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传统山水画来看中国古建筑
2023-10-03赵生锋
赵生锋
(河北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如今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建筑行业也因为设计美学理念更新问题,一些建筑设计仍然仅仅停留在实现功能的层次,没有进行深入的建筑美学探讨,使得现在的建筑设计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从中国历史出发,通过传统艺术中山水和建筑的艺术特征去探索建筑,使人们能够对建筑产生全新的独到的认识。
一、从中国山水画看我国古建筑的具体内容
中国的山水画和古建筑同是山水艺术,并且相互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建筑间寻找一些合理的着手点,从而进行现代美学视野下的建筑探讨。对我国的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不要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古代建筑造型的仿制上和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上,而有必要把我国美术中的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置于古代哲学的历史长河之中,以便进一步发现中国山水画与建筑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作为一个文化与历史的大国,山水画中不仅具备多样的山水,更体现着作者的精神,体现着作者的气节。同理,在古建筑中,许多区域的设计也包含着设计者的思想,体现着当时社会的文化、居住者的思想等。两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体现人物的精神与思想。透过中国山水画看中国古建筑,可以借古仿今,探究建筑的历史,可以深化对中华历史精神文明的探究,增强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当古建筑跃然于山水画上,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内容,为山水画增添了多样的色彩,更彰显了古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美学艺术将其有序地阐述出来,突出了建筑的特色文化。从传统的山水画中观看古建筑,既有实用主义的内容,也有精神主义的内容,能够为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性的意义。基于此,透过传统山水画看古代建筑,是符合历史发展需求的,也是符合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的。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古亭的风格
(一)古亭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据《园冶》一书中记述:“《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司空图有休亭,本此义。”所谓亭,即是指休息之意,亦即供游客欣赏和逗留休憩用的房屋。唐代司空图建造的叫做休休亭,即是指休憩的意义。对于亭子的建造方式并没有一定的规范,从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到玉骨冰肌形、横圭形、正八角形再到十字型,只要达到画面中所要求的意境就能够选用建造,而只要根据平面图,就能够确定凉亭是怎样的建造方式。
亭的发展史也非常久远,但中国古代早期的亭子并没有专门作为欣赏之用的建筑物。例如中国周代的亭子,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城堡,相当于哨卡,具备一定实用价值。而到了秦汉时期,亭这一建筑物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处,由当地维持保安的基层单位管理人员所利用,有驿站、旅社或者邮递的功能。
1.五代时期产生的亭子——《关山行旅图》
根据《我国历代艺术家表格》记录还有《我国人绘画全集》照片记录,较早出现亭子的风景画创作大概是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
在《关山行旅图》上可以看到,亭位于峰丘危岩中间,被起伏的丘陵所淹没,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亭呈四方形。起初中国传统风景画中的亭子都是非常小的,或者隐藏在森林之间,但却是相当写实的。直至北宋,艺术家们才开始注意在作品中加入亭子,且它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
2.北宋时传统山水画中的亭子——《早春图》
北宋时期郭熙的《早春图》中隐隐发现一座凉亭处于二树中间,画师将凉亭描绘得若隐若现,相当朦胧,但认真看才能发现凉亭呈四方状,而且在亭子中还摆着石板凳。由此可见,北宋时代的山水画中的亭子依然是四方形,而画中显示也较小更加朦胧,亭子大多位于树林中间,而且亭子内部设有石凳,以便游客休憩玩耍。
(二)古亭的主要类型
第一,山亭。山亭通常是指建在山上或是山脚下的亭,包括了山上之亭与脚下之亭。山上之亭:在中国的风景画中,并不是很多亭子在山顶,而是通常都建在山间。山上建亭子目的是突出视觉而且还可以使游者在登山的旅途中进行休息。而山上的亭子在中国绘画中通常位于图画的最上部,离人的视野相对比较远,在看图的同时往往由近及远看,从观察近处的景色逐渐地移向远处的亭子,更能表现出亭子的高远。而山上的亭子则最能展现出艺术家们所想表现的自然界的恢宏气魄。脚下之亭:人如其意就是位于山麓下面的亭子,并不是那种逶迤陡峭的感觉,而是位于图画的最近处,平稳且相对比较高。亭子依托于山脚下面,从而与山峰产生反差,一高一低,使绘画的内容丰富而多变。艺术家通常也会通过亭子来表达山峰的雄伟。
第二,野亭。野亭是指一般设置在山头上或是岸边的凉亭,周边都被花草树木所环绕着,以显示出一个山野的氛围。因此画家们通常在高山树林中间建立凉亭,以显示树林的茂密和山体的嶙峋。
第三,华亭。通常指中国明清时代的亭子,当时的文化艺术发展,也表现在建筑设计上,人们将外形繁复、艳丽多姿的亭子称为华亭。
三、山水画中的古亭作用
(一)完善构图的作用
构图,在我国的美术作品中是指绘画中形体和周围景物间的位置关系。亭在图中的位置,是由艺术家们通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并根据实际体验,所决定下来的。而亭的位置变化也会导致构图的改变,甚至还会改变图整体的格调。
首先,亭子在美术上有着点景提神的重要功能。凉亭自传统风景画的产生以来,便有着装点景色、营造空间的功能。所谓提神,不单指在绘画上加入小亭会让绘画更加富有灵气,更会给人精神上的提神,看了山水画风光之后再看凉亭,给人眼前一亮的享受。
其次,亭还有空灵透气的效果。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山都是一片一片的重色,而亭子的中心都是空的,这就会让整个画面更加透明,不再沉闷。
再次,亭有平衡画面的效果。亭子稳固又坚实,在绘画上能中和结构上的不均匀,能使图像变得平稳踏实。
最后,起到视觉拉伸以及丰富内涵的效果。视觉拉伸效果实际上是为了让整个画面更富有层次感,这种例子通常指位于山上的亭子,处在画面的最高处,在整个画面上更具有远景的层次感。而丰富意象则主要在于艺术家能够通过亭子来表现某种情感,由于亭子四周都是空旷的,当我们伫立在亭子上观察周围景色时,便创造出了某种意象,而这个意象既可能是思乡之情,也可能是惆怅之感等。
(二)营造画面意境的作用
山水画中注重意境,注重作者的精神。亭子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存在能够创造这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常规风景画中通常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风景,当亭子经常出现在绘画中时,就已经不单纯是描写自然界了,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房屋也是人修建的,是能够用来赏景玩乐的,这样一来就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亭子不同位置的设计,对传统山水画意境也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亭子的有效构建,则能够帮助山水画营造不同的画面意境,增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从而突出山水的“美”,体现绘画者的技艺高超。
在一些山水画中还能够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感,在许多画作中,亭子一般是孤亭,作为亭上人情感的主体,既可以体现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抑或体现愁国忧民,不忘报效祖国的强烈家国情感。用荒芜的孤亭来借景抒情,表示心中的压抑之情。
另外一个特点便是体现人们聚散离合之间的一往情深。这也和古代亭子的功能密切相关,亭子也往往成为送别的地方。在《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句,即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子,又代表着旅途,故而文人墨客多以亭子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意。可见亭子不但具有装饰风景的功能,也是为要表现的情意做铺垫的重要载体。
四、山水画中的古村落
传统的古村落整体形态上保留着古老的建筑群面貌以及建筑艺术特色,例如湘西吊脚楼式的村落建筑,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徽派建筑与极富辨识度的马头墙,北方民居中一面坡与两面坡共存的建筑群结构以及陕北窑洞建筑等。这些各式各样的古村落建筑群因其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性和艺术表现特征被画家所发现与发掘,更多地出现在山水画写生作品中,古村落题材逐渐成了山水画写生和创作表现题材之一,写生作品中的主题是遍布各地的村落环境,题材上极具广泛性。很多画家选择自己感兴趣与生活中便于通过写生去观察接触的古村落题材作为写生与创作的根源地,进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画面内容,使得古村落题材的写生作品同样在具有地域性与独特性,这有利于画家个性的表现更使得绘画作品具有其创新性。与此同时在对古村落绘画题材的写生摹写上,画者更多地从村落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以及自然历史风貌的历史视角出发,描绘构建具有文化内涵,更具艺术形态的画面,以绘画为形式的图像化表达有利于对古村落面貌的图像资料保留,更是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中国村落文化中古建筑的绘画表现手法上,点线面这一平面空间构成了基本元素,但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建筑艺术,其都蕴含了自身的表现语言,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点线面》一文中,瓦西里曾指出:“依赖于对艺术作品单一因素的精神思考,这些因素分析才是通向艺术作品内部律动的道路桥梁”,点线面成为造型艺术语言的形态构成元素,在绘画写生中对古村落建筑的表现上常被运用,例如在对古建筑的描绘中点和线构成了建筑物体的块面,在面中又有短线条刻画出的房屋瓦片,用长线条来绘制建筑的房梁结构和围栏,例如吴冠中的山水画画面均是以点、线、面为主要的元素完成画面内容的描绘以及画面意境的营造的,是一种新的画风的创新也是对自然景象的观察感悟所得,由此可见在古村落题材的表现手法以及艺术特征上,点、线、面的相互穿插以及刻画中产生的节奏韵律符合山水画中对描绘物象之“气韵生动”表达的美感表现要求。
古村落题材的写生作品与田园山水画题材相同,都是以田园为元素,画者以田园景象作为表现对象的山水画,二者都蕴含着隐逸的思想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意。古村落题材的写生作品和田园山水画都是以对田园的回归和感悟思考为其画面的核心内容,这种回归田园的题材选择体现着对田园的友好和尊重,向往与追求,更鲜明地体现出画家在写生中的艺术主张,都诠释着回归田园的题材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由此可见,画面中对自然中物象的细致描绘,从一定的程度上使得田园山水画更容易与观者产生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古村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统一带给画者和观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郭熙在《山水画训》中说道:“丘园养素,人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鱼樵所常适也。”这句话不仅是说他自己为什么爱山水,更说明山水画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山与大水,更是给人可居可游可行的一个环境,这一环境在现在看来也表达了一种隐居之意。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丘园是他们回归田园抒发内心情感之地,反观当下,古村落便承载着画家与观者的情感寄托,在描绘古村落的绘画中不难解读出其中蕴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对当下人们心中“原乡”情怀的再现,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物质水平得到满足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大家开始对田园惬意慢节奏的生活产生了情感上的追求,更深的层面是对自己原乡的怀念。古村落题材的山水画写生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与田园惬意生活相同,其中笔者对画面景象的感悟以及融入的情感更是贴近观众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情感。
总之,虽然亭子的结构形状比较简单,但其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关于亭子的描绘也数不胜数,从五代时期开始到清朝末期,亭子就一直是最主要的建筑结构要素。本文通过分析搜集的材料总结出了亭子与古村落在我国美术中所具有的完善内容和画面环境的影响,从而了解古代文人画家这么喜爱用亭子吟诗绘画的理由及其表达的情感,给当今的建筑设计带来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