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与实践路径
——唐凯麟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研究

2023-10-03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伦理

张怀承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伦理学研究,肇始于20 世纪初。1906 年刘师培出版的《伦理学教科书》是中国现代第一本伦理学教材。其后陆续有多部多种伦理学著作面世,伦理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展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于1960 年成立,开始了伦理学有组织的系统研究。但在1966—1976 年的十年间,伦理学被视为伪科学而受到冷落。改革开放之后,伦理学的研究重新崛起。1981 和1982 年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了两期全国伦理学教师进修班,数十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参加了学习,结业之后从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创了伦理学研究的新局面。唐凯麟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981 年先生从人大进修班返校之后就在湖南师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开设了伦理学课程,我当时担任助教,并于一年后给81 级政教专业本科生讲授了我在大学的第一堂课。当初我是作为中国哲学的教师留校的,但讲授的第一堂课却是伦理学原理,从此之后,我就追随先生开始组建师资队伍、从事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为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先生说服刘伏海、张国珍、刘湘溶等教师转向伦理学研究,接着先后引进了卢风、舒远招、邓安庆等博士,调进了龙兴海、王泽应等人,培养并留校了李培超、邓名瑛、颜青山、李伦、向玉乔、彭定光、李桂梅等博士,组建了师资力量雄厚、研究领域齐全、研究成果卓越的团队。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从无到有,超越了许多原有的优势和强势学科,1993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湖南师范大学第二个博士点,也是全国伦理学专业第二个博士点。此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又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跃升为湖南师范大学乃至湖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品牌学科。作为先生的学生和追随者,我见证了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其中的曲折和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唐凯麟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和凝聚了中国伦理学研究最大的团队之一,这个团队先后有3 个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 个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首席专家、5 个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先生率领团队在伦理学的学科领域辛勤耕耘,在一个地方师范院校打出了全国鲜亮的旗帜,其德其功,乃吾后辈仰止之高山。先生之立言,在伦理学学科领域多有建树,一生纵横驰骋,于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等方面都有许多创建,获得同行高度赞誉,而其成果尤以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为最。

中国现代的学术,无论是学科划分、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等,基本上都是遵循的西方范式,从而形成了现代学术的框架结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如哲学、伦理学等,虽然借助了中国文化固有的术语,但并非传统文化中本有的学科区划,于是才有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等问题。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其标志性成果就是1910 年蔡元培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伦理学史》。

蔡先生的这本著作是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的,他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写作的动机:“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槃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势。苟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统以相为衡准,则益将旁皇于歧路。盖此事之亟如此。而当世宏达,似皆未遑暇及。用不自量,于学课之隙,缀述是编,以为大辂之椎轮。”[1](2)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伦理学,但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却没有对伦理学历史的专门研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各种道德理论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导致了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怀疑,为了正本清源、坚守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亟需对中国伦理学进行系统的研究。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在现代学术意义上中国人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开始。

1928 年、1929 年谢扶雅分别出版了《中国伦理思想述要》(岭南大学书局1928 年版)、《中国伦理思想》(世界书局1929 年版)。后一本是在前一本书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内容基本一致。谢扶雅的这两本书都是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论”;第二章为“中国伦理的基本观念”;第三章为“中国伦理的最高理想”;第四章为“本务论”。在第二章“中国伦理的基本观念”中,他主要讨论了天、道、性(命)三个观念;在第三章“中国伦理的最高理想”中,他把最高理想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主要讨论了儒家、法家和墨家以及当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在第四章“本务论”中,他主要讨论了家族道德、乡党道德和国家道德。谢扶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道德是为人而设的,人非为道德二设的。人事既非一成不变,道德亦决非一成不变。所以道德的代有变迁是势所必然的结果,丝毫不容置疑。所以成为问题的,只是如何改造。我以为改造道德的着手方法,必是分析而批判。”[2](3)他依此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分为三类:何者为完全废绝、何者应加以修改、何者可保存而光大。

1946 年,余家菊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伦理思想》。作者在凡例中表明,“本书上篇据五伦而加以扩张,下篇据仁学而加以组织”,上篇为实践轨范,下篇为伦理脉络,而且全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实际上是关于传统伦理道德偏重践行的通俗读物。

20 世纪50 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否定态度大行于世。有感于此,冯友兰先生提出了“抽象继承法”,认为传统思想既有抽象意义也有具体意义,其中抽象的意义是可以继承的,由此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基本立场的大讨论。关锋、胡绳、艾思奇等人都对冯友兰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批判继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强调阶级性、两条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成为学术界的主流。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归于沉寂。其间只有张岱年先生出版了《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这本1949—1985年之前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唯一著作主要讲了伦理思想的阶级本质的若干问题、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基本类别、宗教道德与人本主义倾向的对立、中国历史上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等。作者指出,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存在着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路线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观点明显的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痕迹,但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对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成果。

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转折点和兴盛发生于20 世纪80 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陈瑛、唐凯麟等编著的《中国伦理思想史》(1985),沈善洪、王凤贤编著的《中国伦理学说史》(1985—1988),朱贻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1989),陈瑛、许启贤主编的《中国伦理大辞典》(1989),张岱年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1989),此外还有朱伯昆的《先秦伦理学概论》(1984)和张锡勤的《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1984)。由于后两部著作属于断代史,所以唐凯麟先生参与编著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是1949 年之后系统研究传统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的第一部著作。

唐凯麟先生是中国当代最早开始、出力最多的研究中国伦理思想的杰出代表。先生将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当作自己的事业,更是当作自己的生命。先生著述等身,而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始终用力最多、用心最深。他发表的最早的伦理学方面的文章《关于剥削阶级道德能否批判继承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2 期)和辞世前几个月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新湘评论》2022 年第3 期)都是在理论和时代的宏大视野下对传统道德文化所作的深刻思考。

唐凯麟先生出版的著作中,主要部分是关于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共计15 种32 本,分别是:(1)《中国伦理思想史》(1985);(2)《六经责我开生面——王船山伦理思想研究》(1992);(3)《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1993);(4)《中国传统道德》(德行卷1995);(5)《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6 册1995);(6)《契合与升华:传统儒商精神和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1998);(7)《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粹丛书》(3 卷本1999);(8)《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4 卷本2001);(9)《中国伦理学名著提要》(2001);(10)《20 世纪中国伦理思潮》(2003);(11)《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2004);(12)《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2008);(13)《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2009);(14)《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2011);(15)《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8 卷本2015);等等。

上述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史研究性质的,包括(1)(3)(7)(9)(10)。(1)从先秦到近代全面勾勒和梳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和过程,论述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重要思想家的思想。(3)强化了明清之际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早期启蒙因素的发掘。(7)从传统伦理文化构成的儒释道三家的视角出发,分别论述其伦理思想的精粹,以期对传统伦理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9)结合通史研究和学习,为读者提供基本的思想史料。(10)接续(1)的研究,对20 世纪中国的三大伦理思潮做出自己的评价,再现20 世纪中国伦理思想界的波澜壮阔与风起云涌。

第二类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总结与传播,包括(4)(5)(13)。(4)是在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主持下编纂的中国传统道德丛书,先生负责的是德行卷。1994 年先生带着我和王泽应先后两次在中国人民大学住了几个月从事撰写工作,记得先生当时见我和泽应兄每天在学生食堂吃饭太清淡,时不时带我们两人在餐馆改善伙食。在此期间,先生认为德行卷的编纂形式是选择原文进行注释,主要是为研究和专业学习者提供的参考,而德行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于是就有了针对中小学教育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而《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则是折中二者编纂的面对一般读者的通俗读物。先生说,在德行卷出版之后,“就一直想根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在《德行卷》原著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本有一定学术含量、雅俗共享、全面梳理和系统阐发中国传统美德的读本。但也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一直有负初衷,以至搁置了十几年!《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一书算是一本了却这桩心愿之作”[3](1),足见先生对普及和践行中国传统美德的初心、真心与执着。

第三类可以说是专题研究,其中又包括人物研究、学派研究和专门史研究,有(2)(6)(8)(11)(12)(14)(15)。《王船山伦理思想研究》是为纪念王船山逝世300 周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船山思想研究的十本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中国全面、系统研究古代著名学者伦理思想最早的著作之一。学派研究的著作有三部,均是围绕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展开:《契合与升华:传统儒商精神和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和《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前两部主要是挖掘儒家的精神实质在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后一部则是对儒家伦理精神、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做出的归纳与升华。

专门史的研究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本书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开山之作,梳理了从西周的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到清代唐甄的富民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并对其意义和价值作出了深刻的评价,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有德性主义色彩,又有经世济民的传统,这就导致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既具有对德性的重视又有对功利的追求。

二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共四卷。这套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先生强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具体内涵和特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是中华民族诞生、形成、融合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演进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大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观念不同,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不同,因此,爱国主义便自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夏、商、周王朝的建立形成的天下观、中国(华夏)概念,和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相适应。该时期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个由骨肉爱、乡土爱发展到民族爱和祖国爱的过程。随着秦汉大一统的确立,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便成为爱国主义的固有内涵。秦汉之后,国家的大一统固化了国家的认同,生活在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各个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熔铸下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国文化、中国观念就是维持和追求统一的精神动力。从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是爱国主义发展的近代阶段,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救亡与图强。1949 年新中国成立,爱国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在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立国、富国到强国,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共8 卷。这是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为基础、举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主要教师之力、沉潜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巨著,是先生在其前期传统伦理思想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学术界在传统伦理道德研究局限于思想理论而开辟的全新的领域,不仅是视域的创新、成果的创新而且也是文化的创新。全体作者在唐先生的率领下,先后进行了数十次的反复讨论和交流,确定思路、规划布局、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写作纲要,终于耗力十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展现几千年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画卷的系统研究成果。该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该书首先指出了研究道德生活在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什么是道德生活作出了自己的界定,认为“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4](25)。根据这一认识,先生率领研究团队梳理了中华民族从先秦到现代几千年道德生活的历史,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宏大画面,并对汉族以外其他民族各个时期的道德生活也作出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华民族各民族道德生活的同质性与各自的特点。

唐凯麟先生从事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整整40 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成果之卓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誉,他的研究不仅具有宏大的广度、深沉的厚度,而且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这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传统伦理思想精神旨趣的挖掘。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立场。先生从一开始着手研究传统伦理思想就非常注重这个问题。先生在其第一篇伦理学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论文中就对传统道德文化的阶级性、批判继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说:“剥削阶级道德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表现在道德的结构上,无论是其整个体系,还是一些主要的原则和规范,都是多层次的,它既包括处理本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关系的内容,这是其核心部分,也包括处理它阶级内部的关系的内容,还包括处理这个剥削阶级所赖以生活于其中的国家、民族同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乃至处理同自然界的关系的内容。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5](102)在这里我们还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当时的思想背景的痕迹,但更加可贵的是先生在一开始从事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时就注重挖掘其普遍价值的成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自身的客观延续和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包括一定阶级、社会集团、民族国家)的自觉选择相统一的辩证过程,“正是前者,决定了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性,它要求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必须坚持创造性的转化;正是后者,则必然表现为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性,它要求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必须坚持创新性的发展”[6](4)。

先生在逝世前几个月撰写的最后一篇论文中指出,传统伦理思想的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生命中的文化基因:“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群体的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群体特有的‘自我’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世代相传的传统与传统文化。”[7](20)道德文化传统就是中华民族“自我”中所蕴含的特有的文化基因,是它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特有的价值标准与精神追求,也是它对生活的秩序与意义的一种特殊把握。

先生的通史类、断代史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就是对这种文化基因或者说传统伦理思想精神旨趣的深入挖掘。

其二,传统伦理思想的价值重构。传统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对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生命的发展除了基因的遗传之外还有变异,没有遗传生命会失去本我,没有变异生命则将停滞和退化。任何伦理思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都具有其时代性,时代的变迁不仅会促进思想的发展,还会导致其价值的改变。因此,对传统伦理思想精神旨趣的挖掘,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重构,它既需要有正确的理论立场,也需要有合适的研究范式。

先生指出当前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三种基本范式: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化范式、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化范式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范式。西化范式的核心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儒化范式在现代化的视角审视和肯定传统伦理文化,力图从传统的内圣之学中开出现代性的新外王;民族化范式强调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注重“批判继承基础上的超越创新”。

先生坚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研究范式,并根据这一范式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进行了解构与建构。先生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代市场经济有异质冲突的一面,有同构契合的一面,还有互补优化的一面。首先,传统伦理思想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其价值追求在总体上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是异质的。其次,由于传统伦理思想的多层面性和人类生活与交往的普遍共性,“其中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又具有同现代共时性的一面”,如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互助交往精神、重视规范与秩序的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等都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有高度的契合。再次,正因为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有契合性的一面,所以二者可以形成互补优化,如义与利、和与争、情与理、人与物、群与己,在传统伦理思想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中都能够找到互补优化[8](159-179)。先生进一步指出,传统伦理思想价值建构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而它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反映现代科技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二是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三是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9](9)。

其三,传统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不通过实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道德理论都不具有现实性。《中庸》曰:“君子尊德性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功夫,实践性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特质和精髓。传统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就是将伦理精神、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行动,转化为美德。先生说:“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集中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们就是我们今天应该努力继承和大力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3](2)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之获得民族化、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体形态和实际的操作规程,真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祖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道德氛围”[3](3)。

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践维度的研究有两个系列:一是中国传统美德研究,二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尤其是道德生活史的研究,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创了传统伦理道德研究的一个新的学科。

先生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后生小子,心向往之,勠力随之。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