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标“关键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3-10-04丁亚光
丁亚光
【摘要】作为教师,要聚焦学科特质、聚焦学生的学习体验、聚焦学生的素养生成。通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助推学生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性、自能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融合;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更准确地为各学科教学指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等。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而言,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新课标”中,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关涉学生的思维,更关注学生的行为。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来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具体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
一、聚焦“学科特质”,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生成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犹如“人”的一撇一捺,其中“一撇”代表着关键能力,“一捺”代表着必备品格,它们分别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科特质”,全面地靶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地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头脑、数学嘴巴等。
所谓“数学的眼光”,就是指“学生看事物、看世界的数学着眼点、数学视角、数学立场等”。具体而言,“数学的眼光”就是指“数学抽象”,体现为“数学的一般性”。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的眼光能让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关系、结构等。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直观想象、空间观念等。比如教学“千克和克”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就呈现了学生生活中的多种物体,如1个鸡蛋、20个鸡蛋、食盐、洗衣粉、各种水果等。借助于学生的数学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估量、称量、验量,从视觉上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去“掂量”,让学生感受、体验“量的多少”。教学循序渐进,从“1克”到“几十克”、从“1千克”到“几千克”再到“几十千克”等,学生的“量感”不断得到巩固、发展、拓展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清晰的关于量的表象。通过这样的一种量感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的眼光”,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眼清”“一抓准”的本领。这种本领,从数学的视角来说,就是学生的“数学的眼光”,即一种通过直觉、感受和体验,对“量感”的精准把握。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聚焦数学学科特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算等的数学活动,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学生的数学眼光,能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等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说,数学的眼光就是学生数学化的能力、本领等。
二、聚焦“学习体验”,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向度。数学思维,依靠于学生的数学化的大脑。一般而言,数学思维包括学生能从数学的视角来考量、追问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它包括数学的逻辑推理、运算能力等。数学的思维应当体现其严谨性、严密性、严格性。过去,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认知是单一的、片面的,认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是指学生的逻辑思维、演绎思维、推理思维、思辨思维、理论思维等。
在新课标中,笔者关注到,学生的数学思维非常注重证据,包括已知事实或原理、各种信息等。通过证据,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合乎逻辑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也就是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品格。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的认知是片面的,主要是指“上半身思维”。而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由此,笔者认为,数学新课标中的数学思维,不仅包括学生的理论思维,而且包括学生的实践思维;不仅包括学生的思辨认知,更包括学生的感性认知,即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聚焦学生的学习体验,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根深叶茂。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师就可以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例子,如“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2×3根火柴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就会获得深刻的体验,如有学生说,“这样一个个地摆,太麻烦了”;有学生说,“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将每一种摆法中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的关系表示出来?”这样的一种对普遍性、普适性等的追寻、思考,是学生基于自我实践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这样的一种“自我发问”,就是学生数学化思考、数学化思维的萌芽。
数学化思维是一种从数学的视角来展开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在上述“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尝试用图形、符号来表征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学生数学化思维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即从现实世界向数学世界过渡,更要引导学生经历纵向数学化,即在数学世界中用符号对相关的概念、关系进行表征、塑造。
三、聚焦“素养生成”,培育学生的数学表达
数学表达是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催生、引导学生的数学表达。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辨、辩论。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知识、技能走向致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斯托利亚尔语)。数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亦不同于其他相关学科的语言。数学语言有着自身的特征,比如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等。概括起来讲,也就是数学语言科学、简洁、通用。聚焦学生的素养生成,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的表达富有“数学味”,让学生的数学表达“数学化”。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行动手操作,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此理解上,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活动过程进行概括。比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创设了海上搜救遇险船只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规范“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数学性的表达。从“参照物”到“方向”、从“方向”到“角度”、从“角度”到“距离”,学生逐步建构出“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的数学化表达。这样的一种数学化表达,不仅仅要求学生的表达要精准,更要求学生的表达要富有逻辑性。这样的一种表达,其本质就是对物体的位置从一个“面”到一条“线”、从一条“线”到一个“点”的逐步精确化、精准化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语言不仅仅是对数学相关概念的本质性、关系性的描述、刻画,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数学化”过程的一种概括、总结和表达。因此,优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概括数学知识本质、关联的过程,同时也是优化学生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是學生数学思维的外壳,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直接的确证与表征,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直接显现,也是相关数学知识直接的符号现实。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催生、引导、优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聚焦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生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触摸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表达可视化”。同时,教师要通过唤醒、激活、弘扬、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地催生、引导、优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聚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等的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规定背后的意图,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推动数学课程与教学由“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从学科特质入手、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入手、从学生的素养生成入手,推进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整体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自能性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自能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J].教育研究,2015(10).
[2]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2).
[3]潘香君.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J].教学与管理,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