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3-10-03杨涵茜
杨涵茜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传承我国灿烂的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热度逐渐提升,很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通过数字化技术走进人们的视野。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尤其是AR技术、VR技术、数字互动等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已被破坏的文化重现,所以对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数字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记录了我国的历史发展,并且凝聚了民族优良传统与精神,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现代科技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产业化资源开发,其中借助AR技术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文化也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宽广的发展空间,全媒体互动平台扩展了文化遗产传播形式,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比如AR数字化文化遗产就是虚拟事物与现实融合的体现,这一形式进一步挖掘了文化遗产内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加明显的娱乐性、互动性、体验感,通过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声音、文字、图像、视频,让参观者体验感加强[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巴西国家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发生了失火事件,大量文物损毁,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给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保护也需要完善保护机制,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人感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下:
(一)传承渠道单一化
当前很多的非遗项目依靠图片、文字、录像等静态方式保护,这种保护方式缺乏新颖性、吸引力和影响力,博物馆和文化馆应用动态化的保护手段偏少,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下的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二)社会关注度较低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非遗传承人,然而很多的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较少接触数字化技术,而年轻人觉得非遗文化形式陈旧、老套,不愿意接触和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是通过学校活动了解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以上因素导致社会的关注度不高[2]。
(三)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冲击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非遗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其中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直播营销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和数字技术有关的产品成为卖点。此外,机械逐渐代替手工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过也导致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失传,让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渐狭窄。
(四)形式化严重
对于非遗的传承来说,可以理解为对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不单是进行内容的记录、存储和再现。不过当前非遗的保护过多地强调数字化、信息化,对了非遗传承的本质重视不足,这种流于形式的保护也难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要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技术
尽管我国的非遗数字化工作起步较晚,不过在数字化技术发展与学术研究加强的背景下,使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技术逐渐成熟,比如虚拟紫禁城、敦煌莫高窟的纯净之地等,不过在融媒体的研究上还较少,当前主要应用的技术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融媒体技术
在5G技术出现后融媒体发展加快,并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加强,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当前抖音短视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合作为人们呈现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的视频,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当前短视频平台在传承非遗文化风貌方面实施了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不过这些方式只能在短时间获取关注度,还需要思考如何让大众长期关注,所以在融媒体技术支持下出现了非遗结合直播、非遗结合游戏开发等组合,满足了不同平台的差异化传播需求。[3]
(二)主题图技术
在数字化资源海量增长的背景下,主题图技术作为一种信息组织方法,其融合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知识组织方法、语义网技术,让复杂的知识结构得以表达。不同于传统索引技术,主题图可以将知识结构化,并且关联文件,一键检索,可以实现快速定位,有研究人员分析了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利用主题图技术不仅让操作更加便捷,还提升了非遗信息的普及成效。
(三)ICT技术
ICT技术即工信息与通信技术,是一种计算机技术和放射学结合的成像技术,这一技术覆盖了多数通信设备或应用软件,可以准确、清晰展示物体内部结构、材质、组成和缺损状况。在诸多的信息技术中ICT技术成为文物发掘、保护和研究常用技术,在国外文物保护工作中应用更加成熟,比如借助ICT技术评估分析动植物标本,通过三维成像,再以虚拟的方式还原动植物原貌,可以避免对文物自身带来破坏。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ICT技术应用,今后的探索方向是虚拟博物馆建设与维护[4]。
(四)AR技术和VR技术
三维数字技术和AR技术的结合能够更长久地保存现实中的文化遗产,比如百度制作了VR博物馆,涵盖自贡恐龙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成为现阶段我国规模最大的线上博物馆。AR技术的应用重现了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AR技术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实现了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比如再现北京阜成门就是以AR技术为主,将现实中的残破环境融合处理,重新构建古迹文化遗产。此外,AR技术让文化重现生机,结合3D技术能够让被破坏的文化遗产虚拟复原,比如洛阳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就通过AR技术呈现盛世唐朝建筑景象,实现了文物保护和展示的结合,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茶道、民间音乐、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历史文化气息。整体来说,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借助AR技术和VR技术打造了独特的文化空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数字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与保护措施
现阶段旅游、动漫、音乐等产业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而交互性、娱乐性满足了大量受众心理需求,所以要结合大众审美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实现非遗数字化传播,助力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的载体,政府要推动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由此降低非遗数字化建设成本,促进产业的整合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在非物质化以及产业化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数字化平台发挥非遗产品的产业价值,具体说来:其一,需要通过区域优势以及互联网资源整合非遗项目以及网络企业,打造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其二,提升数字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开展好宣传工作,比如利用世界非遗日以及地方旅游推介会展示非遗数字项目的发展前景。再如政府可以建立文物展览馆或者展示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进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响力;其三,重视非遗人才的培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非遗传承人是最宝贵的财富,需要集中对非遗传承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培养,进而提升传承技艺效果,相关工作人员也能利用电子计算机设备、软件整理数字影像资料[5]。
(二)关注博物馆沉浸式体验
以往的博物馆体验主要为游客单向观看,然后在讲解人员解说下完成参观,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搭建了数字化场景,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体验,由此感受文化内在价值,这也是博物馆今后的发展趋势。当前,美国诸多博物馆都应用了沉浸式互动装置,而我国故宫博物院、敦煌莫高窟、开封博物馆也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的应用,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
(三)开发严肃类游戏
这是一种带有教育性目的的游戏,并且保留一定娱乐性元素,其具有独特的娱乐性和严肃性,借助游戏的形式传播知识和文化,并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特征。严肃的游戏通过模拟真实事件,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和训练,并通过挖掘游戏娱乐元素之外的功能,其结合非遗文化达到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的目的,同时也为数字非遗工作开展提供了新方向,有助于吸引青年群体对文化知识的关注。有学者把严肃类游戏划分成多种类型,并且分析严肃类游戏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不过当前我国关于严肃类游戏用于非遗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不多,并且游戏方法还未在非遗领域得到充分应用,而游戏是否适合在非遗文化传播也需要进一步探索[6]。
(四)建立移动数字化博物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巨大支持,其中数字影像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数字化博物馆中得到应用,不过当前很多博物馆展示通过线下或者登录网站的形式实现,比如博物馆中的非遗虚拟体验中心需要用户针对性地进行查找,也未能深入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分析移动数字化博物馆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人流更大的场合并形成移动展示空间,比如在用户候车、候机的过程中通过平面设计、虚拟交互、数字影像等方式带来互动体验,让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由此提升传播效果[7]。
(五)建立非遗数字数据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机械化、智能化时代,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淡出人们视野,但是依旧需要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中心能够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储非物质文化遗产,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史料信息,尤其是借助数字视频形式加以保护,有利于重现历史场景,因此需要建立性能稳定、容量足够的数字数据中心。此外,当前建立和完善非遗资源库、非遗数字化博物馆都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做到可以了解相关信息足不出户。
(六)重视科学技术研发
在今后数字化技术发展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更高质量地开展,具体说来:其一,需要应用科学手段,提炼非物质文化当中的核心元素,然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检索方式;其二,加强数据库开发和建设,构建数字化数据库,并利用非遗数据库以及非遗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实现非遗项目的广泛传播。此外,需要明确非遗数据传递标准和数字资源标准,确保非遗数据信息完整,结合国外非遗数据信息录入标准科学制定我国信息标准,由此完善非遗信息采集体系,保存非遗数据信息[8]。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好和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实现数字化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加强对融媒体技术、主题图技术、ICT技术、AR技术和VR技术的应用,并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开发严肃类游戏、建立移动数字化博物馆、建立非遗数字数据中心、重视科学技术研发,助力非遗的数字化转型和多渠道传播。此外,需要解决数字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