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粮食工程专业教学实践
2023-10-04崔素芬王贺王凤贺冯家畅鲁玉杰
崔素芬 王贺 王凤贺 冯家畅 鲁玉杰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工程专业是培养粮食从业人才的对口专业,具有工程、技术、实践性特征,其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调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粮食工程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文章从目前工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阐释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以“粮油储藏学”课程为例,从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保障机制及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粮食工程;粮油储藏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312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在线开放课程项目(118202203);江苏科技大学在线开放课程项目(1182022006)。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o grain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taking the course of "Grain and Oil Storage" as an example
Cui Sufen, Wang He, Wang Fenghe, Feng Jiachang, Lu Yujie
( School of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100 )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country. Grain engineering is the counterpart special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grain industr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It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emerging engineering", explor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carry out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grai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bas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expatiat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anwhile, taking the course of Grain and Oil Storage, as an example, explored some aspects of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tise and moral educ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in Engineering, Grain and Oil Storage, personnel training
針对粮食行业人才需求的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粮食工程专业,具备实践性、技术性、工程性等特征。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在国际局势动荡、粮食紧张的新形势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具有勇于担责、不负使命的道德情操。“粮油储藏学”作为粮食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覆盖粮油储藏基础知识、技术理论与应用等,是培养学生在粮食行业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粮食工程专业以及“粮油储藏学”课程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问题。
1 工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1 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脱钩,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对工科教育专业进行了思政教育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以下不足:① 学校、学院关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协调发展规划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案、教学模式、课程结构等未能体现“新工科”建设要求,且缺乏相应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② 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不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中。③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无法共同协调教学,促进专业发展[1-2]。以“粮食工程”专业为例,目前国内关于“粮食”与“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仍较少,已有的成果涉及“粮食微生物”“粮食流通”“杂粮加工工艺与设备”“粮油加工与制品工艺学”等少数专业课程,且专业教育与课堂思政融合程度低,这导致一些粮食工程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感,学习效果较差甚至中途休学、退学等[3]。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密切结合、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全面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因此,如何解决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脱钩问题,是未来粮食工程专业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1.2 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新工科”人才要求具有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和复合交叉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这影响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模式、改革路径以及发展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时往往偏颇于工程技术学习、设计或应用能力等素质培养,而忽略技术改革、理论创新等创新思维的提高;另外,传统上,在人才培养时,工程与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不足,学科交叉性较差,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系统性、全局性、跨学科思维能力[4]。粮食工程专业涉及食品、生物、机械、电子、物流等多门课程,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些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更新较慢,不同课程教师交流较少、相同内容重复教学,思政元素较少、综合开放性实践项目缺乏等,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系统性、创新性知识的运用能力[5-6]。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模式,打通学科之间壁垒,充分协调各学科均衡发展,培养出符合未来行业发展所需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1.3 保障机制建设滞后,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单一
“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过程中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思政教育系统规划,对管理部门领导及教师教育理念引领不够,未能形成上下一体、节奏协同的局面[7]。部分高校在思政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考核激励措施,不能有效激励和引导专业课程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学环节、反思教育内容。同时,教师在专业课程考核时缺乏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高、兴致不浓,不能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8]。目前,我国粮食工程专业人才保障机制建设仍较薄弱,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仍较单一,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吸纳思政元素的积极性。因此,深入探索“新工科”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教学效果考核,对于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 专业建设与探索
2.1 协同专业与思政教育,打造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
“新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良好,富有工匠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激励学生潜心钻研,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利用课程思政深挖专业教育过程中蕴含的思想、精神价值,将思政与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规范等全面发展[9]。协同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梳理知识及隐含的精神内涵,改革课程内容,提高课堂知识系统性、创新性及思想性。
“粮食工程”专业教育引入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助力工程科技人才服务粮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粮油储藏学”课程为例,专业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将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前沿科技、社会热点、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合,对培养粮食行业科技人才有重要意义[10-11]。例如,通过粮食物理特性的分析,激发学生掌握粮油储藏学基础知識以促其加深对行业技术发展关键作用的认识;通过对我国粮食储藏生态系统的梳理,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热爱;通过对我国储粮技术解说,使学生认识我国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勇担使命、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工匠精神”。
2.2 重构教学目标,突出“新工科”与思政教育目标统一性
根据“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与思政融合发展的要求,开展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其中,课程目标是实现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担使命的“工匠精神”[12]。为实现这个目标,改革传统教学目标,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提高课程思政元素的植入。专业教师应遵循教材和教学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更深层次挖掘思想元素、自然融入思政内容,将思政教育作为专业教学的柔顺剂、调味剂,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目标的统一[8]。
粮食工程专业课程如“粮油储藏学”的理论与技术性较强,教学目标往往是掌握某些知识点与技术原理,会解决实践问题等,缺少对储粮技术发展特点与趋势、国家政策、国内外粮食行情、企业对人才需求等思政元素的要求等。教师授课环节更偏重知识输出,原理讲解,课堂因缺少上述思政元素的润滑而略显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因此,为提高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改革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爱粮节粮”“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藏粮于技”的认同感,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并达到有效融合[13]。
2.3 改革教学模式,促产教学研深度融合
“新工科”背景要求下,“工科”是本质,“新”是方向,这就要求工程专业改革教育模式,重视产教学研融合,同时结合当地行业发展、专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与要求[14]。具体做法:① 采用校企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导师共同对专业人才理论学习和实践实习、实训,毕业选题、职业规划等环节进行指导,及时跟踪学生对理论知识、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的学习效果。② 充分开发与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作业如粮食仓储、物流、控制室、安全管理等,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从理性认识上升至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③ 综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将线下和线上学习资源相结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复杂、综合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④ 以“任务驱动”创设创新创业生产项目。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粮油储藏学,整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增加教学项目,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将教学、科研、学习相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6,15]。另外,在改革教学模式过程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职业规范、敬业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任务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2.4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多学科联动教研
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产业升级加剧,现代行业要求工科人才具有工程背景,同时要具备团队协作、分析判断、系统性思考、跨学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工科专业类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还要重视工程教育与人文科学、思政教育等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以满足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4,16]。
目前,国内大多数粮食产业也开始产业升级与智能化发展。粮食产业正进一步打造“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各环节已不是传统靠人工流水线作业,而是逐渐嵌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元素,开启工业4.0。因此,粮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① 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械设备等工科课程,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文科课程,植物保护、园艺等农学课程,生物、化学等理科课程整合起来,形成工科、文科、理科、农科的交叉与融合。② 结合未来学生就业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个性或订单版,例如,设置粮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根据粮食物流、贸易、仓储、粮油生产、检验培养、工厂设计、包装设计等方向进行优化。③ 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项目布局到整个课程体系,以“任务”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17]。
2.5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组织管理与规范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合理且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① 加强组织管理。形成由政府、高校、专业组成的专家管理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机制,统一工作目标,为推动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政策保障。② 加强教师管理与培训。结合行业发展情况,整合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水平。③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依据地方政府行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为师生提供技术孵化平台、实习实训岗位。在国家“人才兴粮”政策指导下,涉粮高校应密切联系当地粮食主管部门、优质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共同协商保障措施文件,进一步促进行业人才全面发展[5]。
2.6 丰富考核形式,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反哺教育、查漏补缺,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针对教师教学来说,采用多元教育考核体系,建立由学校督导专家评教、行业专家评教、学生评学、企业评价、专业评建、学院联评等组成的评价体系,对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毕业要求达成度、行业满意度、学生就业质量等进行考核,促进专业教师改进人才培养质量[18]。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来说,采用测试与非测试相结合方式。对于理论知识、能力目标等,采用章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对于思政内容考核,采用案例分析、总结反思、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于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考核,鼓励学生参与课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数字网络平台等,及时更新专业教学理念、丰富考核形式与内容,全面促进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19-20]。
3 结 论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经。在当今国际粮食局势紧张,世界粮价高位震荡的情形下,“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日趋重要。因此,地方涉粮高校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找准定位,依据行业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人才教育保障机制,为实现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阳令明,何永红,田琼.新工科視域下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9):27-30.
[2] 李高扬,刘明广,张明媚.“新工科”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25):67-69+73.
[3] 易卓.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与创新探索:以“粮食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319-321.
[4] 刘齐,章焰,陈洁,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高应用型食品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J].轻工科技,2022,38(4):143-146.
[5] 万梦宇,张郑熠.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粮食工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纾困建议[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5):53-56.
[6] 肇立春,吴隆坤,路飞.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工程专业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3):247-252.
[7] 吴会丽,刘世波.贯通培养项目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困境与路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38(2):53-58.
[8] 漆华妹,金一粟,石金晶,等.“新工科+思政”的通信工程学科基础课创新模式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5):7-11.
[9] 孔德慧,李敬华,王立春,等.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及其作用研究:聚焦工科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2022,8(14):82-85+89.
[10] 徐春雅,张秀艳,李牧,等.工程教育背景下“食品发酵设备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16):334-340.
[11] 刘黎明.融合思政元素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5):79-84.
[12] 肖贵平,肖雨薇,曾绍校.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以食品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8):127-130.
[13] 高学勇,陆祖惠,白雪,等.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42(2):122-128.
[14] 李尧斌,曹宣明.新工科视阈下高校优质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04-108.
[15] 李萌萌,温纪平,卞科,等.粮食工程专业“小麦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建设与改革[J].农产品加工,2022(3):84-85+88.
[16] 刘雪梅,程丹,胡昌华,等.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J].药学教育,2022,38(4):41-45.
[17] 杨祺福,徐文思,贺江,等.5G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2022(9):110-113.
[18] 王晶晶,张倩妮,于洋,等.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食品安全学为例[J].食品工业,2022,43(8):261-264.
[19] 周良发.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82.
[20]龙娟.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2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