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运用探析
2023-10-03瞿大明
瞿大明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留存价值,利用摄影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未来发展的必行之举和必由之路,摄影艺术能够从多个角度个性化地记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历程。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的是对过程和现象的呈现,因此使用摄影艺术能更加充分地显示科学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摄影师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数字化的采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起到继承和发扬的效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指的是我国各族人民代代相传、视为珍宝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过程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成就和文化成就,这本身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2005年,我国正式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且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工作的传承,其精神是要固本培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承,血脉不息。但要注意的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传承的使命也更加艰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支持,如在全国各地成立历史档案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或者开办特色旅游、农家乐,对非遗产业进行不断地延续和扩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认识到过去工作的不足之处,比如人民群众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配合力度,尤其是一些小众手工业和少数民族艺术文字需要有专人去传承,否则始终处在后继无人的状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迟早有一天会消亡,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有关工作者需要不遗余力思考的话题。
二、摄影艺术之缘起与成长
摄影艺术从产生之初就是用来记录周边的具体事物的,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摄影艺术本身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最开始摄影艺术经常会用在拍摄静态的风景、建筑物等方面,之后人们会用照相机来对生活的百态进行拍摄。摄影艺术相对于传统的绘画技术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记录效果,因此各大新闻媒体争先抢用,发挥了图片和图像的真实魅力。在摄影艺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大批量的摄影艺术专家开始产生,这些摄影艺术家对于风景人物和其他的艺术品进行专职拍摄。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却留下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供人们凭吊,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年代之下的民生百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放到今天还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因此有很多的摄影家纷纷提出需要用摄影艺术来保留它们,比如摄影构图大师布莱松,早期以拍摄纪实作品出名,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拍摄理论。还有一些摄影艺术家专注于对东方国家的事物展开即时拍摄,除了专职摄影家之外,有些业外人士也实施和拍摄相关的人文计划,比如法国一位银行家就建立了地球档案计划,资助很多摄影师去世界各地的国家展开拍摄,这些拍摄资料如今都已经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人文史料。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只要随便搜索就可以看见我国100~200年前社会生活的形态,在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比如清朝末年紫禁城宫女的真实生活,晚清时期各个阶层的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这些历史资料在照相机的记录之下变得更加具有研究价值。传承历史不再通过文字相传和口耳相传,摄影艺术对真实事物的还原是不可比拟的,它包含的信息更加全面,也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而言,如果能够启用摄影艺术无疑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有效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巩固。
三、非遗保护中摄影艺术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摄影艺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和收藏方式,而已经成为各大行业和各大媒介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也自然就包括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继承。摄影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能够把拍摄的画面当作资料保存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实物描述和口耳相传之外还能够有真实的照片作为佐证,使非遗项目的真实性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也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特性,特别是我国大数据科技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摄影艺术的保存功能和储存功能,人们大量使用的云存储技术和数码技术就大大拓宽了摄影艺术的储存空间,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人为地营造了时空共享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习惯性地使用摄影艺术用于非遗项目的人为保护。如用于验证殷商文化真实存在的二里头遗址。在出土的时候也拍摄了大量的文物照片,最后印证了商朝是我国确实存在的一段历史。又比如很多专家注重少数民族手工业的传承,对老艺人和他们的手工绝活进行拍摄。除了拍摄已经成型的作品之外,还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他们制作作品的过程,也拍摄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的固定环境,这种多元化的拍摄角度鲜活地还原了少数民族手工业的传承现状和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在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视频相互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沧桑和情怀尽显其中。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运用建议
(一)遗产艺术性和摄影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历史,我国人民创造了活态的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应当具有艺术性和流变性,它不依托实体的物质而可以单独存在,这种存在是以人的创作为基础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必须要反映出创作人的真实心态和艺术审美,这样也就赋予了非遗艺术以品质和品格,让它具有更加鲜活的艺术魅力。而摄影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摄影艺术不等同于线条艺术或是单纯的色彩美术,如今摄影技术已经过渡到了数码时代,拍摄数码影像成了摄影的一种惯性,常用的数码拍摄可以分为艺术摄影、实用性摄影和纪实性摄影三个方面,还可以分为主观摄影和客观摄影等不同的类别。客观摄影指的是表现出对象本身的形态美,摄影师通过摄影和摄像机呈现出是物的轮廓和美感;而主观摄影则不然,它不以捕捉具体事物的形态为美,而是传达摄影师主观的艺术构想,追求的是一种内涵美和韵味美。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修和传承本身就是最好的一种保护,只有先对其进行保护,才能够合理地继承,只有合理地继承才能够正确地开发和利用,这三者是环环相扣的关系,但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人为因素的配合和影响。以人的心理动态为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可以呈现出动态特征,在摄像机的辅助之下,让人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中发现美、享受美,同时带着个人的情感去解读这种文化。利用摄影艺术,摄影师能够在瞬间捕捉到天然的画面,同时可以结合摄影艺术创造性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方面属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艺术感和摄影技术的艺术感相互融合。
(二)理解内涵,寓情于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工作质量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资源的集成成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拍摄对象的内涵。非物质文化摄影主要是以记录为主,在记录对象的时候要展现出客观性和真实性,围绕着纪实、客观这两个特色对非遗项目的全貌进行还原。要善于使用镜头语言对非遗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记录和呈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能具有关联性,但是各自又是独立的存在,在拍摄之前不要单独地去看某一个非遗项目的本身,而是要把这个项目放到特定的时空中去评价和考量。拍摄者本身也需要具有学者心态,通过拍摄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料,准确地把握非遗项目的定义。若要做好非遗摄影,就必须要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还原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需要站在摄影师自身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感展开发掘和感受,利用摄影的手法和技巧呈现出其中的内涵,如果在拍摄之前有一些疑惑,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书籍等不同的形式了解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挖掘相关有效信息,并做好一系列的拍摄前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之上,也可以和非遗文化传承人直接面对面展开沟通和交流,制订合理的拍摄计划。
第二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需要寓情于景。我国非遗的项目覆盖面积较为广泛,包括了传统的舞蹈、戏剧、音乐、美术等不同的艺术,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风俗、传统杂技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花八门,形态众多,每一种非遗项目都有自身的特色,这也就意味着拍摄者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和切入手段进行记录。比如,在拍摄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时,其呈现的方式主要是演员的现场表演和舞台肢体动作,那么在拍摄记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视频剪辑凸显出夸张的镜头,更好地聚焦舞台效果的呈现。而在记录节日礼仪这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就不要太过于夺目夸张,尽可能地采用平铺直叙的表现形式。摄像师还要根据本次非遗项目的特点对拍摄方案进行构思,尽可能不要停顿,一气呵成。比如,在舞龙和舞狮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中,摄影师需要找准拍摄的节点,如击打长鼓的时间,要注重捕捉演员表演时的高潮部分,如呼吸、节奏、气势,只有捕捉到美感的点才能够让本次非遗拍摄达到最初的目的。除此之外,个性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中不可缺少的视角,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不是通过夸张的舞台表演而呈现出来的,因而在拍摄的时候就要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其特点和特色之所在。比如在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制作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拍摄制作过程未免显得有些枯燥无聊,但如果能够把它放到江西景德镇的环境大背景之下进行展示就可以收获明显不同的效果。可以先从该地的自然环境、气候风光、人文特点等不同的角度入手,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接下来再到瓷器砖窑中去拍摄制作过程和制作细节,使人感受到我国陶瓷文化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
(三)配上适当的文字解说
文字解说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画面的拍摄起到一定的辅助讲解作用,拍摄过程可以把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更加完整的拍摄过程。从实际意义的角度来看,很多作品需要配上文字解说是因为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单纯地利用画面呈现可能无法完全展示其创作背景,给人一种看不明白的感受。通过文字配合则不然,可以清楚地交代该画面和该视频拍摄的时间地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和拍摄阶段。要做好文字解说,在拍摄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摄影功底,同时还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涵,特别是要对该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进行叙述,了解这项非遗项目有怎样的历史变革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在这一基础之上,摄影师需要善于思考、勤于发现,用惟妙惟肖的文字叙述精准地补缺补漏,让画面的信息缺失部分被补全,这样才能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一定要呈现出完整的证据链条和信息链条,不能够存在逻辑不自洽的情况,还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通过数码相机拍摄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影像资料也要注意保存,合理选择储存介质和储存载体,如果储存在电脑云盘中则需要安装多个备份,防止母本丢失,要更好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资料公之于众,传之后世,才能达到对非遗文化抢修和发扬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把摄影艺术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能够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也能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国大力支持的一项政策,如果能够和摄影的艺术感相互融合,不仅使画面介质和载体更加丰富,还能够图文并茂、更加清晰地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美和韵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