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的情感表达
2023-10-03张翼
张翼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我们正处于图像大爆炸的时代,照片无处不在。每天都有大量的图像影响人们的视觉感知。不同的图像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这些情绪或欢乐或悲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和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人们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点甚至不同的状态下会有所不同。然而,以人像摄影作品为载体的某个人的某个瞬间的情感表达,一旦与该时代的共同情感产生了同频共振,便具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魅力。
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古代西方以人为本和中国天人合一是东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主要差异。西方的写实油画以笔触表达情感,而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艺术上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后来的艺术潮流。我们通过对人像摄影作品情感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摄影艺术创作的主题、方法和技巧之外,我们还应该通过环境或者人物表情等因素来理解每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因此,本文从人像摄影开始,其中情感表达最为突出,结合作品内容,审视人物情感表达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找到艺术创作的灵魂,即作品呈现背后所表达的艺术性、历史性和内在精神性,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实现高度的主客观融合,从而探寻人像摄影的高级境界。
一、情感的概念及特征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对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和厌恶等外部刺激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反应,它是复杂而稳定的,主要包括道德和价值两个方面,表现为仇恨、厌恶、美丽、幸福和爱。在《心理学词典》中,情绪通常被视为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相关的态度体验。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情绪和情感被视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价值倾向,但情绪关注个人需要,而情感更关注社会需要。一个人因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理性和审美方面,属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情感。在摄影创作中,情感表达主要侧重于表达一个人的社会观点、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评价,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他们人生选择的方向,而这些情感在摄影中的综合表现对摄影师、观众甚至社会历史和文化都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人像摄影中的情感表达,因此有必要区分情绪和情感之不同。
(二)人像摄影的特征
人们通常希望将自己的形象更长久地留存于世。“人像摄影”与“人像照相”两者具有一定的区别,人像摄影在进行人物表现时通常会通过拍摄环境和道具的选取来传达摄影师的内心情感和主观意图,而人像照相是制作纯粹的人像,主要基于商业室内棚屋中的人物。摄影师通常会考虑到构图的要求,对人物周围的一些环境因素进行摒弃,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人物形象上面,以形象或神情来传达作品的表达意图。
人像摄影和社会人文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特别强烈的主观性,人像摄影通过利用各种画面元素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情感。人像摄影可以是社会文献和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是研究人性和表达思想的媒介。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镜头聚焦于人类生存、社会关系等主题。他们关注社会的一些特殊群体以及一些社会热点,以作品的力量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目的,如能运用得当便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因此,人像摄影不仅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讲述人物故事、传达思想观念、体现社会责任与担当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作者本人2019-2020年连续两年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摄影类项目《河北百位道德模范肖像创作》和“中国文学艺术发展扶持基金”摄影类项目《河北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肖像创作》两项国家级基金项目,2022年5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以“肖像的力量——张翼摄影作品入藏仪式”为题为作者的两部凝聚着燕赵儿女无私大爱、拼搏奉献精神的167幅摄影作品举行了入藏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网站、中国档案报、长城新媒体、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今日头条、人民资讯、冀云、冀时、知河北、河北广播电视台公众号、河北日报客户端、石家庄日报客户端等多家主流媒体经行了宣传报道。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方志办)馆长(主任)吕素维在致辞中谈到,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又体现了文艺从业者以文艺观照现实的人文情怀,最终呈现出的不仅是动人的文艺作品,更是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些作品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张翼同志将这些作品捐赠给省档案馆,让这些影像转化为国家记忆,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二、情感表达在人像摄影中的路径分析
(一)情感表达在人像摄影中的内涵
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情感内容,最终形成了艺术品的情感美。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使用外部符号有意识地将他所经历的感受传递给他人,而其他人也会受到这些感受的感染并体验到它们。”因为从人像摄影的角度来看,图片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决定性瞬间,同时也暗含着摄影师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评价。然而,在摄影中,图像本身并不表现情感、感受和想法,它是心理插图的重要触发因素,它依靠自身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内心体验,并与自身的体验形成联系,完成观众的各种情感体验。因此,在摄影过程中,摄影师应该从主体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客体建立情感联系,从主体的角度理解客体的主观态度,结合自己在事件中的个人经历,真实记录某个瞬间,在镜头前展现人物的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人像摄影中情感表达的构建元素
人像摄影的情感构成包括摄影师对人物和场景的看法和想法,人物瞬间的情绪起伏,以及作品完成后将会对观众传达出怎样的思想及情感,都将会影响摄影师的整个创作过程,人像摄影的最终目标是展示主体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这就要求创作者通过叙事、镜头语言等方式对主体人物的情感进行个人体验。结合拍摄的瞬间,将摄影师理解和某些感受融入作品中,从而拍摄出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像摄影作品。
1.摄影师的情感表达
摄影师不仅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首先,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应该用心体会,用心融入场景,与主题“共命运”,将人物的生活经历与摄影师的生活感悟相融合,以主观视角理解人物的心理情感。基于这种摄影师的个人感受,选择合适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摄影师对整个事件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评价。
2.被拍摄者的情感直抒
在拍摄工作开始时,主体在拍摄过程中情绪会有起伏,这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变化,这是拍摄双方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此时,人物的外观、动作、眼神等都是摄影师需要捕捉的。直接记录他们的情绪,来表达他们生活中的经历和对外界的心理感受,充分向观众展示事件中的人物形象。
三、人像摄影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摄影者主观意识的表达
一位优秀的摄影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表达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摄影师的思想高度,始终在人像摄影的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从头到尾指导着摄影师拍摄方法的选择和采用。因为每一位摄影师对于所拍摄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每一位摄影师的自身修养也不尽相同,所以最终呈现效果自然而然也会存在差异。当摄影师引导拍摄对象展现出更真实和自然的一面时,摄影师自己的思想也微妙地融入到了图像上,让观众看到并反思作品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及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注重捕捉被摄人物的偶发情感
优秀的人像摄影师不仅仅要具有高水平的拍摄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与被摄人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增强信任感,这样在拍摄的过程中被摄对象便能够有一个放松的状态,摄影师也能够轻松地抓拍到拍摄对象最真实的情感。对于好的人像照片的判断标准并不是说拍摄的人物美不美,而要看是否能够很好地将人物原本最真实的“精气神”表现出来,这种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一般情况下,虽然摄影师是对整个拍摄过程进行主导,对主体情感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人物瞬间情感的流露足以让摄影师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主观意识,迅速按下快门来抓取这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例如在拍摄驻村扶贫优秀第一书记刘华格时碰巧遇到她在办公室的窗前通过视频电话为母亲祝寿。由于工作原因,她多年来与家人聚少离多,说到动情处禁不住潸然泪下。利用这一偶发事件充分展现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大爱。
(三)人像摄影作品的情感注入
人像摄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摄影师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外化。所以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主观感受也很重要,如果仅仅是机械的抓拍,并没有拍摄者的情感注入的话,那么这部作品便会没有灵魂。因此摄影师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对被摄者进行情感投入,从不同角度观察被摄者,将自我的情感与主体的情感完美融合,最终在摄影作品中反映出的是摄影师内心的真实感受。例如在拍摄道德模范王小芬时并没有表现她照顾残障孤儿的琐碎,而是抓拍到了一幅她环抱一名脑瘫加肢体残疾的孤儿,悲悯地低下头的瞬间,充分表达出了一位70多岁残儿妈妈的大爱无疆。她从1984年开始先后收养过60多名弃婴。她用自己博大的胸怀让一个个残缺的生命感受到家的温暖。用母爱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王小芬母爱的光辉穿越了岁月,照亮了她简陋拥挤的房舍,也照亮了那几十个曾经孤苦无依的孩子的心灵,那耀眼的光辉也使我们必须低下头来,由衷地向这位年近六旬的伟大母亲表示深深的敬意。”她荣获衡水市十大道德模范、河北省文明农户、全国爱心妈妈、学雷锋善行河北先进人物、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四、结语
优秀的摄影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沟通能力等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人像摄影不仅需要表现人物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在作品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共情的效果。另外,影像当随时代,在拍摄题材选择方面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作品赋予更多的社会价值。唯其如此,方能把握住肖像摄影的灵魂并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