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探索
2023-10-04肖昕张凯雯
肖昕 张凯雯
摘要:藝术介入乡村是以艺术为媒介,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创收、活化乡土文化、构建乡村生态价值的地方性创生项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推手。但在当前艺术乡建的现实实践中仍存在过度商业化、忽视乡村主体、否定乡村的部分行为。因此,在新时代下探索艺术乡建的路径模式时,要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因地制宜创造特色产业,为村民主体赋权并培育和引进乡土人才资源。通过艺术介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乡建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023年重点项目(编号:JY2023A02);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编号:LY23-11);桂林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GLUTQD201708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乡村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随着中国乡村不断向好发展,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建设采用更为积极的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实现乡村朝着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向发展,我国逐步开始了艺术乡建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新农村建设”和“乡土建筑艺术”等概念。三十年前,艺术乡建就已经以简单的形式深入到乡村中。众多美术院校将写生课程取景于风景优美的偏远乡间,小规模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乡村艺术家,他们利用当地的乡土材料和资源,创作出大量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许多乡村文化艺术空间,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艺术乡建也因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其特有的优势,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对于乡村振兴的巩固与发展。当前,艺术乡建实践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推进艺术乡建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
(一)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的理论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乡村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和传统文化流失的双重挑战。为缓解这种困境,以乡村振兴为基点的乡村改造运动跳脱出以往城镇附庸的理念,向着更为积极和更具互动性的共生方向转变。其中,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的乡村建设模式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力量。“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这两个关键词不仅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世界范围内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一大趋势。前者是对乡村建设模式的探讨,后者是对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它们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在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中,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是其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艺术乡建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为乡村振兴赋能,为村民群体创收,以此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在建设思想方面,艺术乡建以“两山理论”为基础,贯彻落实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目标。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二者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发力,同时关注村民主体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以艺术的途径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全面建设。当前以艺术的形式助推乡村物质与文化,活化传统乡土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以实现共同富裕,已在具体实践中有着丰富的成果。
(二)艺术介入乡村
农村之美是一个整体美,它的整体美包括农村人文之美、农村环境之美、农村建设之美以及农村服务之美,构建农村之美就应该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要从整体出发建设多维度美丽乡村,艺术的加持必不可少。“艺术乡建”是一种以当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主体,以艺术为主导,以艺术的力量来建构和发展乡村的一种文化现象。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段,在完成美化乡村风貌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激发乡民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助推实现美好生活愿望,营造具有当代乡村特色的新型文化生态系统。一些艺术乡建的经典案例,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以“自然拥抱人类”为主题,重振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日益衰老的农业区域,使越后妻一改落后乡镇面貌,重焕大地活力,成为全球热门文旅景点。国内有着众多艺术乡建成功的典范,如台湾南部美浓“黄碟祭”、广东的“青田范式”、铜陵县艺术祭等都是艺术建设美丽乡村的点点星火,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果之际,艺术乡建用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发掘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乡村经济,留住乡村青年人才,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艺术家利用独特审美,发现乡村自然之美,改造乡村环境,发掘建筑的人文价值,达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目标。
二、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意义和作用
艺术乡建是乡村振兴一种新型助力方式,是以文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目的,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塑造乡村品牌形象、提升乡村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艺术乡建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艺术乡建通过艺术家们对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等资源进行规划设计、环境再造、产业发展等方式,推动乡村活化与建设,使乡村产业获得经济收益,并吸引高素质乡村文化建设队伍回归乡镇,回归田野,以大量人才的流入为乡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目前,“乡村病”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快速非农化,农民主体过早老化、弱化,农村土地空置化严重,农村水土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经营和社会管理主体弱化,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现象。归根结底,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方向就是实现农村区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乡村病”问题,激活乡村人、地、业等要素的活力,进而提高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
藝术乡建的广泛开展,增强了乡村的“造血”功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铜陵县田园艺术季”的成功举办,在各大媒体获得总计超过1.5亿次的浏览量,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吸引了大量离乡人员返乡,更是为铜陵县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力量。当地老人钟新林拿着政府拨款进行民宿改造,半年不到收入已达到7万多元。以此形成的各种良性现象,使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参与感更强,村民与乡村之间的情感属性更加黏合,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不断广泛化,尤其是青年团体回归家园,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判断艺术乡建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它是否真正实现了农民的参与,是否活化了在地的乡土文化,是否形成了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制度保障和是否培养了乡土人才资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大量乡镇人口流出,经济衰落、城市文化渗入等使乡村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优质文化得不到挖掘与延续。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打破乡村内壁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助推乡村经济建设
1.增强本土产业特色化。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手段,有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艺术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能够为村庄注入活力,也能够让村民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艺术介入为乡村创收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形式特色产业;二是进行艺术空间创作,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利用艺术本身具有的传播效应,在潜移默化中调节气氛,共同提高乡村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品质,由表征进入思维层面,实现价值重建,增强本土产业的特色化。乡村品牌建设是使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依托。运用艺术的独特属性,根据本土特色因地制宜设计相关IP形象,以此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品牌效益,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在乡村,经济转化率低,民间手艺人苦于钻研的技艺得不到物质支持,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广泛开展艺术乡建后,山东省郯城县艺术家利用废弃秸秆作画变成艺术品而畅销海外;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手工艺马尾毛独具个性,技艺精湛,为当地村民带来巨大经济价值;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开发“萤火虫经济”,利用本地自然特色发展旅游产业,三个月吸引游客9万多名,创收9000多万元,等等,都是结合在地特色融合产业,真正实现了小村落的“蝶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代,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艺术设计为产品提供附加值,公共艺术实践打破商业化壁垒,艺术体验规避“千村一业”现象的出现,使乡村建设活动更丰富、更具烟火气,实现了乡村振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赢局面。这是每个艺术乡村建设实践者的理想,也是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
2.促进在地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经济建设,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力点。近几年,数字影像技术得到创新完善,与农旅融合的案例屡见不鲜,体现了以艺术媒介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运用艺术创新与数字媒体新兴产业结合,使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更加注重文旅品质和美学的提炼,这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的优势之一。
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在于更加人性化与多元化。艺术介入乡村,顺延中国传承上千年的传统美学,借鉴艺术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让体验者极致沉浸于乡村之美。地处河南省郑州市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为2021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运用了5G+Ar的技术,用虚拟技术重现人们心目中的大唐盛世,一时间河南博物馆热度飙升。这种用文化激发人们兴趣,从而自发前往当地游玩体验的举动,对于河南特色乡镇的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正如导演陈雷所说:“你不做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东西,他们是不会接受的,当你做到的时候,他们就会爱上我们本身的民族文化。当这种感觉被唤起的时候,他们也会把我们萃取的这些精髓的东西融入到他们今天的生活中,他们的情感里,他们的血脉里,甚至他们的行为中。”在艺术、技术、文化多方面的合力下,依托审美与数字科技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无疑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三)活化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可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制度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内驱力。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指物质层面,乡村振兴中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提出,即是迫切要求传统文化脉络与精神重建,而艺术的介入为其提供了重要助力。艺术乡建推动了对乡村古文化的发掘,并将其转变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用价值,从而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重庆市莲花穴艺术村落项目是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雕塑学会、七塘镇政府协作,以活化村落伦理为切入点,经过硬件与软件的再造升级,用艺术活化乡村,唤醒七塘镇莲花穴院落的生机与活力。团队对莲花穴历史文脉与习俗信仰深入调研后,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作品被放置于乡村之中的各个地点,与环境融为一体,悄无声息地让人们将逐渐淡化的文化遗存浮现于脑海,用艺术的感染力与传播力,唤醒人们记忆中的传统优秀文化,真正达到了艺术创作与乡村故事、历史脉络“共生”。艺术乡建不仅仅是艺术设计,也不仅仅是乡村建设,而是二者水乳交融,相互联动,以艺术之力穿梭不同时间与空间,相互碰撞与对峙,显现藏匿在乡村建筑中的历史经验,让村落的精神价值经久不息,代代相传。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引领乡村整体发展的核心价值,用艺术赋予乡村文化气质,丰富文化内涵,实现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
(四)构建乡村振兴生态价值
1.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生态的宜居性提出了具体要求。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三方策略,在美化乡村建筑外观的同时,更注重了美用一体。在进行乡村建筑的设计中,不仅涵盖生活、生产、旅游等多功能实用性,还注重谱写乡村价值的文化功能,打造真正的宜居乡村。例如对于安仁华侨城南岸美村老酒坊改造,乡伴朱胜萱工作室设计团队以“轻介入,在地化”为理念,重塑了“多维呼吸”的乡村公共空间,着重考虑居民生活建筑的可持续性,考虑乡村污水排放系统和乡村公厕安全卫生设计,完善乡村娱乐设施建造和文化生活场所,让前来旅游的游客真正体验到乡村的舒适性,吸引更多人群到乡村定居生活。艺术改造乡村,引发人们转变思维不再追求城市的热闹繁华,而是希望移居至乡间田野,追求自然朴素幽静的生活。艺术结合乡村元素赋予乡村以美的外观,也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创造了乡村实用的价值。
2.促进人与自然共生。新时代乡村振兴以“两山理论”理念为基础,以期达到“经济山、生态山”的良性循环。艺术乡建遵循这一理念,让自然景观的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即运用艺术的力量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和他的团队创作设计的Grow(生长)农田沉浸式艺术品,是设计团队与光生物学专家用两年时间研发的紫外线led光线,营造充满诗意与科技的炫美场景同时,亦达到农药减少50%的效能。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对自然景观展开重构,既保持了农田的现实利用价值,也是艺术修饰乡野的张力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悠长的中国文化中同样有迹可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从古就有的自然观,也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基础。艺术建设乡村顺应了绿色发展潮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用设计之盾保护绿水青山,用艺术之矛创造金山银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践行乡村振兴中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三、当前艺术乡建问题所在
艺术乡建在不同维度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对于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纵观我国艺术乡建的案例,具体实践与理想成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传统艺术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乡村设计方案同质化,未能察觉当地的特有文化底蕴,未能根据本土特色设计开发合适的产业,产品创新创意与新时代人们的高质量需求脱轨等。并且还存在着乡建分配合作主体不明确、乡村特色文化挖掘与情感脱离、艺术品经济转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艺术乡建所需要重视和调整的。
(一)过度商业化
艺术乡建从乡村环境、文化、产业三个内核进行赋能,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多主体协作建设乡村的体系,但艺术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因此介入的方式也很多,最为常见的艺术改造乡村的行为是对于传统文化景区的建设。目前大多古文化建筑景区的艺术建设是游离于乡村历史文化脉络的城市化乡村,强制地将城市系统移植到乡村景区之中,不仅没有改善乡村的文化景观,反而加剧了城市文化对乡村样式移植和思想“绑架”,破坏了传统乡村特色。简单的艺术嫁接乡村模式致使艺术乡建的后生力量弱,无法充分活化在地文化与特色。位于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園等古典景区,建设中照搬城市商业模式,商业气息浓厚,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没有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及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等做细致考究,盲目照搬样式对乡村进行艺术建设的做法,极易导致造成“千村一业”现象,不能最大化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艺术介入如果脱离村民诉求而过度商业利益化则失去了内部“造血”的能力,事实上,艺术脱离地方特色则不能融入村民,更会使村民失去对乡村的情感依赖。
(二)忽视村民主体
“艺术乡建到底为谁而建?”,长久以来,艺术乡建都被视作艺术家主体对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能动行为,但深究艺术乡建,最主要的参与者与维护者应该都是村民主体,而艺术家以及企业等作为多方介入者,所追求的大部分是艺术观念的实现以及背后的既得利益,且艺术家主体的思想观念与村民的现实追求之间实际上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并且与现实条件也有一定的偏差。艺术家追求艺术化创作时,如果无法顺从村民意愿,项目即使初有成效,后期结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现下大多艺术乡建中是以艺术家乡建团为主体的方案策划,如石节子艺术村是由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靳勒所主导的,初期虽受到各方各界的关注,但在2021年靳勒去世后,村子的艺术乡建项目失去了主导灵魂,后期的发展也就不尽如人意了。艺术乡建是一项系统性的项目,如果以艺术家或企业为主导而忽视了村民的主体性,后期的发展中则会出现更多的困难。
(三)否定农村
在当前乡村文化与后工业文明并存的时代,如果在艺术改造乡村的过程中,过度排斥农业文明,没有对其创新性发展与转化,错误地进行思想干预与表达,会破坏乡村特有的审美体验价值。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振兴,而是文明和秩序的重建。乡村自然地理条件下的自然禀赋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塑造自我的基础。艺术乡建是对乡村价值的再认识,一味打着艺术的旗号否定乡村,这种形式的艺术乡建会使乡村形成负面的文化导向,出现泛精英化、泛浪漫化、泛经济化、泛道德化、泛乌托邦化等与艺术乡建目的相违背等问题。艺术乡建不是艺术家用来游乐的场所,乡村更不是设计师的试验场,否定农村会使艺术乡建走入困境,丧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优势。
四、艺术乡建路径模式
每个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其不同的发展脉络与风俗习惯。因此,艺术乡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艺术要素的关注和挖掘,更应重视乡村生活的文化生态以及乡村生活样态的构建。在艺术乡建的实现路径中,应对以往乡建案例进行深刻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艺术介入乡村的最优方案。首先要厘清艺术乡建的主体是谁,注重乡村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朝着地域独特性、文化情结出发,优化艺术介入与艺术家融入,探索更有效的艺术乡建方案,才能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浪潮中做出新成绩。
(一)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乡村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风格与不同的故事,拥有比城市更多的情感冲突与纽带。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发掘在地人文特色,紧扣乡村实际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在后工业文明占据大部分城市的时代,怎样在面向未来的情况下寻找传统文化脉络,延续文化的根,是一个值得深度研究的文化命题。祖先留下的深远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神,取之不尽而又用之不竭。艺术乡建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代先进科技相结合,重构乡村价值,盘活乡村文化。
用艺术改造乡村时,应理性客观地看待乡土文化,避免对传统乡土社会过度浪漫化想象,文化振兴也并非对当下乡土文化进行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应尊重文化规律,将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局之中,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在文化情节中,应充分考察历史积淀故事感,综合考量村民主体与地方的情感羁绊,使元素有迹可循,符号有机融合,以重塑经典文化特色。莫干山被评为中国最美乡镇之一,其特点是对在地文化的营造,使莫干山从乡建大潮中脱颖而出。如此,乡村建设变得有“地方感”,“千村一面”问题与“千村一业”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良性循环的生态建设也是艺术乡建中需要注重的一项任务,顺应自然规律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准则之一。艺术乡建在地域性中,应以在地地貌为基准,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原则,用现代化的手法将创作融入古老的山水之境。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即是以设计融入自然为主题,取得世界范围认同。艺术介入乡村所创造的建筑以及艺术品实质上是承载乡村文化的精神载体。只有置身于乡村发展历史的长流中书写艺术品,才能使得艺术介入与乡土文化更加和谐。
(二)因地制宜创造特色产业
艺术再造乡村更要注重地方感与在地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带动乡村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乡村经济发展。艺术介入乡村,增强产业变现能力、优化物质资产发展结构是治理的基础,经济良好发展是提升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村民最为关注的问题。物质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艺术推进乡村产业更新升级,可依托不同乡村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数字IP,这样既可以冲击同质化在乡村建设之中的壁垒,也可以增强乡村依赖感与自信感。山东省枣庄市西集镇伏羲土陶,用艺术之力让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做出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土陶产品,让伏里土陶焕发新活力的同时,提升了乡村知名度,促进了产业升级。“变资源为资产”,融合发展,才能牵动村民们的利益关联,从而真正实现因地制宜设计本土特色产业,改变村风民貌。艺术介入乡村赋能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产品赋予新的审美感受,改变以往农产品“粗”的品质、“低端”的风貌,取之以“精细”的设计和“独”的特点,让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商品进而形成产业,以此促进乡村的物质收入。
艺术介入要根据当地特有传统与条件,创新文旅多元新业态,带动旅游资源开发,以创新性与艺术性吸引外来游客,打造更有体验感与多元化沉浸感的农村文旅景点。首先是要挖掘在地文化特色,例如传统节日与习俗。其次要发挥艺术媒介的传播性,利用创意短视频与前沿设计,广泛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与参观,打造热门景点,让属于乡村的特色广受人们认可。四川省眉山市的“萤火虫经济”利用当地特有景观,经过艺术改造后成为特色沉浸景点,使自然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不但形成了当地旅游新业态,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增强村民主体赋权
在进行艺术乡建的过程中,要厘清艺术家、村民与政府参与者的主体关系,增強村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让乡建后续的发展更有活力。乡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村民是乡建的直接受益者,艺术家必须将乡村建设的接力棒交到村民的手里,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以此增强艺术乡建的可行性。村民不仅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体验者,且村民更加注重的实用性会弥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些天马行空的思维。增强艺术介入与艺术家融入是连接艺术家群体和村民主体的有效路径。在以村民为主体的条件下,形成游客、村民、政府、艺术家多重主体共同治理、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的乡建发展模式,从而产生良性循环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产业创新,为乡村发展谋出路。
(四)培育和引进乡土人才
乡村的建设需要新鲜血液来激活,引进乡建人才和培育乡土人才并行是增强乡建可行性的路径之一。一方面,政府、企业等要宣传艺术乡建的重要性,搭建人才平台,提高艺术人才引进力度,为我国艺术乡建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近年来,艺术介入乡村逐渐成为乡村建设新的实践方式,我国大多数艺术乡建是由艺术家团体所发起,联合地方政府亦或是高校人才进行的乡村改造。如“青田范式”乡建是由艺术家主体、当地村民、政府与公益企业交流协商共同完成的。另一方面,在培育乡土人才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村民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改造方案。对于散落在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热爱艺术的乡土艺术家应进行系统的培训,在提升乡土艺术家整体艺术素养的同时,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艺术乡建各参与者做到从主体性到价值性的契合,形成普惠性、包容性的价值认同,艺术乡建才能深入乡村的肌理在土地上生根成长。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重要部署。在制度、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探究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继而探索艺术乡建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应从多方位发展农村新业态入手,改善乡村生活生态环境,增强乡村各个维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将村民放在艺术乡建的主体地位,吸引各方人才,以实现各方协同共建共生共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No.446(05):14-16.
[2]王海娥,苟颖萍.刍议农村之美的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07):221-222+220.
[3]张犇.论艺术乡建的本质与要义[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06):118-123.
[4]李人庆.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J].美术观察,2019(01):22-24.
[5]张文婷,范黎丽.艺术介入乡村的意义和方法研究——以西墅村为例[J].今古文创,2020(13):76-77.
[6]澎湃新闻.对话河南春晚总导演:舞美有高人相助,500万传闻不准确[EB/OL].(2021-02-16)[2023-5-17].http://FINnce.sian.co..cn/jjxw/2021-02-16/doc-ikftpnny7030420.shtml.
[7]徐明松.地方重塑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从“徽州大观”展览说起[J].公共艺术,2020(05):53-58.
[8]肖洋,马云华.艺术乡建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04):129-136.
[9]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11-118.
[10]白浩.乡村振兴背景下黔南地区艺术乡建模式研究[J].时代报告,2022(05):110-112.
[11]江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05):46-58.
[12]张海彬,吴晓倩,张海琳.艺术乡建参与者的主体融合与共生[J].民族艺术研究,2022(05):132-139.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