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活动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2023-10-04王瑛孙晗月王慧

早期儿童发展 2023年3期
关键词:亲子活动

王瑛 孙晗月 王慧

摘要:由专业教师组织和指导的亲子活动是帮助改善家庭育儿中父母缺位、家庭科学照护能力不足、科学育儿指导欠缺等困境的有效手段。设计亲子活动时,第一,应明确科学、正确、清晰的理念,第二,要依据儿童发展特征和家庭育儿需求确定具体可操作的活动目标,第三,要基于目标与适宜的儿童经验合理编制活动内容,最后,要通过个性化、多元化、支持性的活动评价来满足家庭需求、提升活动效果。实施亲子活动时,教师应当确保环境和材料能够支持儿童、支持活动、支持家庭,以适当结构化的游戏促进儿童和家长的参与和互动,并通过形式多样、授人以渔、尊重关怀的指导与支持来保障亲子活动的积极效果,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关键词:亲子活动 科学养育 家庭育儿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0609 (2023) 03-0080-11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提出,要“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1]其中,由专业教师组织的亲子活动是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的重要形式,对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笔者所在的中国儿童中心自2002年起开展亲子活动,面向1.5~3岁的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指导服务,多年来形成了体系化的亲子活动方案与家庭指导策略。因此,本文以中国儿童中心“爱在开端,综合发展”亲子活动为例,以亲子活动的价值为切入点,从设计与实施的角度阐述亲子活动发挥家庭指导作用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专业机构开展亲子活动提供借鉴。

一、亲子活动的价值

(一)家庭是儿童早期照护的主体

家庭是儿童早期照护的主要场域,对婴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且对婴幼儿照护负主体责任。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是早期个体直接互动的最主要环境[2],幼儿在与家庭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早期经验,适宜的经验与刺激是儿童早期感知觉、运动、语言及其他心理特征良好发展的前提。[3]家庭照护者的敏感性与回应性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从而促进儿童在积极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方面的良好发展[4][5];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积极表达[6]、需求回应、鼓励支持[7]和行为指导[8]也有助于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9][10]从儿童发展结果来看,进入幼儿园之前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是影响儿童认知能力、前阅读能力、社会性发展等领域的最大影响因素。[11]政策法规同样强调了家庭在儿童早期照护中的责任主体地位,“以家为主”是儿童早期照护服务的基本原则。《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指出“父母是婴幼儿养育照护和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12],《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也明确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因此,支持家庭科学育儿的工作势在必行。

(二)家庭育儿面临多重困境

与此同时,家庭育儿正面临多重困境。其一是父母缺位的困境,表现为现代化市场的高强度劳动剥夺了父母育儿的时间,出现育儿责任向祖辈与社会机构转移等现象。[13]父母缺位直接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当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关系中遭受了较多的忽视或分离的创伤,在躯体或心理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回应时,更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14],出现焦虑和社会适应问题的可能性更高。[15]其二是照护行为困境,表现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在照护过程中异化为实现家长抱负或对儿童有求必应的目标[16],以及家长在照护过程中遇到困难无从解决等现象。[17]照护行为困境引发了家长的育儿焦虑,家长科学育儿意识不足时,可能在育儿过程中无法从实际出发,而是对儿童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或过度迁就儿童;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不足时,遇到实践中的照护困难,只能根据经验或自己摸索学习解决办法,这也可能导致自身成长问题的代际传递。其三是指导服务困境,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覆盖率低[18],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模式仍有缺陷,家长得到科学指导的效果有限。[19]社会力量的缺失与混乱不仅无法帮助家庭摆脱科学照护的困境,还可能通过“家长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导致家长失去养育照护的信心,导致其育儿内生动力受到束缚。[20]

(三)亲子活动是支持家庭科学育儿的有效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重点是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21]亲子活动是家庭科学养育指导中较为普遍[22]且有效的一种形式,在家庭育儿过程中能够发挥多重作用。首先,亲子活动能够直接促进儿童早期的全面发展,减轻家庭的育儿压力。亲子活动的内容充分关注儿童发展的需要,提供各类运动、探索和游戏的机会,儿童能够在活动中得到适宜且充分的经验和刺激。其次,游戏化的活动形式与回应性的师幼互动为家庭育儿提供了操作示范,向家庭传递了科学的育儿思想与策略。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能够认识到游戏与社会化互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在家庭中进行亲子互动的科学方法。最后,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了答疑解惑、分享互助的平台。亲子教师作为家庭的专业伙伴,能够为家长的育儿困惑提供科学的支持与指导,并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减轻育儿压力[23];家长之间也能够基于活动分享育儿经验,获得更多同伴支持。

基于家庭育儿的重要性、困惑以及亲子活动对家庭育儿的价值,本文认为亲子活动的定义为:以促进儿童发展、提升家庭科学育儿水平为目的,以儿童发展特点与需要、家庭育儿困惑与问题为依据,由专业教师组织、指导,儿童与家长或看护者共同参与,以游戏化互动式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有指导性的教育活动。

二、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并非自发产生的亲子互动,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要令亲子活动方向正确、内容科学、实施有效,就需要對其加以设计。亲子活动设计需要考虑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要素,使其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与外在的协同性,促进亲子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对儿童和家庭产生积极作用。

(一)明确活动理念

亲子活动的理念蕴含着对亲子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评价方式等要素的思考,引导着亲子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向,只有明确了科学、正确、清晰的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支持儿童与家庭的根本目的。“科学”意味着活动理念应以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符合儿童早期发展与家庭育儿的客观规律,在不科学的理念引导下,亲子活动设计会忽视客观规律,导致亲子活动出现难度过高或过低、缺少支持效果等问题。“正确”意味着活动理念应当符合我国儿童早期照护与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不正确的理念引导下,亲子活动设计可能忽视家庭指导在活动中的重要性,甚至忽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导向单一训练的错误方向。“清晰”意味着活动理念应当得到明确的界定,而不仅是一个模糊概括的观点,在不清晰的理念引导下,亲子活动设计难以聚焦,容易导致目标空泛,内容来源不合理,难以评价等问题。

以中国儿童中心“爱在开端,综合发展”的亲子活动理念为例,该理念明确了对亲子活动核心要义的“爱”的理解,以及对“综合发展”的理解。“爱”首先代表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亲子活动应当通过游戏化活动提供亲子互动的机会,并通过教师示范与指导帮助成人提高敏感性与回应性,帮助亲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同时也促进师幼之间形成安全温暖的关系。“爱”还代表了教师的德行之爱:0~3岁儿童尚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身心脆弱,难以满足自我需求,也无法抵抗负面环境,因此更依赖成人的保护与关怀。亲子教师只有内心真正关心与喜爱儿童,才能够对其需求做出敏感的体察与恰当的回应,“爱”是低年龄段师德的核心,也是亲子教师践行师德的基础,“有仁爱之心”是培养亲子教师的重要原则。“综合发展”一方面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亲子活动重点不是特长培养,而是增强早期儿童的基本能力,最终促进完整儿童的成长;另一方面,“综合”也意味着亲子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儿童与家庭,在家庭指导中着重关注健康、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的机会、安全保障这五个要素,通过综合改善家庭养育环境来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确定活动目标

亲子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础,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能够在活动内容中得到体现,也能够在活动评价时加以参考,是否实现目标是亲子活动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在亲子活动中,目标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是亲子活动总目标,这是指导整个亲子活动设计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亲子课程总目标,一是要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确保亲子课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家庭科学育儿水平”的目的能够在课程中得到体现;二是要深入研究儿童早期发展特点、儿童与家庭的需求等各个方面,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第二层是各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在实践中并不是空泛的,目标的确定与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紧密联系,课程目标总是以一定的内容为媒介。针对儿童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不同的领域目标之中,并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和阶段性;针对家长的课程目标依托于儿童目标,主要内容为了解该年龄段儿童各领域的发展规律,并掌握基本的支持方法。第三层为具体活动方案中的亲子活动目标,这是最为具体、基础的目标,直接表达了对儿童与家庭通过活动获得某些发展的期待,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经验基础与能力水平、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具体的儿童发展目标,根据儿童发展目标和家庭育儿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家庭目标。

具体活动方案中的亲子活动目标是一种可以进行观察、测量和评价的价值追求,活动目标具体地指导着活动开展,并可以根据活动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亲子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活动与目标并非一一对应,儿童能够在一个活动中得到多个领域、多种层次的发展机会,为了更好地组织利用这些多层次的发展机会,教师在设计儿童发展目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加以考虑:第一,体验与情感,旨在丰富儿童生活经验,增加儿童积极情绪体验;第二,能力与知识,主要包括适宜儿童年龄发展的动作和某种活动的操作方法与技能,以及儿童对于活动内容的认知和对相关知识的积累,这一类目标更多表现为行为目标,关注活动中儿童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具有客观性和操作性;第三,表现与表达,这种目标关注儿童在教育活动中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并不规定儿童的行为变化。以亲子活动“神奇的颜色”为例,体验与情感层次上的儿童发展目标为“喜欢通过多种方式玩颜料,感受颜色的变化”,能力与知识层次上的儿童发展目标为“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了解三原色混合后的色彩变化”,表现与表达层次上的儿童发展目标为“用三原色创作色彩缤纷的画”。差异化的目标更好地利用了亲子活动的机会,促进儿童在多个领域的发展。

家长也同样应当在活动中获得多层次的发展,教师在设计家庭支持目标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知识与支持能力,家长应当了解儿童在本年龄段中各领域的发展特征,更需要对自己的子女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认识,并基于此掌握正确的支持方法。例如在亲子活动“香香的被子”中,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游戏引导儿童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基于此的家长目标是:“了解宝宝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情况与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图形。”二是普遍情境中的亲子互动能力,家长需要掌握亲子互动中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方法,将其迁移至日常生活。例如亲子活动“情绪小怪兽”中设置以下家长目标:“掌握‘情绪共情‘接纳安抚‘语言与行为支持等面对负面情绪的策略。”

(三)编制活动内容

亲子活动的内容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影响着目标实现的效果。例如,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经验,这里的经验主要指狭义上的直接经验,即儿童在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探索所获得的亲身经历以及在相关经历中所构建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换句话说,亲子活动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某个运动游戏、某本图画书或者某支兒歌,而是儿童在参与运动、阅读图画书或者欣赏儿歌时获得的经验,这种经验经过教师专门的、科学的组织,最终会对儿童的身体与心理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选择何种经验作为亲子活动的内容,则需要考虑亲子活动的理念与目标,使得相关经验能够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基于“爱在开端,综合发展”亲子活动的理念与体系化的目标,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发展特点与需要、儿童外部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文化、家庭育儿困惑这三个领域。例如,观察、感知自然现象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季节又与儿童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亲子活动会设计“季节课程”,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引导儿童逐渐认识季节变化的规律,并感受不同季节中典型事物的特征。又如,儿童在生活中常常会做出用脏手揉眼、挖鼻孔、吃不干净的东西等不卫生的行为,家长的说教往往缺少效果,基于这些现象,教师设计了“保护五官”活动,儿童在与模型小人互动时,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卫生习惯导致的负面结果,并学会自我保护。

组织这些学习者经验的方法也影响着儿童学习的效果。在亲子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方式:第一,横向整合。考虑到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具有极强的整合性,课程内容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经验整合在一起,作为贴近生活的综合经验提供给幼儿,这也是综合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例如,亲子活动“小兔子跳跳跳”虽然以大运动活动为主,但同时为儿童提供了多个领域的发展机会,比如通过介绍小兔子习性而获得对常识的认知,通过欣赏儿歌促进对语言和音乐的感知,通过搭建积木促进手眼协调与空间概念发展等。第二,螺旋上升。考虑到儿童早期生活经验的重复性和儿童早期学习需要不断强化的特征,应采取螺旋上升的形式来组织不同难易程度的经验,同样一种经验应重复出现,但要不断深入、拓展。以2~2.5岁的亲子活动为例,“小兔子跳跳跳”要求儿童双脚跳到指定位置,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运动中控制身体姿态、保持基本平衡的经验,在后续的“乌龟过河”活动中,儿童关于平衡的经验进一步拓展,通过趴在大龙球上、走简单的平衡木和梅花桩等活动获得了静态平衡、动态平衡的经验。第三,心理顺序。考虑到亲子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且儿童早期学习具有自身的规律特点,课程内容需充分尊重儿童学习的心理顺序,符合儿童学习的兴趣与规律。例如,在亲子活动“我来尝一尝”中,教师首先提供不同味道的味觉经验,之后提供相關食物的视觉和嗅觉经验,最后才引导儿童将食物与特定的味道相联系,形成整合性的认知经验,同时,活动使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橘子、醋等食材,使他们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充分体验。

(四)设计活动评价

课程评价有不同类型,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过程。”[24]在亲子活动中,评价不仅应当发挥上述定义所描述的面向特定目标的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检验功能,还应当包含评估儿童发展情况、儿童学习过程、儿童与家长的互动情况等内容的功能。对于亲子教师而言,在亲子活动中实施的评价有促进每一名儿童全面发展、促进家庭育儿水平提高、辅助制定教育计划等目的,因此,亲子活动评价应当是个性化、多元化、支持性的,评价过程本身也是教育活动与家长指导的重要环节。由于亲子活动往往采用每周一到两次的频率与集体活动的形式,亲子教师无法像在幼儿园或托育机构中一样开展长时间的追踪观察或通过全面完善的成长记录袋来评价每一名儿童,因此,亲子教师可以发挥亲子活动目标体系作为评价标准的功能,通过参与式观察、家长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来促进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过参与式观察了解亲子活动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情况是亲子教师进行个性化评价的基础,尽管无法及时对观察内容进行记录,但参与式观察有利于教师灵活地通过语言或活动引导儿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特点与需求。除此之外,家长评价是亲子活动评价的重要途径,家长评价可分为日常评价与集中评价:日常评价主要指在活动前后的育儿交流时间,家长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评价活动效果,提出意见与需求;集中评价指在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通过书面意见收集、家长会等形式获取家长对阶段性活动效果的意见与建议。两种评价方式综合使用,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儿童与家庭的背景情况,全面认识活动整体与局部的效果,并及时对儿童与家庭的需求加以回应。同行评价主要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点评,专业教师对活动的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也是完善亲子活动的重要参考。

交流与记录是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交流既是收集评价所需信息的方式,也是开展多元评价的途径,还是基于评价结果进行家庭指导的环节。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了解儿童在某些领域的发展情况和家长的支持情况,以此作为活动中支持儿童与家长的依据,也可以在活动后和家长交流对儿童发展与家长支持的观察情况。记录是教师对观察与交流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在记录时可以对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进行简单的统计,确保自己在一定的教学周期中关注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环节,从而促进评价工作的周全。

三、亲子活动的实施策略

亲子活动的实施是将活动方案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也是亲子教师与幼儿及其家庭以活动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活动方案规定了活动实施的内容与基本方法,但交往过程中个体的变化、发展与成长才是活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需要通过环境与材料、游戏与互动、指导与支持等方面的个性化策略来促进亲子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支持性的环境与材料

亲子活动中的儿童正处于从感知运动思维向前运算思维过渡的时期,主要通过视、听、嗅、触来探索周围环境,通过行动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在感知和行动中进行思维活动。因此,这一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依赖具有支持性的环境与材料。所谓“支持性”需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支持儿童、支持活动、支持家庭。

支持儿童,首先需要吸引儿童的兴趣,并且在感官上给儿童安全且充分的刺激;其次要给儿童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可能性,环境或材料应便于抓取、摆弄和操作;最后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提供具有难易层次差异的材料。例如,在鼓励两岁左右儿童自主阅读的环境中,应提供便于儿童自主翻阅、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容易理解的图画书:在体积和重量上应当相对轻便,书页较厚、较硬;在形式上可以与儿童产生一定的互动,如洞洞书、捉迷藏形式的书;在内容上应当相对简单,以主题性的图画为主,如交通工具主题的图画书。而对于3岁左右的儿童,则可以提供内容以简单故事情节为主的图画书,这样更符合这一阶段儿童阅读的兴趣与需求。又如,在引导低年龄儿童感知颜色的美工活动中,在各色颜料以外,可提供小汽车、玩具球等常见玩具去蘸取颜料在大纸上滑动滚动,或者鼓励幼儿用手、脚涂鸦,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感受色彩;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逐渐提供画笔、印章、海绵等美工工具,丰富儿童的涂鸦经历。

支持活动,是指在满足支持儿童的基础上,环境与材料应当符合活动目标、内容与方法的需要,促进活动的顺利实施。例如,在亲子活动“吹画”中,为了令儿童锻炼口肌、为语言发展做准备,教师会提供碎纸屑和礼花筒,让幼儿用嘴将礼花筒中的纸屑吹出来。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儿童吹的力量较小,对于碎纸屑的材质要求较高,且部分儿童无法做出吹的动作,因此,教师主要使用纸巾质感的彩色纸屑,并提供吸管支持儿童学会吹的动作。

支持家庭,亲子活动的环境与材料不应当“以稀为贵”,而应该表现出生活化、可重复的特点,便于家庭模仿和迁移。在亲子活动中,应多选择自然材料、生活材料或简单易得的材料,如果活动中无法避免复杂或不够常见的材料或玩具,也应当为家长提供家庭活动的替代材料,方便家庭中重复游戏与支持。例如,用小沙发取代专门的攀爬垫,鼓励家长利用纸箱、矿泉水瓶等材料开展钻爬、投掷等大运动活动,为儿童创设生活化的攀爬环境;用海绵、贝壳、羽毛、石头等自然材料开展感知觉活动,方便家长日常开展亲子互动。

(二)适宜的游戏与互动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认识世界和建构自我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自我精神世界发育的关键方式[25],对儿童生理、认知和社会交往等全方面有积极影响,也是亲子活动的基本环节。但是,与儿童的自发玩耍不同,亲子活动中的游戏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组织的游戏,具有一定的结构,这使得亲子活动中的游戏存在更高的“假游戏”风险,即以游戏之名,行教学之实,儿童无法感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在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应“删繁就简”,设置必要的结构与环节,但不对儿童的具体行动进行规范,从而保障游戏活动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创设趣味情境、预设亲子分工这两个方法是实现“删繁就简”同时又能够保障活动效果的有效措施。

活动“删繁就简”是保障游戏开放性和个性化的基础。亲子活动一般包括开场(律动、自我介绍等)、活动(阅读、游戏等)和结尾(总结、延伸等)等多个环节,环节内部根据活动目标设置了一定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法,这些环节的设置与组合就是教师活动实施的必要结构,关系着亲子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是,对环节内部而言,过度结构化的设计会抹杀儿童自主选择、自发创生的可能,对于低龄儿童来说,细致的规则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执行,以此方式开展的游戏容易成为一板一眼的模仿。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环节内部的要求与规范,更多地通过情景引导、一对一互动等方式促进儿童参与。例如,在律动游戏“森林舞会”中,幼儿模仿不同的小动物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律动,活动内容为随音乐节奏律动,方法为角色扮演,教师给儿童提出的限制应止步于此,让幼儿扮演自己熟悉、喜欢的动物,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而不要对儿童的行动进行具体限制和规范。

创设趣味情境是提升游戏开放性和适宜性的有效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减少语言和行动上的规范和限制,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来引导儿童正确地参与游戏,提升儿童游戏兴趣。以亲子游戏“小刺猬运苹果”为例,这一游戏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在不同坡度的地面上进行翻滚。在游戏之前,教师以手偶剧的形式讲述了小刺猬运苹果的故事,在后续的游戏环节,幼儿扮演小刺猬,教师在地面放置可以粘到身上的苹果,在情景引导下,儿童主动地来回翻滚。情景化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理解规则,也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还能为儿童进行想象和假装游戏提供条件。

预设亲子分工是提高游戏水平、增加亲子互动的有效手段。在内容相对开放的亲子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参与活动、家长忙于拍摄,或家长过度参与、儿童不知所措的情况,提前预设分工可以帮助家长和幼儿找到自己的角色与位置,还能够促进亲子的合作,在有一定复杂性的游戏中,家长承担相对困难的任务也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享受游戏。以“彩虹伞”游戏为例,在没有分工的“炒豆子”游戏中,亲子共同拉扯彩虹伞,将塑料球颠到外面,游戏形式相对单调,家长参与度较低;在有分工的“刮大风”游戏中,家长负责控制风速,在“小风”和“大风”的情况下,幼儿和家长共同拉扯彩虹伞颠塑料球,等到塑料球全部颠出后“台风”来了,家长抬高彩虹伞,儿童钻到伞下避风,游戏形式有了更多变化,家长的参与度也有所提高。

(三)综合的指导与支持

对家庭的指导与支持是亲子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亲子活动承担着提升家庭科学育儿水平的责任,需要通过指导和支持来解决家庭照护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家长是亲子活动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家长对幼儿活动的合理支持能够提升亲子活动的效率,而家长的不当行为会影响亲子活动的有效性,甚至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指导干预家长的参与情况。总体来看,应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形式多样、授人以渔、尊重關怀的原则。

形式多样意即对家庭的指导与支持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需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例如,亲子活动前采用育儿交流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可以帮助家长明确目标与活动重点,正确地引导儿童,增加活动配合度。如在“摘星星”活动中,不了解目标的家长可能会更加关注儿童所摘星星的数量,进行目标的交流后,家长就会关注儿童踮脚的能力。再如,活动过程中对家长的集体指导有利于解决共性问题,比如在家长替代儿童剪东西时指出使用剪刀的益处,并演示幼儿使用剪刀的方法,从而避免家长的不当参与;个别指导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个家庭当下的问题,比如对缺少参与的个别家长直接分配游戏角色,促进家长的参与。除了在活动中支持家长,亲子活动机构也应为活动外的家庭照护提供指导服务,可以针对家长关心的育儿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如机构可以邀请营养专家介绍早期儿童饮食中的问题与对策;可以针对活动中亲子互动的普遍问题展开家长工作坊,如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示范来提高家长的“回应性”;此外还有交流沙龙、社区公益活动、入户家访等多种形式,将家庭指导服务贯穿亲子活动的学习周期,通过持续的支持提升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授人以渔意即对家庭的指导与支持不仅是引导家长在亲子活动中表现恰当,还应当从根本上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这要求家长指导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使家长能够在亲子活动中接受相对体系化的育儿培训。因此,对家庭的指导与支持应当遵循亲子活动中的家长目标规划,并且根据科学、实际的依据来进行指导,下述依据在亲子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两岁左右儿童的语言爆发期,教师提醒家长善用问句来进行你来我往的对话,从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和支持方法的角度加以指导;儿童发展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在2~3岁儿童的第一逆反期,教师可从儿童人格发展的规律和问题应对策略的角度加以指导;家庭照护容易出现的误区,如家长压抑儿童的负面情绪或对负面情绪缺乏支持,教师分享有关共情、接纳与安抚的语言示例,并提供可以支持儿童正确表达情绪的亲子活动,从儿童情绪发展特点、正确表达情绪的益处与支持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

尊重关怀意即亲子教师在指导家长时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家庭的特点与经验,对家长的困难、问题持关怀的态度,用恰当的方式来传达科学的育儿方法,提供家庭照护指导。例如,针对不同的亲子活动参与者,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父母作为亲子活动参与者时,往往更加关注儿童的发展,也更能够用合理的方式与儿童互动,教师应在给予家长及时的鼓励和认可后再进行示范或指导;祖辈作为亲子活动参与者时,容易过度关注儿童的安全和舒适,教师应学会倾听祖辈参与者的想法,再针对问题委婉表达,帮助祖辈明白儿童自己动手尝试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9-4-17) [2023-01-13]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2295.htm.

[2]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心理学探新,2012,32(02):104-109.

[3]王莹,李燕芳.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35(02):346-351.

[4] Ainsworth, M. D. S..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 In B. M. Caldwell & H. N. Ricciuti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3, pp. 1–94)[C].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5] Dykas M J , Cassidy J . Attachment and the 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Theory and evidenc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1, 137(1):19-46.

[6] Gravener J A , Rogosch F A , Oshri A , et al. The Relations among Maternal Depressive Disorder, Maternal Expressed Emotion, and Toddler Behavior Problems and Attachment[J].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12, 40(5):803-813.

[7] Damon W, Lerner R M, Eisenberg 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ume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ition[J] J. Wiley. 2013.434.

[8] Roggman L A , Cook G A, Innocenti M S , et al. Parenting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 Checklist of Observations Linked to Outcomes (PICCOLO) in Diverse Ethnic Groups[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3,34(4):290-306.

[9] Bornstein M H,  Putnick D L. Cognitive and Socioemotional Caregiv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Child Development, 2012, 83.

[10] Caspi, Avshalom, Moffitt, et al. Maternal Expressed Emotion Predicts Childrens Antisocial Behavior Problems: Using Monozygotic-Twin Differences to Identify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Behavioral Development [J]. Dev Psychol, 40(2):149-161.

[11]凱西·西尔瓦. 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 余珍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49-74.

[1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 (2022-11-19) [2023-01-1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29/content_5729421.htm.

[13]陈雯.亲职抚育困境:二孩国策下的青年脆弱性与社会支持重构[J].中国青年研究,2017(10):37-42.

[14] Strathearn L, Giannotti M, Mills R, et al. Long-term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and Health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Child Abuse and Neglect[J]. PEDIATRICS, 2020,146(4):389-403.

[15] Ranson, K. E., Urichuk, et al.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on child biopsychosocial outcomes:a review. [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008.178(2),129-152.

[16]任荣.家庭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19(01):159-164.

[17]边玉芳,田微微,梁丽婵.家庭教育指导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0):26-32.

[18]洪秀敏,朱文婷,赵思婕.青年父母婴幼儿照护支持与养育压力研究——基于全国13个城市的调研数据[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2):106-114.

[19]边玉芳,田微微,梁丽婵.家庭教育指导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0):26-32.

[20] 余晖.家长专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误区及其澄清[J].南京社会科学,2022(07):145-154.

[21]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9-4-17) [2023-01-13]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2295.htm.

[22] 洪秀敏,朱文婷,赵思婕.青年父母婴幼儿照护支持与养育压力研究——基于全国13个城市的调研数据[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2):106-114.

[23] ABIDIN R R.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behavior[J]. J Chin Child Psychol, 1992,21(4):407-412.

[24]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7.

[25] 焦艳.重新认识幼儿游戏的综合性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21,(08):87-90.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Practices of Parent-Child Activities: Taking the

“Beginning with Lo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rent-Child Activity of China

National Childrens Center as An Example.

WANG Ying, SUN Hanyue, WANG Hui

(The China National Children's Center, Beijing 100035)

Abstract: Parent-child activities organized and guided by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an effective means of helping to improve challenges that families face in child-rearing, such as the absence of parents, the lack of scientific care capacity in the family,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guidance on child-rearing. When designing parent-child activities, four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1) Clear, scientifically sound concepts should be clarified; (2) specific and actionable activity goals should be set based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ies parenting needs; (3) the content of the activities should be reasonably compiled based on the goals and appropriate childrens experiences; and (4) personalized, diversified and supportive evaluation of the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meet the needs of families an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vities. When implementing parent-child activities, teachers should ensure that the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are supportive of children, activities and families,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through appropriately structured games, and guarante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nd enhance families capacity for scientific parenting through diversified, nurturing, respectful, and caring guidance and support.

Key words: parent-child activities; scientific parenting; family parenting guidance

(責任编辑:王敬川)

猜你喜欢

亲子活动
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亲子活动”中提升家园有效互动合作的策略
家校合作新模式 提升亲子交流成效
学前儿童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研究
亲子活动课程在小学低段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亲子活动对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分析
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开展与相关问题阐述
中班主题课程《走进动物王国》的实践与反思
浅谈开展亲子活动在校外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