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分析
2023-10-03詹鸿
詹鸿
(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注重学生对作品深层思想情感与精神内涵的挖掘,起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等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欣赏传统山水画,利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促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尽快落地。这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打造高效的美术教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分析
传统山水画的特点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画家对大好河山独特意趣、热情赞美之情的表现,艺术意境鲜明独特。除此之外,将主体精神寄托于传统山水画,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处世态度的直接反映。寄情山水、独善其身的本质,主要是将社会生活中的精神能量,释放在对大自然神秘与空漠的体验中。夜读、山居、行旅等是传统山水画的主要创作题材,提倡在大自然的体验中修身养性,造就其高尚的人格。二是传统山水画强调形神兼具。“形”来自客观景物和主体内心,是主体内在精神的外化,为内在精神为服务。借助山石与树木等客观的物象,去表达主体的精神,促使画面呈现出神韵,发挥作品在传递作者情感等方面信息的作用价值[1]。
二、传统山水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一)传统山水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美术教育地位不断提升,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师资力量随之增强。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美术知识的重要性弱于其他学科。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也是美术教育改革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思维等能力发展受限,学习兴趣和效率不高。部分美术教师更愿意在课上分享西方绘画知识,让学生欣赏西方美术作品,了解西方绘画的造型与色彩等技法理论。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绘画的了解片面,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意识薄弱。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模式的滞后性和不适用性等特点突出,要想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发展,就需扎根于传统文化,站在中国传统美术绘画传承发展的视域,深度思考教学教育理念,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悠久,是古代人文学士的智慧结晶,对后代的审美认识、价值理念及情感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山水画的美术教育,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创新实践能力。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积蓄力量,积极助力文化继承和发扬。在美术教育中增大传统山水画教学内容的占比,帮助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的知识,使其对中国传统美术绘画有系统性的认识,端正其学习的态度。中国传统山水画意蕴深远,其特有的民族情怀和人文思想,是课本上西方美术艺术所不具备的。挖掘艺术教育课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传统山水画作品中深入感受民族精神,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视。
(二)传统山水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可行性
美术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美术与文化的浸润。在美术课上融入传统美术文化与时代精神,更利于促进美术教育的改革。美术教材各单元的安排,都富有“中国风”的踪影和韵味。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给养。因此,我国的美术教材无法不与传统美术绘画产生联系[2]。
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风格、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艺术构成要素,这也是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必备的知识能力。美术教育在美育方面的作用价值突出,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想规范展开美术教育工作,需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要求,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促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发挥美术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作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准确落实美术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基础,也是学生实现素质提升与能力构建的途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传统山水画表达对象、笔墨意趣、章法布局等方面的理解体会也多有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及创作传统山水画,能够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吸收与产出,利于其把握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加强对作品中的艺术美感与情感的剖析,更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经历了对传统山水画的欣赏和学习、评价等学习过程,更利于深入挖掘和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传统山水画与其他美术教育媒介多有不同,传统山水画的年代久远、丰富多样、思想情感深厚,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代入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还需在美术教学设计等方面下功夫,根据学情动态性地调整教学方案,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等信息。引导学生从构图等方面入手,思考创作技法与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积极迎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号召,注重美育、德育等方面的整合,将传统山水画作为教育整合的载体,采取启发性和探究性等教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深受其博大精深内在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受到更多的教育引导。由此可见,传统山水画的欣赏品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吸收传统山水画中的内在气韵和笔墨意趣等,对美术教育有效性地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与传统山水画的关系密切,前者是促进山水画等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有效渠道,而后者是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构建高效美术教学课堂的重要素材,彼此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传统山水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承担着艺术育人的重担,教育任务包括传授绘画技法、美术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始终遵循审美规律。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作品向学生直观地传达了艺术形象,是学生了解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技法丰富,如“留白”手法的运用,与虚实和构图等方面的关系密切,能够拓展观赏者的联想空间。一是从留白与构图的关系分析,留白与构图相互独立和相互依存,能给笔墨的情趣、构图的和谐而增添韵味。如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借助留白丰富画面的点缀与修饰。画面下部分的留白理解为水,上方的留白理解为天空,借助主体笔墨的黑和疏密面积的大小,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营造出幽虚静穆的画面感与整体的平衡感。二是从留白与虚实的关系分析,传统山水画对虚实相生、阴阳互补极为讲究,利用留白手法打破画面的形式化与严肃感。如元代倪瓒的《安处斋图》,借助熟练的笔墨技巧与留白手法,使得画面中的虚实对比显得意境深远、妙趣横生,从本质上使主客体在虚实相生中产生了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促使画面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得以和谐统一。将整体物象置于画面中的主体位置,利用虚白巧设空景,进一步突出实景,促使画面的灵气感呼之欲出,带给观者舒心、透气的艺术享受。
美术教育极具人文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领学生多观察思考和想象。写生是优秀美术作品创作必不可少的,画家通过接触真实对象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其内在美,将绘画技法与自身的想法有机整合,进一步突出作品的内涵。脱离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作品欣赏中,积极融入自身的情感,感受不同画面的精神内涵,切实提升审美能力。
2.提高人文修养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在发展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价值,也是其他学科教学不能比拟和取代的。古人尤为注重自身内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善于通过打坐和作画、读书等方法静养心神,尤其是在绘画创作中,将自己的情绪寄托于自然山川中,融于诗、书、画、印之内,借助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人格精神与理想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受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画家笔下的自然景物是个人愉悦或悲凉等内心情感与自然客体深入整合而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3]。
中国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与玄禅同步而生,人们由对现实俗世的否定和厌恶,逐步向客体自然及主体自然的欣赏、体悟等趋势转变。发掘自然美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了人格精神、生命价值的存在,促使山水田园诗、园林建筑、山水画等极具自然美的作品应运而生。如魏晋顾恺之的山水画创作,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庄禅精神的浸润,创作的《女史箴图》与《云台山图》等作品,有着浓厚的亦官亦隐的味道。在其创作实践中主体重于客体,流露出了“以形写神”的画旨,为表现主体人格精神的画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宗炳深受佛教的影响,创作的作品《画山水序》,山水感性的形象美得益于内在的灵与道,玄学将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与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理想,有“山水质而有趣灵”“万趣融其神思”等意味。古人沉醉于山水画的创作中,将人格精神仙游在奇妙的理想境界中,也是其在激情驱使下的不自主行为。山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对象,作者的人格精神在山水的意境中渗透,追求“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而不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绘画中教化功能、畅神功能的转化,是传统山水画的真正意义所在。创作者从观照社会逐步向观照自然与自我的方向转变。作为隐逸文化的产物,传统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内容是尤为丰富的,不是机械地描绘景物具象,而是通过创设画面意境的方式,满足自身对玄远与超脱等品格的追求,作品的超然、悠然、隐遁等意趣,也对应着创作者的精神品格与气质风度。古人独立和坚韧等精神品格,是学生所欠缺和值得学习的。教师在山水画的教育中,需要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以此陶冶其道德情操,实现其精神升华,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传承传统文化
艺术作品是阐释当时文化最好的媒介,而传统山水画在对文化的承载与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突出。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而“气”无法用教条礼法加以约束。但“气”有着强大的维系力,支撑着一定的文化体系和艺术体系,可将其上升至“中国气息”的理解高度,更突出了山水画在传承中国哲学等方面的作用价值。除此之外,在传统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书画同源”的文化共生现象,这种共生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在审美的感知、理解、评价等方面更高层面的追求,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民族文化的积淀。
加大山水画教育的力度,更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山水画从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山水画教育中,主要通过作品欣赏和学习等手段,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传承意识,在绘画等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化于心,外放于行。在讲解传统山水画时,教师除了讲授绘画技法外,还要多讲解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的经历与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在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更应当积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挖掘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沉淀自己,助力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地位的提升,切实让其发扬光大。山水画的意境深远,让观赏者的心境随之变得开阔,要引导学生品读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韵味,让学生自觉继承传统文化,更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结语
传统山水画教育,是教育改革、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现实要求。山水画的教育不仅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美术知识和创作技法,学习美术鉴赏方法,更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充分发挥传统山水画在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带动师生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