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设计专业美育的生命意识培养
2023-10-03李英慧
李英慧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1],美育通过教学渗透生命美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涵养,塑造健康人格,创建和谐人生。高校设计教育也是开展生命美育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高校设计教育对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还存在不同学段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执行能力进行规划的情况。
一、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目前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部分教育脱离生活经验,过于关注技能与方法的传授,忽视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作美能力培养等问题,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主体意识教育,缺失渗透生命内涵的设计专业课堂,最终学生在主观能动和自主性方面都比较弱,对于知识、情感与价值观习惯被动接受。学生没有感悟与思索的过程,便无法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也就无法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存在,对于打造健康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漠不关心,难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生命主体性教育”[2]出发点就是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感受生命的乐趣和价值,体味人生的幸福。事实上,只有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发挥生命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也是中国艺术审美理论特别重视的部分,文人艺术尤其注重主体对艺术创作、欣赏的价值,书论、画论中都给予了特别的阐发,“古代书法理论家们已经分别提出‘意’‘心’‘神’‘情性’等概念,并探讨了其与书写、书体、点画、书法学习、书写效果的关系,提出书法艺术性判定中主体的价值,艺术对人存在的影响,揭示了书法与主体情感、情智、情趣等的关系,带动中国书法美学深入生命精神之域。”[3]正如聊城大学学者郝春燕在《书法美学中的三重维度》一文中剖析的那样:古代书法注重“意”“心”对书法书写的主导作用。首先,古人们认为文字的起源是“通意”“意巧滋生”的结果。其次,古代书法家还看到“意深得妙”,不仅仅点画书写有意的存在,而且意在创作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如将军在军队中的作用,对书写的结构、本领都有主动性,进而,在书法审美意象塑造上也有变化无穷的创造力。哪怕是临摹学习,得笔意,经意对书法的艺术性很重要。另外,主体性还体现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性情”,对书法风格、创作结果都有重要影响,既有“书志”“表情”的表达功能,还有修身的意义。总体而言,人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书法之为书法艺术的关键。中国古代设计理论与书法理论相通,例如园林设计自然的人造景观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创造,甚至寄托着人的情感。同时,设计更注重人的生活需求,人类对生活的希望,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内在秩序,文化血脉的传承,包括哲学思想、治国理想等。设计同样关照到人的生理、精神、社会等层面的存在,以人体美为审美对象或标准,注重人的感官与自然的审美感应关系,审美与人伦关系、责任使命等。在设计专业不仅仅要培养有技能的设计者,还要培养关爱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为人的生活而设计的设计者。生命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设计专业也要根据不同学段寻找侧重点,以及实施方法。
二、高校设计专业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三个层面
“国内学者提出生命美学超越一般的精神层面,恢复‘生命的整体性’,涉及人‘生物、精神、社会’等层面的生命内涵……为当代艺术重归‘成人’‘为人’之本确立学理视阈”[4]。同样,设计教育中人的生命教育包括生理机能、思维发展、社会价值三个层面,在审美活动中实现统一。在不同阶段,这三方面的教育应当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
(一)在写生体验中增强生命的感性认知
高校设计专业一年级仍然注重美术基本功的训练,课程安排侧重美术能力的提升,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和装饰基础等课程。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注意临摹和写生中感受自然美,学习表现自然美的方法,尤其在写生体验中增强生命的感性认知。同时对于刚经历高考,神经紧绷的大学生,让他们以写生的形式回到自然中放松下来,还易于学生恢复感觉和知觉,对美的感受力。“中国古典美学有审美感应说之传统,感应则源于人体和心灵的感知能力,呈现为生命体验,与之呼应的是艺术审美理论中的‘比兴’思维,拟人、拟物、拟形等表述。中国书法理论离不开古典美学的土壤,充满了审美关系中视、听、触等身体经验的乐章,塑造出感官与万物感应的书法审美意象”[5]。同样,设计审美理论也注重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如视错觉的应用,建筑柱式美感的女性和男性特征,园林借景的时空知觉等。
因此,结合高校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着重增强感性认知,亲身感受自然界万物的生命之美,尽可能在体验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对生命的认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感受自然美开启生命教育的第一步,进一步让学生能够感受生命,正确认识生命。写生体验作为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好方式,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生命教育。
(二)在审美品鉴中发展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第二学期到三、四学期,大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思想情感开始成熟,视野扩大,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思考问题更深入,求知能力更强,有更丰富的社会体验,伦理道德观也较为清晰;在此基础上,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有了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专业理论课也逐渐增加。审美品鉴在课程活动中增加。在品鉴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满足与理性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刚入校积累的写生感性体验、理性观察,结合审美分析进行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设计专业特性指导,使学生对设计中蕴含的人生内涵,创造创意思维有了深刻理解。以品鉴的深化带动学生创作的生命内涵和人生境界提高,通过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进一步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在想象和创作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思考
高年级的设计课程,包括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注重创作实践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在写生体验与欣赏评析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创造的形式,进行设计创作,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思考,这一过程便是将想象付诸实践的阶段。因此,高校设计专业不应当只是教给学生设计的技能与方法,还应通过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提高其艺术想象及实践的能力。想象是内创造,是理性和感性对生命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由想象到创作落地,是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设计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高校设计专业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思考
高校设计专业开设许多类型的课程,包括为设计打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可以帮助设计欣赏评析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完成设计成果的想象创作实操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有提高文化素养的选修课程。教学需要有侧重地在美术设计课堂中开展生命教育,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一)增强课程体验性,训练提炼审美理想元素的能力
设计专业一年级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应注重写生体验主题设计,与未来的专业理论课、设计实践课呼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走走、听听、看看,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在自然中发现万事万物之美,感知生命的律动,培养感官的审美能力,从自然生命中,提取设计元素,包括人体美、感官经验、万物的生命气息、捕捉提炼生命独特的记忆和需求,以及勃勃生机。没有个体体验和生命思考的创作只是机械生产,设计专业特别需要对生活、生命的敏感。如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与生命感官体验能力有关,不仅实用还适用,适合人体舒适感受。同时,还可以从其他艺术中提取生命经验,扩大学生感知世界的路径,通过间接的方式触发生命体验。如美术基础训练中可以引入文学中的自然形象解读,从文学形象中感受古人对自然生命精神的提炼和艺术化转化的方式。如将《山海经》这一蕴含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引入学科基础课。
(二)增强专业探究性,引导品评实践内化为人生素养
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到二年级,学生心智开始更为成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个时期,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要引导向更高层次迈进,更注重人文修养、社会责任感、人生境界等层面的培养。此阶段需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审美理性能力。
大学二年级前后,大学设计课程在美术技能基础之后开始出现艺术学概论、设计史、构成设计等,帮助学生提升品鉴水平的课程。到了第三学期还会增加文字、标志、版式等具体的设计课程,出现设计美学、设计原理等具有设计审美原则、艺术原则之类的学理素养课程。这些都是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这些课程,教学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生命美感的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评析训练,课下辅之必要的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等校外实践活动,注重启发学生以理论指导审美品鉴实践,挖掘设计创作中的生命文化内涵,设计师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作品中丰富的人文情感等。学习和理解设计不仅仅是实用,更是表现人类生命理想和希望的艺术。真正的设计作品都蕴含着设计师的人生观,体现了时代、民族的符合人类持续发展的梦想。例如生态美学在优秀设计中是被关注和应用的,环保、绿色、生态、共享等设计理念都是涉及人类文化高层素养的认知,将人类哲学、美学、艺术理论、设计理论融合在设计品鉴活动中,通过理性和感性经验的互促,多元学术视野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阶段教学应注重学理与艺术现象、创作实操等层面相结合,挖掘人文主题,设计生命理想等探究命题,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课题写作、集体讨论、实践理念等方式落地设计的生命教育的培养。
(三)增强设计应用的担当性,培养设计人才的社会责任心
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身心成熟,课程也更注重社会实践应用培养,如广告、商品包装等可以对接商业活动实战的教学内容,需要的综合素养和社会对接能力更强。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型人大,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国家的栋梁,也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此阶段学生面临着很快就要进入社会、建设祖国的现实,可以设计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围绕可能的设计情景进行调研、资料收集,讨论形成方案,最终实操完成。这个阶段要结合具体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优秀设计作品为人服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特征进行思考,研究产品案例,从理念到成品如何体现社会人的思考,并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实践。同时还可以与现实中的设计项目工程对接,让学生在实操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海报招贴为英雄制作宣传赞歌,展现中华儿女抗疫爱国的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又如关心老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理和生活需求的设计,将传统文化尊老的公德意识与设计实践结合,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项目主题。同时,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冷漠病泛滥的当代,“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6]。在设计专业工具化,实用观倾向明显的教育现实中,在设计专业渗透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在生命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心理和专业建构的规律,可以将主题设计作为核心,通过体验、探究、项目合作等教学方法在不同学习阶段有的放矢落地生命的认识、理解、生长、成形,将生命内涵传递的过程与健全人的塑造过程统一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