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曲艺在校园的传承
2023-10-03沈季
沈季
(安徽省蚌埠市剧目创作室)
一、曲艺种类繁多,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艺说唱形式。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土语。然而,普通话随着无线电波的流通、交通工具的发展飞入千家万户,一致贯通。即便如此,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依然保留其风格。曲艺的种类有很多,譬如相声、双簧、快板书、评书、独角戏、京韵大鼓、凤阳花鼓、海安花鼓、北京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单弦子弟书、天津时调、乐亭大鼓、山东快书、二人台、四川清音、广东说唱,壮族有“蜂鼓”和“末伦”。表演上的特点:由于曲艺艺术是说唱故事,就必然要有说唱者和欣赏者之间的联系。因此,演员的表演(包括声音的和形体的)就成为曲艺艺术传播的唯一方式。
那么,曲艺艺术中的演员表演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曲艺演员的表演,虽然有部分戏剧(包括戏曲)或歌唱的意义,但又不完全同于戏剧、歌唱等其他形式的表演,而形成曲艺自身的表演艺术——即以“说唱故事”的说唱者的身份出现。由这种说唱者所引申出的各种表现方法也只有在曲艺演员的表演中才能出现。
在“说唱故事”的前提下,表演与文学、音乐三者有机地结合,使这三者失去原有的独立性。文学与音乐变成表演,演员表演也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方式,如音乐、表演等。例如,文学创作中的小说,本身是不能演唱的,要使它变成曲艺脚本,就必须得经过改编,就是改成带有一定韵律的叙事诗。改编成曲艺演唱也要有一个加工过程(当然,也有些曲种有过直接演唱格律诗的现象,但在音乐上需要作专门设计,而且也不能把所有的格律诗都引入曲艺)。这种改编并不只是散文与韵文之间的转换,而涉及故事结构、叙述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关于曲艺唱腔,前已论述不再重复。如果就音乐本身讲,也是为语言(实际是指由语言而形成的唱腔)服务,本身并没有什么独立欣赏的价值,实际也只是为填补语言的间歇,或连接唱腔之间的过渡,本身很难说表现了什么情绪。更有些曲种(如京东大鼓)的伴奏,也就是通常所说三弦学舌,实际这种音乐已经失去独立演奏的意义。至于说曲艺中的乐器演奏节目,如三弦独奏、扬琴独奏等,如果不与说唱相结合,严格说属于民间器乐节目,虽然在历史上也曾与其他曲艺节目同台演出,但到今天已不应划在曲艺范围之内,而无单独存在的价值。也可以说,曲艺艺术中的文学、音乐和表演,已经分别成为曲艺文学、曲艺音乐和曲艺表演等子系统。
第二,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相结合。曲艺作为表演艺术,决定了它的演出必须面对观众,因此,曲艺演员的一切创造,都必须与观众合作才能最后完成。曲艺艺术有自己的欣赏方式,它不同于案头文学,由作家写出作品来供人阅读;也不同于绘画,由画家画出作品来供人观赏。从这点来分析,它与戏剧相似,但又不像戏剧那样真实地再现当时情景,而是由演员说唱来完成。或是千军万马的战场,或是热火朝天的竞赛,或是冰天雪地,或是荒山野岭以及阖家欢聚、独伴孤灯……除了演员必要的眼神或稍许的动作以外,找不到与故事有关的任何实物(甚至连象征性的景物也没有),即只能依靠语言的功能来完成。虽然说语言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其他艺术形式同样也能发挥语言的作用。所以说这种艺术形式的具体形象感,不论怎么说,比起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来要逊色得多。可是,曲艺的观众,却是很能理解曲艺的特点,他们对曲艺演出的要求,也并不像观看电影、戏剧那样要求具体的舞台形象,只要台上演员的表演看着舒服,穿着打扮与演出形式协调,他们就能够满足。说唱艺术的特点和两人对面谈话一样,谈话涉及的事物不一定像演电影那样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可是谈话双方却都能感到所说的事物的存在,谈话的内容能够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联想。曲艺的表现力也和观众当时由演员说唱而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有关。从这个角度说,曲艺表演是通过他们无形的合作来完成的。
第三,演员自身条件的重要性。演员表演(包括歌唱)水平高低不同。京韵大鼓自刘宝全先生改革以后,革除了木板大鼓中的乡音,发挥了高亢明亮的特色,并以演唱铁马金戈故事见长,形成“刘派”京韵大鼓;白云鹏则深刻懂得自己嗓音条件不如刘宝全,无法与“刘派”抗衡,便根据自身条件,以演唱《红楼梦》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了自己的“白派”唱腔,也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张小轩又由于自己声音浑厚,雄壮有力,以唱三国曲目为主,形成自己气势磅礴的“张派”。稍后白凤鸣在“刘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嗓音条件,以“泛音”行腔,创造了“少白派”;骆玉笙吸收众家之长,发挥独有的“颤音”行腔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骆派”;林红玉则由于嗓音佳,采用大幅度的表情动作,以表演火炽取胜;其他,如弹词、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单弦牌子曲等许多曲种,也都如此。这都显示了演员自身条件在曲艺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曲艺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正是因为曲艺的主要特点是“说唱故事”(即说故事和唱故事),所以说曲艺艺术核心脱离了“说唱故事”,那戏曲就不一定是曲艺艺术了。这些都必须潜移默化地向同学们表达清楚。
二、传帮带培育新人,继承发展说唱艺术
我从小接受曲艺教育,业从于安徽省曲艺团,专攻相声与快板,在恩师著名曲艺演员潘庆武的麾下钻研曲艺说唱艺术,受益匪浅。20世纪80年代创作演唱的对口快板《花鼓声声》、新世纪伊始创作演出相声《好人赞》均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奖,在多年前的蚌埠市团拜会上演出《点赞创城》《我是蚌埠人》《红孩子》受到省市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可以说心领神会传承发展了说唱艺术并取得艺术上的荣耀,为安徽曲艺争了光。学习曲艺必须刻苦,相声、快板、朗诵、评书等都需要练好基本功(绕口令、贯口),才能够达到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运用自如的效果。当然,学生肯定不会全当演员、播音员,但是,完美的口才是走向社会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才艺——论文答辩要口才,汇报工作要口才,与人交流要口才——说、学、逗、唱为同学们的今后生活、学习、工作乃至谈婚论嫁都起到好的作用。曲艺进校园,好处大无边,关键是教学的教师要专业,学习的同学们要刻苦,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拼搏,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曲艺进校园的真正目的才能达到,曲艺接班人才能真正培养出来。
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让曲艺走进校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曲艺进校园,提升能力,增强信心。曲艺经久不衰,美轮美奂,萌芽于明清,发展于民国,鼎盛在新中国。曲艺经历了几个朝代,形成现在的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形式多样的艺术品种。曲艺以“说”和“唱”为主要因素,故而称作曲艺,灵活机动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着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曲艺是我们民族的一颗夜明珠,记载着历史的发展足迹。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曲艺进校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曲艺是我们曲艺工作者的责任。2008年开始,国家就提倡把各种艺术门类引进校园,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曲艺。要让少年儿童认识曲艺、爱上曲艺、传承曲艺,使之更加发扬光大。我近些年创作、辅导,由学生们演出的天津快板《红孩子》、群口相声《童年》在全国、省、市均获一等奖,关键是同学们通过曲艺的学习身临其境,更加了解了革命历史,亲历学习了曲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曲艺的地域性、多样性体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多元性。曲艺“说”中有“唱”,“唱”里有“说”,这就是华夏儿女的审美习惯,无论是视觉、听觉、感觉都能给予人们美的享受。让美轮美奂的曲艺参与到学生繁重的学习中,通过曲艺的说学逗唱的演绎方式,能让学生卸下沉重的学习负担,穿越在古今的文学与艺术的盛宴中。
曲艺接受的观众群体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广泛。从古至今,我们神州大地人才辈出,卧虎藏龙,曲艺进校园能把近代的民间文化带到现代生活中来,消除了学生对曲艺的距离感。曲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再也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了。加深学生对曲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曲艺的情感,以曲艺的情感与美引善。
通过曲艺进校园的形式,让学生从小接触曲艺,了解曲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曲艺的理解和舞台表现力都得到了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推动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曲艺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底蕴,有较高的艺术教育价值和欣赏价值,有强烈的习俗性与生活性,它由地方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发展而来。曲艺进校园活动,对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对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引领作用。
根据调查,曲艺和姊妹艺术一样,都有着很明显的断层问题。让传统曲艺与学校紧密结合,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困境,也是解决这种困境最直接的方法。曲艺的包容性强,无论是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或者是音乐科、美术科、体育科等任何科目,都可以把曲艺的内容渗透其中。
学生时代是对各方面知识充满好奇的时代,也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校园生活中有曲艺的文化渗透与熏陶,可以让师生了解曲艺的精髓,使他们逐渐对曲艺产生兴趣、爱上曲艺。有了新生代的爱好者,曲艺的传承才可以星火燎原,曲艺必有蓬勃发展的希望。
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人的魅力在于形体与谈吐。曲艺对一个人的气质、能力、自信以及感染力提升都是有极大好处的。曲艺课程,启蒙班通过学习简单有趣的绕口令、儿歌及故事,引导孩子正确地发音,纠正字音问题,启发孩子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可以消除孩子胆怯心理,树立自信,让孩子大声表达,敢于表演。基础班通过学习曲艺,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尝试角色的扮演,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学会用肢体动作来辅助语言的表达,具备复述故事的能力,善于表演。提高班通过学习较长的曲艺,让孩子规范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并要求孩子能够声情并茂地独立完成表演。学习曲艺可以体会并且运用语言魅力。规范普通话用语,从而提高孩子语言沟通能力。另外,孩子们都需要认可,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愈加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有与人的交流中,有自信的孩子会更加如鱼得水。这就是“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的一大魅力。孩子掌握语言,可以增加胆量,不论什么场合都不怯场,甚至轻松驾驭舞台。这也是释放天性、展现自我的表现。
敢说。“敢于表达”的自信心的建立,不管在什么场合,能把自己想说的,或准备好的说出来。
乐说。“乐于表达”的精神品质的培养,锻炼孩子更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
巧说。“巧于表达”的语言能力的提高,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要想口才好,既需要足够的知识积淀,又需要长期且方法得当的曲艺练习。参加曲艺培训,经过系统的训练学习,就是非常好的捷径。
一个练过曲艺的人会口才,是会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讲得清楚、动听,使人乐于接受。它可以使原来不相识者携手,不感兴趣的人相互了解。会说话还可以替人排除纠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它也能医治他人愁苦、忧闷,使人生活得到快乐。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如果想要变为口才出色的人,并且切实地体验到口才出众的好处,是需要勤加练习的。在语言交往中,一个民族必须有本身的传统与习俗,就像一个民族必须有民族信仰,因为这些传统与习俗就是民族的发展足迹,这些足迹可以唤醒人们对民族的敬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曲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华夏古老艺术的精髓,从曲艺的故事,到曲艺的唱腔,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智慧。曲艺兼顾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情”与“事”两个方面,以美的形象、美的韵味、美的形式、美的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知于心,言致一行,从作品的内容或者在艺术家的行为中,感受到爱国的美、爱家乡的美、爱他人的美,达到洗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之目的。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地拼搏,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笑一笑,少一少,是曲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继承和传承曲艺文化的责任与目标。
强国先强人,爱国先爱人。曲艺从娃娃抓起,以情感为纽带,传承优秀曲艺必须从学校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