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粮”战略背景下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
2023-10-04朱振华吕沅静
朱振华 吕沅静
摘要:对“人才兴粮”战略的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分析当前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存在结构不合理、社会认同不足、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及协同育人平台欠缺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大对粮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激励保障制度改善粮食人才的社会认可度、科技赋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协调各方搭建协同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人才兴粮;粮食安全;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417
基金项目: 南京财经大学高等教育及改革发展研究课题(GJGF20221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2SJYB0277)。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grain industry under the strategy of "Talents to Prosper Grain"
Zhu Zhenhua1, Lu Yuanjing2
( 1. Personnel Divis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2. Jiangsu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00 )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Talents to Prosper Grain" strategy,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in the grain industry, and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unreasonable structure, insufficient social recognition, weak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ve training platform. Therefore, pertinently put forwar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cultivating high-level food talents, improving social recognition of food talents by implementing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systems, and improving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o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ordinating all parties to build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Key words: talents to prosper grain, food security, high-level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自然资源部公布的调查数据[1]显示:中国耕地面积保有量为1.24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 hm2,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粮食行业发展形势向好。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糧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如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国内粮食增产的边际成本增加以及粮食储备等问题。粮食行业的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问题亟待加强。
面临新时代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成果,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和推进“人才兴粮”的政策制度。其中,培养高层次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环节,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粮食行业具有基础性和外部性特征,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些特征及地位决定了粮食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对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在“人才兴粮”战略背景下,阐述“人才兴粮”战略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分析粮食行业人才发展的现状并发现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为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1 “人才兴粮”战略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1.1 “人才兴粮”战略的内涵
“人才兴粮”的概念于20世纪末被提出,当时“人才兴粮”概念的内涵不够丰富,对于人才培养的途径也很单一。进入21世纪后,其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要求站在新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重视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要牢牢依靠高层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并且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粮食行业的教育培训,促进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十一五”粮食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做好粮食行业教育培训指导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以及确保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各方面都急需粮食行业人才来支撑。综合来看,“人才兴粮”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2 “人才兴粮”战略的发展历程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提出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粮食行业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指导粮食相关院校培养粮食行业急需人才,满足国家粮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同时,“人才兴粮”战略与“科技兴粮”战略的共同发展和高度关注,使“人才兴粮”战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18年“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充分认识“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的重大意义,聚焦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全面提高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时代粮食行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力支撑。“人才兴粮”战略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要用科技与人才共同结合,带领粮食行业向前发展,这也是新时代下要重视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原因[2]。
2 粮食行业人才发展的现状
2.1 粮食行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粮食行业人才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粮食行业人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较低、人才年龄偏大。根据粮食行业统计资料[3]显示,我国粮食行业人才队伍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了一半以上,学历水平明显偏低。此外,根据国家粮食局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公布的数据,发现存在人才总体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如技师及高级技师仅占2.8%,高层次人才总量和比例明显偏低;粮食行业长期职工46岁及以上职工占29%,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更加迫切[4]。
2.2 粮食教育类专业遭遇偏见
社会对于粮食专业的了解不够,肤浅地将粮食专业与种地进行简单挂钩。相较于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粮食类专业的学生报考人数少,生源不稳定,且调剂比例很大。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后续教育中,粮食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很难提高,对于粮食专业的知识和体系掌握得不够深,进行创新研究具有很大难度。因此,社会对粮食专业的偏见直接导致招生困难,进而使粮食人才队伍中出现水平不一、创新不足等问题[5]。
2.3 粮食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粮食类专业招生困难、培养周期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高,使得粮食类专业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不足,存在高校对粮食专业方面人才培养计划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现象。由于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粮食人才,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并且导师有特定研究领域与方向,更偏向学术研究,当涉及其他领域或偏向实践的行业问题时,并不能给予合适的指导[6]。
2.4 粮食类跨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行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但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在粮食类课程设置中,大部分课程局限于课堂上,并没有重视实践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学习的巩固,最终导致他们对理论指导的掌握不牢靠,对行业实践了解度也不高。造成以上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与粮食类企业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协同平台。该平台通过高校培养粮食专业人才,在粮食类行业中进行实训,双方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又带动了粮食人才的培养发展。这种有效手段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使得粮食高校忽视了这一协同平台的建设。高校与粮食企业的合作大多是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撮合下实现合作,而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在联系企业、院校两个主体间的纽带作用发挥不明显,在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和高校合作,实行校企对接、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平台方面力度不够、手段不多、范围不广,未构建起产学研一体的高效创新发展模式,无法将科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3 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行业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占比过低的问題,政府应加大在粮食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重视粮食类专业的发展,增强对粮食类院校及专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在院校引进粮食人才、培养粮食人才的工作中努力提高方便程度,落实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工作路径,推动政府、企业、学校之间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贯彻和落实。
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离不开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再教育机制。目前我国粮食人才学历水平不高,粮食企业应发挥作用,对员工进行再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二是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考核标准,加强对专业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
3.2 通过激励保障制度改善粮食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目前社会缺乏对粮食行业人才的重视和尊重,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能改善这一现象。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既能使人才“心安”,其努力成果没有受到伤害,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得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可以更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更积极地去创新和进步。同时,又能使社会营造出尊重人才、争当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大家向人才致敬和学习。一方面,要建立粮食相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粮食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粮食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创新成果,应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等来加强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高层次人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要建立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例如我国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专利等给予鼓励奖励。
3.3 科技赋能提高粮食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高校以及粮食企业培养人才时,要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及时地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科技的进步使得粮食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和企业中,要学会拓宽视野,放眼于全球,以先进的技术武装人才,创新粮食行业发展模式。因此要顺应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律,吸纳科技资源,更新教学硬件设施,加强先进技术企业、院校的交流合作来利用最先进的科技引领人才发展,创造出更多创新型、领军型人才[7]。
此外,构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还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体系。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符合粮食行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并且要注重学科协同,要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配合,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交叉协同平台,培养高层次复合人才。
3.4 加强粮食类跨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实体化平台培养。互联网将各种屏障打通,在网络平台上,专业相关知识、人才培养、产教研的交流非常顺畅和全面。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广泛性和及时性,因此,利用好网络平台,有利于推进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8]。同时更要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对接,进行协同平台建设,培养粮食人才行业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造性,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9]。粮食行业及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协调和处理好自身与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人才发展培养协同平台,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1-08-25)[2022-04-14].http://www.mnr.gov.cn/dt/ywbb/202108/ t20210826_2678340.html.
[2]唐柏飛,赵广美,吕德中,等.新时代“人才兴粮”战略实施进程中“粮工巧匠”培养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1-9.
[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1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1.
[4] 唐柏飞,赵广美,吕德中,等.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形势下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粮食经济,2018(3):35-40.
[5]欧亚,聂志平,王卓君.粮食经济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2):120-122.
[6]欧亚.人才兴粮与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以粮食行业博士人才的培养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8):126-128.
[7] 孙婷婷.互联网时代“人才兴粮”战略与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3):137-139.
[8] 刘松.“人才兴粮”要强化八支队伍建设[J].粮食问题研究,2019(5):18-22.
[9] 李雯雯.科技引领 人才支撑 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2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