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代蜀地新城郡故址考

2023-10-03张仁康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射洪县涪江三台县

张仁康

(四川省射洪市政协,四川射洪 629200)

《隋书》云,“蜀郡、临邛、眉山、隆山、资阳、泸川、巴东、遂宁、巴西、新城、金山、普安、犍为、越巂、柯、黔安,得蜀之旧域”(1)《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0页。。其中的新城郡,笔者以“蜀地新城郡”特称,以别于房陵新城郡。此郡为南朝宋旧郡,拟对其故址作一讨论。

兹先讨论蜀地新城郡的始置时间。初唐陈子昂“世为豪族”,有《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云:“汉末沦丧,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为尚书令。其后蜀为晋所灭,子孙避晋不仕,居涪南武东山,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部制二县,而四姓宗之,世为郡长。”(2)〔唐〕 陈子昂撰,彭庆生校注: 《陈子昂集校注》,黄山书社2015年版,第892页。文字详述了陈氏家族与新城郡之渊源,郡应因新设得“新城”名,其设立似在晋宋之世。《宋书·州郡志》仅载“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广汉立”(3)《宋书》卷三八《州郡志四》,《四部备要》丛书,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20册,第371页。,后此诸史,亦均未明确设郡时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炀帝废州为新城郡”条注记云:

《隋志》有新城郡,《舆地广记》在大业初年。又《元和郡县志》云宋于此置新城郡,而无年月。至《皇朝郡县志》,遂增益云“宋元嘉九年割广汉郡于此置新城郡”。象之谨按: 《宋志》无立新城郡之文,而《隋志》新城郡亦不言因宋旧郡名,是新城郡乃立于隋耳,非立于宋也。(4)〔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五四《潼川府》,咸丰十年刻本,第20册,第24页。

王象之谓新城郡乃立于隋,显误。至于《皇朝郡县志》所载新城郡始置于元嘉九年(432)之说,则可与当时形势相合。《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九年)九月,妖贼赵广寇益州,陷没郡县,州府讨平之”(5)《宋书》卷五《文帝纪》,第123页。。据《宋书·刘道济传》(6)《宋书》卷四五《刘粹附弟道济传》,第433页。,这场长近6年的动乱实际以今三台县为中心,辐射四川大部和甘肃、陕西、湖北、重庆等地,其高潮为元嘉九年九月至翌年九月的成都之围。为稳定局面,朝廷曲赦益、梁、秦三州,分立宋兴、宋宁二郡以治之。宋兴、宋宁二郡之立,提示新城郡亦或于此时应势而生,则新城郡“宋元嘉九年置”之说有所凭藉,或能成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废郪县”条云:“元嘉十年,贼程道养等兵败,逃入郪山。郪山,即郪县山也。寻分置北五城县为新城郡治。”(7)〔清〕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一《四川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35页。由于刊本之别,凡诸伍城与五城、伍水与五水,实为同义,此亦共识,为方便阅读,本文概作五城、五水,不再别为考辨。此说元嘉十年(433)置,亦通。综合两说,则新城郡之始设当于元嘉九年至十年间。

一般认为,新城郡治在今三台县境。如《三台县志》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分广汉郡置新城郡;置北五城为郡治,治地即今县城潼川镇”“因县城位于五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五城县”(8)三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三台县志》卷一《建置沿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45页。。此说渊源有自。民国《三台县志》载:“隋改为梓州,大业初又改为新城郡,复改县曰郪县,即今县治是也。”(9)民国《三台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7册,第409页。此源于阿麟《新修潼川府志》之“(三台县)隋大业初复改曰郪县,为新城郡治”(10)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5册,第20页。。而《府志》文字又照搬常明《四川通志》(11)〔清〕 常明: 《四川通志》卷四《舆地·沿革·潼川府九》,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19页。,略无参差。

此说实误。《宋书·州郡志》郪县、五城并在广汉郡下,北五城在新城郡下,此为两郡三城,互不统属。《梁书·刘季连传》载,齐永元元年(499)九月,新城人赵续伯杀五城令,逐始平太守(12)《梁书》卷二〇《刘季连传》,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105页。,亦将新城与五城并列,则新城非五城无疑。至《隋书·地理志》则云:“郪,旧曰五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似将五城、昌城、郪记为同址。《旧唐书·地理志》则载:“郪,汉县,属广汉郡,历晋宋齐不改。梁于县置新州,西魏改为昌城郡,隋改为梓州,炀帝改为新城郡。”(13)《旧唐书》卷四五《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71页。也比较明确地说新城郡治于郪县故址。关于这一点,王象之曾有所质疑:

《晋志》广汉郡领县三,有五城县而无郪县。《宋志》《齐志》广汉郡领县六,既有五城又有郪县。《隋志》云郪县旧曰五城,又恐五城即郪县。然五城自属中江,非郪县也。《寰宇记》云西魏置新城县于此,恭帝三年改为昌城县。《潼川新志》及《皇朝郡县志》并于郪县下云梁置新州,后魏改新城县,西魏改昌城县。诸书并无后魏改新城之文。(14)〔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五四《郪县》,第25—26页。

可见,此“地名官司”自南宋已疑窦丛生,后此诸志转相引述,变生衍文,难以据信。

《全唐文》录陈子良《隋新城郡东曹掾萧平仲诔(并序)》(15)《钦定全唐文》卷一三四,嘉庆二十三年刻本,第71页。,可为新城郡治提供线索。其文详述了萧平仲之家世渊源、学识官声及陈萧二氏之姻亲关系、交往酬唱。萧平仲任新城郡东曹掾,于大业九年(613)二月十五日因病卒于新城郡之官舍。萧平仲生前,陈子良曾到新城造访交游,停留累日,其说新城事实,故非传闻;而以“近之新城”视之,诔文当成于平仲卒后不久。诔云:

俄居郎署,升朝擅美。含香趋奏,事礼承祀。抑抑威仪,彬彬文史。涪水既临,郪城是面。视民如伤,事心惟战。周震善政,潘岳能官。企彼前哲,顾已非难。

其中,“涪水既临,郪城是面”明确描述了新城郡之地理位置和与郪城之地理关系,即郡治在涪江之畔,与郪城相对,则郪城不得为新城郡治。

新城郡当治北五城。《宋书·州郡志》载新城郡下有北五城、怀归二县,这与陈子昂《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所载可以相应。

嘉庆《大清一统志》云“怀归废县在中江县西北”,与涪江相去甚远,不符前文所考得新城郡治在涪水畔的事实,所以涪水畔的新城郡治,当为北武城县。涪江亦名武水,可能讹为“五水”,北五城或因之得名。循此可知,刘宋分广汉郡置新城郡,在涪江北岸置北五城县,并为郡治,领北五城、怀归二县;郪县仍属广汉郡,五城县亦属广汉郡。《隋书·地理志》新城郡虽以郪县为首县,但至少当大业九年二月之际,新城郡治尚在涪江北岸的北五城县故城,与郪县隔江相望。

新城郡之建置,原出豪右自保,处境艰难,则其形势将扼诸要害,其地理为便于耕战。结合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山川形胜的考察分析和民俗调查,可进一步判定新城郡故址大体位置。

涪江源出平武,东南流至今射洪市香山镇与金华镇交界处,转为自西向东流,其北岸直如长绳,长约六里,系履状河流台地,为射洪市香山镇新城村、万福村和梁陈村的一小部分。笔者认为,此即隋新城郡和北五城故址之所在。

新城村、万福村、梁陈村所在台地俗称“新城坝”,其名在嘉庆《射洪县志》舆图已见,并有考辨:“今县北三十里新城坝,形势基址,仿佛可识,疑即陈氏五姓所置之新城也。”(16)嘉庆《射洪县志》卷二《舆地》,四川省射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历代射洪县志汇编》,第203、220页。坝区不大,但其容应足以立城备战。其北天宫山连绵横亘,堡垒维固;其南涪江水浩荡贯注,天堑实据。西端于家岩危乎耸峙,三面临水,越此即为桃花河出口;东端大字岩下瞰洪流,一径沿江,循之而至武东山脚下。置新城郡于此,可得其山川形胜,便于屯垦战守。

20世纪70年代,在今新城坝区万福村2社、3社曾犁出大段条石城基并房屋瓦片。坝后山上多墓穴,曾出土巨大棺木。坝东有长安寺遗址;坝西越于家岩临桃花河一面,昔有规模巨大的黉恩寺。山上还露出许多洞口,当地人称“黉门洞”,据相关资料,黉门洞实为汉至清代崖墓群(17)射洪县文化体育局编: 《射洪县文化体育志》,射洪县多强彩印厂2010年印刷,第120页;范国容主编: 《射洪县文博工作手册》,射洪县文物管理所、射洪县书画博物馆2013年印制,第94页。,与残础古迹一道,侧面印证了新城郡故址的确定性。

北半球江河径流冲刷右岸为主,沉积台地多在左岸,新城段涪江由西向东流,地貌亦符合此规律。经过年湮代远的冲蚀切割,江右地质地貌较为稳定,宜乎人居;江左却不时罹患水灾。以《新修潼川府志》所志,唐宋之世潼川府水患频仍,自唐贞观十八年(644)至宋绍熙三年(1192)大水15次,仅绍熙二、三年间即有4次,损失尤巨。(18)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二七《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5册,第770—771页。面对自然灾害,官私恐难幸免;其域置此境地,新城抑非佳城。或许由于这个原因,唐代新城郡的后身梓州不复治于北五城故址,而迁于郪县,北五城故郡治遂逐渐堙废。此后,涪左无城的情状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叶。

猜你喜欢

射洪县涪江三台县
绵阳市中青年诗人创作培训会在三台县举办
张灯结彩
有惊无险
田间趣事
李培基《绚彩涪江岸》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礼赞母亲河涪江绵阳作家“涪江溯源”文学采风创作活动成功举办
有“锂”有利“铸”特色
我国发展中的县级城市城区停车治理问题研究
射洪县机电提灌站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三台县建立“1园4基地N个示范点”搭建返乡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