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2023-10-03唐倩
唐倩
(西安思源学院)
为有效提升高校学生艺术审美素养,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力求通过科学的教学引导,让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及相关概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它是落实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科目。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大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变化,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内容。笔者结合多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了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用建议,全面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针对的是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弥补非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在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上的不足,力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不能继续墨守成规,需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结合当代学生学习特点,努力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中,以此来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投入课程教学活动中。
第一,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结合最新课程教学标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该包括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艺术实践教学等课程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艺术品鉴赏资源进行推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在艺术品信息资源上的不足,让学生和教师可以更为深入地就某一类型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有效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质量。
第二,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内容呈现上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基本以资料展示和理论讲述为主,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课本看到相关艺术品,但很难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品自身所散发的魅力。而信息技术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3D技术、AR和VR技术,教师可以借此来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第三,信息技术在智能化应用上的发展,让教师和学生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进一步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性,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个性化差异,而艺术教育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如果继续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为目的进行统一教学,则很难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也不利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动推送相关资源给学生,实现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它涉及师资队伍管理、教育资料管理、机构设置管理等问题,而随着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其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自身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理科类院校的校领导并没有将艺术教育重视起来,而这种由上而下对艺术教育忽视的现象,则会进一步导致对艺术教育缺乏有效管理,各种管理机制形同虚设,难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课程教学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相关职教人员职责不够明确。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管理问题重视起来,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简单地将管理责任挂靠在艺术学院,导致各种设置较为混乱,难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并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育人效用。三是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从任何角度来看,艺术教育都是一项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工作,想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学校就必须在相关软硬件设施上投入足够的资金保障,但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教学资金有限,很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魅力,不利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稳步提升。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立时间较短,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都是由本校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也没有将学生的艺术追求重视起来。此外,部分高校在内容设置上过于偏重艺术赏析教学,忽视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如艺术史论、艺术实践、美学等内容,最终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
第二,课程结构缺乏综合性。艺术教育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所涵盖的知识范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内容展示,以此来加强学生艺术审美认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逐渐被艺术欣赏取代,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科学整合,难以真正让学生了解艺术、感受艺术。
第三,课程内容缺乏独立性。从人才培养方向上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公共艺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健全学生人格;专业艺术教育以专业化艺术人才能力要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教育课程并没有考虑受众学生的专业素养,仅仅是简单地将专业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和压缩,并没有从教育目标出发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最终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太过专业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难以理解消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一方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存在,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对话和交流,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真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艺术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缺乏情感性,教师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度,导致课程教学氛围过于死板,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另外,随着时代发展,艺术教育不管在内容上还是交流方式上都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融入现代化教学理念,但很多教师依旧习惯性地运用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并没有真正了解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难以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效用。
三、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生活习惯都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对课程管理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此来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
从实际教学需要来看,想要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建立更为完善的课程教学管理机构。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和教师对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以高校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组织教学,积极跟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设施建设和制度完善,由上自下地将艺术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为构建良好的艺术教育学习氛围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以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构建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好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并结合信息技术在信息交流上的优势,实现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和督导,使得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公共艺术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结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自身特点,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该突出以下特点:一是针对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学情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个学生建立独立的电子信息档案,加强对学生学情的关注,为后续教学内容设置提供有效依据。二是独特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并不以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课程目标需要科学合理,要注重课程内容开设顺序,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三是层次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正视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遵循由简到繁、前后关联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组织结构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组织结构,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程学习体验。
第一,教师需要完善基础理论课程的构建,要侧重人文性、文化性、艺术性教育,并不能像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一样过分强调艺术专业技巧,只有全面化、普及性、通识性的内容才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基础理论课程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积极吸收其他学校成功教学经验,设计出适合本校发展且具有一定特色的艺术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第二,教师需要加强艺术拓展类课程的构建,专门针对那些热爱艺术,想要在艺术领域有进一步追求和发展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美术方面加入传统民间美术项目教学,包括剪纸、书法、工笔国画等;音乐方面加入传统民族乐器教学,包括古筝、琵琶演奏等;舞蹈方向加入国内外传统舞蹈介绍和训练。
第三,教师需要推进地方特色艺术课程的构建,遵循因地制宜教育原则,在完成艺术教育课程基础知识教学后,根据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积极开发和运用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艺术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第四,教师需要完善艺术实践课程的构建,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坚持自主自愿原则,鼓励各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并最终做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艺术教育的魅力,全面增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选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四)建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着更为多样化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建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艺术教育学习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积极引导公共艺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现代化艺术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主动听取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建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化艺术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推进线上课程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有着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教学在教学内容呈现上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为进一步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需要正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种种不足,从自身学科特点以及当代学生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化调整,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艺术教育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兼顾大学生整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