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顺市畜牧产业发展成效与助力乡村振兴探讨

2023-10-03席邦德杨开明

贵州畜牧兽医 2023年3期
关键词:关岭安顺市畜牧

席邦德, 马 平, 杨开明

(贵州省安顺市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 安顺 561000)

安顺市位于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辖区内8个县(区)曾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三五”以来,全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聚焦、尽锐出战,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畜牧产业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广、受益群众多、易接受、低投入、短周期的特点,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完成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使命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安顺市将继续促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上添新功、出新绩。

1 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安顺市紧紧围绕“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结合“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数智化、规模化、全球化、融合化”的工作要求,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推动畜禽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持续提高,畜牧业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发挥了积极作用[1]。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安顺市畜牧业产值从58.75亿元增加到82.22亿元,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例连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据2016—2021年安顺市统计年鉴、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市肉类总产量累计达74.30万t,禽蛋产量累计达15.60万t。生猪累计出栏566.08万头,牛累计出栏71.14万头,羊累计出栏37.35万只,家禽累计出栏5 870.39万只,兔累计出栏677.47万只。脱贫攻坚期间全市规模养殖场大幅增加,产业发展迅速。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415个,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99个,肉羊规模养殖场达到69个,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38个,肉鸡规模养殖场达到70个,肉兔规模养殖场达到69个。2021年生猪存栏达到96.38万头,牛存栏42.30万头,羊存栏10.46万头,家禽存栏1 060.83万只,兔存栏66.03万只。

1.2 产业发展特色不断形成

安顺市各县(区)根据地方自然资源禀赋、地理气候条件、水源条件、交通运输情况、养殖历史等诸多因素,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实践,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出台《“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产业发展方案,引进德康公司、立华牧业、大北农公司、黑牛妈妈等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巩固产业发展成效,逐渐形成西秀区生猪、平坝区生态鹅、普定县肉兔、镇宁自治县蛋鸡、关岭自治县关岭牛、紫云自治县生态鸡为特色的“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分布格局。

1.3 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近年来,生态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安顺市充分挖掘家禽、生猪、关岭牛、肉兔、肉羊等生态畜牧业优势产业增收潜力,相继开展生态畜牧业产业扶贫“春季攻势”“秋季攻势”“一县一业”“泉涌工程”等一系列脱贫攻坚行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生产基地+农户”“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帮扶方式,总结出社代企养、户代社养的生猪代养模式,以及关岭牛五户联保模式、生态禽入股分红模式,创建了“温氏带西秀、特驱带平坝、柳江带镇宁”等效果明显的高效产业扶贫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市畜牧业带动5.3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1.85万人增收脱贫。

2 产业扶贫成功经验

安顺市畜牧产业经过脱贫攻坚期快速发展,养殖龙头企业入驻,规模养殖场大量增加,发展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各县(区)总结出1批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2.1 关岭牛产业“五户联保”发展经验

在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组织下,以5户农户为1个养殖小组,小组中明确1名组长,小组中贫困农户不低于3户,通过非贫困户带贫困户。每户可在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承包5头关岭牛养殖,5头牛中至少养殖2头能繁母牛,其余3头可养育肥牛。育肥牛当年见效,所得利润周转补贴养殖能繁母牛,实现以短养长。“五户联保”购牛资金来源主要是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向平台公司借款。5户农户按要求组合后,共同向村合作社申请批准,合作社与农户自行购牛,牛的产权归合作社,农户领养管理,3年为 1个饲养周期。卖牛后本金归合作社,产生的增值部分(包括犊牛)饲养农户占 80%,合作社占 20%(主要用于支付贷款利息、购买药品、村集体分红等)[2]。卖牛后“五户联保”户如继续养牛,需再次申请并履行与合作社的约定。“五户联保”发展模式实现了将养殖户损失降到最低,既带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又实现了关岭牛养殖滚动发展。

2.2 生猪产业养殖小区发展经验

西秀区引进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养殖小区(家庭农场)+贫困户”养殖模式,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生猪养殖小区所需土地使用手续,公司按照每个养殖小区每批出栏1 000头生猪的标准规划养殖小区圈舍和设施设备,养殖小区由养殖能人负责经营,务工人员需优先使用当地贫困农户,公司提供断奶仔猪、饲料、兽药、技术培训及生猪销售,生猪出栏后按照各项生产指标计算生猪代养费用,养殖户只需要抓好养殖工作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代养费。目前温氏集团已在西秀区12个乡镇兴建合作养殖小区48个,生猪存栏4.8万头,东屯种猪扩繁场基础母猪存栏1.3万头,带动贫困户500余户2 100余人脱贫。

2.3 生态蛋禽产业“1158”发展经验

镇宁自治县的贵州康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原有“四供一包一回收(统一供应鸡种、饲料、兽药、疫苗,包养殖技术,回收合格鸡蛋)”模式的基础上,采取“1158”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蛋鸡养殖(即1户农户建设1个鸡舍,饲养蛋鸡500只,实现产值8万元)。为进一步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公司一次性赊销鸡苗给贫困户,待投入生产后从回收合格鸡蛋中逐步扣除,同时按合同价回收鸡蛋,保证养殖户利益最大化。通过该模式带动5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870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

2.4 肉兔产业村级公司发展经验

普定县委出台《关于成立村级产业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在全县成立175个村级产业发展公司,实现村级公司全覆盖,每个公司注入1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池”,共计1.75亿元,形成了每村“两个班子、一套人马,共谋发展、共绘蓝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村公司+贫困户”模式,按照村公司负责具体养殖,乡级公司负责饲料购进配发、肉兔销售等,县级公司负责全面监督管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肉兔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7 450户22 300人脱贫致富。

3 乡村产业振兴需解决的短板弱项

3.1 自然及市场风险较高

养殖产业不可控风险大,一旦遇到水灾、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及市场价格波动,便会造成较大损失,收益难以保证。

3.2 养殖用地紧缺

很多养殖项目由于选址困难,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或建设规模达不到预期。比如温氏集团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计划建设3个种猪场,但目前仅建成投产1个种猪场,另外2个种猪场仍没有适合的建设用地。

3.3 养殖企业融资难

我市发展养殖产业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社会投资。由于多数企业采用租赁土地建设生产基地,没有房产等相关权属证明,不能用作贷款抵押,再加上养殖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银行担心企业还款能力,发放贷款意愿下降,导致养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和贷款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

3.4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国家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不足,整体效益不高。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97家,规模以上养殖加工企业更少,与其他农业强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5 畜牧技术推广力量弱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乡镇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大多要从事其他非农工作,难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集成配套示范技术推广应用,不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4 乡村产业振兴建议

4.1 积极申报和实施产业项目

项目是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省级每年下拨的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畜牧产业发展等资金,根据各地各村的产业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在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基础前提下,积极申报产业发展项目,并按要求建设实施好,达到预期绩效目标。同时合理创新财政涉农产业资金使用,整合各级畜牧发展资金,按照农、银、企产业共同体经营模式(SPV)全力推动畜牧产业做大规模、做强质量、做出特色。

4.2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持续强化与东部帮扶城市广州、青岛等地的产业合作,推动落实“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的“四+”合作模式[3]。通过开展畜牧产业推介会、畜牧招商推介会等形式,加大省内外企业的引进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畜牧产业建设和发展,着力引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产业效能的企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对投资企业的后续服务,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贵人服务”机制。利用申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契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产销合作,拓宽市场销路。

4.3 大力培育经营主体

持续在“主体培育、统筹调度、督促指导”上下功夫,培优育强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一是重点培育德康、大北农、关岭牛投、爱上大肥牛、温氏等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二是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养殖户,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纽带;三是重点培育家庭牧场,按照“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解决山区产业规模不大、缺少劳动力的发展实际,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此外要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上规入统”。

4.4 加强技术服务指导

加强畜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技术推广专家“百人团”,解决养殖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组建养殖专家技术服务工作队,深入养殖场(户)做好产业发展服务。通过积极组织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家庭牧场培训、畜禽养殖和防疫技术培训等有效形式,指导养殖户解决养殖技术、疫病防治、防灾减灾、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难题。

4.5 探索开展价格保险

一方面继续用好国家政策性养殖保险政策,加大保险宣传和投保力度,提高养殖保险的数量和种类覆盖率,优化保险赔偿流程,提升理赔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与保险机构沟通协调,探索开展生猪价格保险、鸡蛋价格保险等业务,分散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增强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建立养殖产业与保险行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合作关系。

4.6 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以现有关岭牛、宗地花猪、平坝灰鹅等地理标志产品为基础,通过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满足由“量”向“质”的需求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畜禽产品追溯体系,用市场倒逼机制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解决标准化生产、安全性和品质问题,体现我市畜禽产品的特色性、差异性,形成特色品牌,实现品质溢价。

猜你喜欢

关岭安顺市畜牧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安顺市石材集中采购中心举办揭牌仪式
有创新可借鉴的“塘约经验”——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考察报告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安顺市金钟老年大讲堂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举办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冰雪小镇 关岭永宁滑雪场
开磷为关岭县送肥保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