十分钟响一次手机电话,生活可能就不正常了。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亲密性技术文化已经改变③Zhang, Jun (2017)‘(Extended) Family Car, Filial Consumer-Citizens’, Modern China 43, 1: 36-65.。

结 论

亲密性技术是跨文化分析的有效工具。如果我最初说要将智能手机和祭祖祠堂做比较时,人们可能感到惊讶。但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亲密性技术产品对于维系情感的功能,并考虑到人类对亲密性交往的永久渴望。我们还会发现到,对亲密性技术进行跨文化研究有极大的空间。而这种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上下文和满足人文需求的技术条件下,创造性地思考技术的文化服务能力,而且也是为了分析在技术发展中超时间存在的文化驱动力。

猜你喜欢

家庭
有趣的家庭辩论会
家庭“煮”夫
我的家庭
家庭阅读角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家庭光伏爆发
真正的好家庭,一定是拼妈的
恋练有词
6个“家庭”20个“娃”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