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构思
2023-10-03杨学坤姚碧琼
张 芸 , 杨学坤, 韩 雪, 吴 仙 , 姚碧琼 , 陈 敏, 谢 静
(1. 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 贵阳 550001; 2. 三穗县畜牧渔业发展中心,贵州 三穗 556500; 3.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5; 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 凯里 556000)
三穗鸭为贵州地方名鸭,是中国优良蛋系麻鸭品种之一,已有600余年的养殖历史,与北京鸭、绍兴鸭、高邮麻鸭一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鸭”,具有产蛋率高、蛋品质佳、肉质细嫩鲜香、回味绵长的特点,1982年被录入《中国禽品种志》,1993年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2003年收入《中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2010年3月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商标注册,2013年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近年来,三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穗鸭产业发展,将三穗鸭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鸭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抓强抓实三穗鸭全产业链发展,三穗鸭产业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化发展势头,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具备做大做强的优势和潜力。
1 产业发展情况
1.1 各级领导重视
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精神,黔东南自治州委、州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三穗鸭产业发展,多次强调要重点抓好三穗鸭产业区域化全产业链发展,把三穗鸭打造成为区域公共品牌。与此同时,三穗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稳规模、调结构、提品质,强龙头、创品牌、占市场,促增收、带农户、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鸭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抓强抓实三穗鸭全产业链建设,为做强做大三穗鸭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2 组建专门管理机构
2018年5月成立三穗县鸭业协会,有专职人员3人,兼职人员16人,全县有会员单位及个人会员82个。2020年成立三穗鸭产业发展专班,有7人专门从事鸭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招商引资及市场营销等工作。2022年2月成立三穗鸭产业发展联盟,采取“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工合作、共同发力、抱团发展”的模式,联盟成员单位40余家,理事单位9家。
1.3 组建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
为破解三穗鸭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组建三穗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的13名专家和本地养鸭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团队,专门从事三穗鸭品种品系选育、优质饲料、重大疫病防控、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市场开拓与品牌创建等关键技术研究。“十三五”期间相继完成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三穗鸭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贵州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三穗鸭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1批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做大做强产业储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1.4 生产形式稳中向好
2022年全县三穗鸭养殖量达到950万只,出栏702.3万只,鸭蛋产量13 000 t,比2016年分别增加24.2%、33.9%、214%;蛋制品加工1.2亿枚,屠宰加工鸭480万只,实现三穗鸭产业综合产值10亿元。
1.5 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
为解决三穗鸭生产规模小、养殖污染和用地紧张等问题,积极组织实施三穗鸭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建成笼养蛋鸭舍9栋、育成育雏鸭舍4栋、有机肥加工厂1个、年养殖蛋鸭30万只、年出栏商品鸭80万只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数字化现代蛋鸭笼养示范基地,该养殖新模式已在全县推广应用。
1.6 “企、社、场”不断发展壮大
全县有养鸭合作社142家,涉鸭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11家),养殖小区30个(其中:养鸭户4 500户,500只以上规模重点养殖户350户),规模养殖场107个,散养农户4万余户。
1.7 携手金融和保险扶持
建立三穗鸭产业风险补偿机制,专项设立“三穗鸭产业贷”风险补偿资金。2021年由农发行提供8 000万元信贷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养殖户(企业)”模式,按风险补偿资金的6倍匹配农业政策性优惠贷款,解决承贷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支持三穗鸭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养鸭企业(场、户)增收创效。同时,进一步优化《三穗县肉(蛋)鸭养殖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三穗县鸭蛋价格指数保险工作方案》等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1.8 “三品一标”工作有序推进
大力实施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三品”战略,着力提升三穗鸭知名度。目前,全县有涉鸭加工企业8家,直营店50余家,已开发出三穗黄焖鸭、血酱鸭、老鸭汤、卤鸭,以及绿壳鲜鸭蛋、皮蛋、咸蛋等20多个鸭肉、蛋产品和羽绒制品;蛋品认证12个,有机认证7个,名牌产品认证36个。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保种意识较差
一是在大力开发三穗鸭产业前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加上养殖效益不高,有的养殖户“重卖轻育”随意出售优良品种,有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引入外来品种进行杂交,导致目前三穗鸭品种不纯、血缘杂乱,原种数量锐减,种质资源安全状况日趋严峻。二是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发仍然滞后,适应三穗鸭生理特性的专门化圈舍、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研究开发少,针对三穗鸭遗传资源优良特性的深入挖掘不足、机理不清,制约了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是对三穗鸭的品质、风味、保健、文化品牌等开发利用大都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综合竞争力仍然较弱。
2.2 经营主体“小、散、弱”,带动能力不强
大多数养殖户或企业主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只经过短期养殖技术培训,养殖技术、管理知识等相对欠缺,自身能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壮大。
2.3 产业发展用地困难,制约产业发展
当前用地困难已成为制约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养殖模式、生产方式等发生改变,鸭场建设由原来的简单粗放、简易鸭棚转变为地面发酵场平养、网上笼养的环保型养殖方式。新型鸭场建设主要以设施农业建设为主,建设用地审批困难,需要在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条件下着力解决。
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标准化程度仍较低
多数养殖场基础设施和设备较简陋,饲养环境差,圈舍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养殖技术较为落后,缺乏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全县现有107个养殖场,除1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设施较好、饲养管理较为先进外,其他养殖场鸭舍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多采用传统的自然放牧方式,饲养管理技术不到位,导致商品鸭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养殖效益低、疫病防控难、缺乏市场竞争力[2]。
2.5 技术力量薄弱,疫病发生风险大
由于养殖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及饲养环境参差不齐,部分养殖场(户)饲养管理粗放,没有系统、规范的防疫体系;有的养殖场(户)对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按要求制定免疫程序,不采取免疫措施;部分养殖场大群混养,累积的粪污未及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发生疫病的风险较大,严重阻碍了三穗鸭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发展建议与构思
3.1 强化种源保护核心,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加快完善科学的三穗鸭种质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三穗鸭原种资源保护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强化保护意识。二是强化三穗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针对三穗鸭的品种退化、纯种数量减少以及外来品种杂交等现状,尽快开展活体保存、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保存、家系选育、分散保种、提纯复壮等工作。三是加强三穗鸭保种场、保护区及良种推广建设,扩大三穗鸭繁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同时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系,推动三穗鸭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齐头并进。四是深化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联合攻关, 搭建“产、学、研”研发平台,对制约三穗鸭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继续加强与浙江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专家技术团队,立足三穗鸭产业发展情况,以提升三穗鸭良种繁育技术、精准饲养技术、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技术、营养调控技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需求为主导,促进三穗鸭产业快速、健康、高质量发展。
3.2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品种资源保护是1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公益事业,需要长期不断投入才能做实、做好该项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对三穗鸭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开发利用、养殖基地建设、鸭产品精深加工等的投入,为三穗鸭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建议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固定经费用于三穗鸭原种保护,主要开展活体保存、系谱选育、分散保种、提纯复壮、技术咨询等工作,确保三穗鸭资源不断优化。
3.3 完善畜牧产业优惠政策,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一是鼓励有意愿、有技术、有资金的社会力量从事三穗鸭的保种及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对长期开展三穗鸭保种及开发利用,培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更高的三穗鸭新品系(或配套系)且通过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委员会鉴定的企业或单位给予大力奖励。二是政府要帮助协调做好银行信贷部门的工作,加大对养殖大户的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保障养殖企业生产所需资金。三是对购买良种的养殖场(户)加大补贴政策措施,优先审批龙头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大户建场用地,养殖用水、用电给予优惠。四是州、县要设立专项风险基金,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鸭农参与保险制度,用活用足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政策。同时,激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发鸭产业保险产品,引导养殖企业(场、户)积极参与三穗鸭养殖保险和鸭蛋价格指数保险,切实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规避养殖风险。
3.4 抓好新型养殖模式示范及推广,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
养殖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要兼顾生产、生态两大目标,坚持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的发展原则,积极抓好“发酵床养殖”“网上平养”“种草养鸭”等新型养殖模式的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着力建立1批州级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生态养殖基地,破解传统粗放养殖不符合现代环保要求、对土地和水源过分依赖等难题,为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创造条件。
3.5 大力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投资经营主体参与三穗鸭产业发展。二是对引进落地的重点龙头企业在良种繁育体系、技术开发、设备引进、原料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加快推进三穗鸭产业园建设,鼓励县内民间投资创办1批中、小、微涉鸭企业,发展壮大鸭产业群体。四是加快发展三穗鸭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方面的带头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6 培养1批本土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加强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控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一是邀请省内外的水禽养殖专家,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组织开展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产品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技术培训,培养1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专业人才。二是组织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经营主体负责人及饲养管理人员到水禽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3.7 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和窗口,坚持生产和市场两手抓,坚持省内省外并举、线上线下协同,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二是在强化与杭州贝店和深圳康佳集团合作的基础上,抓住东部帮扶城市资源优势,依托县电商服务中心将三穗鸭系列产品向国内各大电商平台推广,助推三穗鸭线上线下共同销售。三是创新三穗鸭产业营销“新业态”,加快建立批发与直销相结合、网上交易和现场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校对接”,做好鸭产品进学校、医院及食堂等工作。
3.8 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依托贵州良好的自然资源,突出“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优势。一是加大三穗鸭直营店、三穗鸭美食城、三穗鸭公共品牌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三穗县“六鸭”文化体系建设,推进三穗鸭品牌创建,增强三穗鸭品牌影响力。二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产品全过程“二维码”信息统一监管、统一备案、统一标准,增加追溯信息的公信力,提升产品的美誉度,增加消费者的“回购率”[3]。三是加强科企合作,围绕品种优势做优品质、做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