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三全育人的构建与实践
2023-10-03姜汉斌
姜汉斌
(会宁县郭城驿华峰初级中学 甘肃 会宁 730700)
三全育人教育观念是2016 年习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观念,在实践发展当中,三全育人教育观念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性,在“双减”背景下,强调对学生们进行学习压力和课外补习压力减负,为三全育人教育以及初中生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当前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重要转折阶段,未来实践“两个一百年战略”需要当代初中生。初中教育工作具备为社会未来发展提供高质量优秀人才的责任,所以初中教育工作必须要全面实施育人教育改革,挖掘三全育人教育观念当中的优势,将其渗透到教育改革各个环节当中,贯彻“五育并举”要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三全育人教育改革模式,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将针对“双减”背景下三全育人的构建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1.“双减”与“三全育人”内涵概述
1.1 “双减”内涵
“双减”政策是当前中小学积极践行的教育政策,自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颁布之后,我国中小学积极开展了“双减”实践。“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便是结合中小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统筹家庭、学校等诸多力量,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中小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中小学校过度注重学生们智力层次教育,忽视了学生们其他层面的能力禀赋,严重违背了中小学生客观发育需求。整合多方面力量,在“双减”时代下,转变并且端正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家长的合理教育下,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衔接,让学生们在健康、愉悦的氛围之下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展现出了国家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决心,想要紧密契合当前教育政策发展,初中教育工作就应该统筹教学资源,携手家庭教育,真正贯彻立德树人使命、全面育人使命,全面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2 “三全育人”内涵
所谓的“三全育人”,便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教育观念,是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当中提出的教育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自此之后,各个阶段教育工作都深入贯彻了三全育人教育观念。在进行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贯彻“五育并举”教育观念,致力于为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奠定基础。三全育人教育观念当中,强调育人的全面性,不能单纯的将教育责任施压到学校教育当中,更需要将家庭、社会增诸多育人力量引入。转变初中教育工作模式和思维,所有教师都应该为学生教育服务,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此外,还应该转变过度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弊端,真正将五育并举教育引入到初中生教育各个环节当中,无论是日常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实践,都应该积极贯彻“三全育人”原则,在良好的教育与学习氛围下,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2.“双减”背景下三全育人的构建意义
2.1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初中教育工作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最为主要的核心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从初中生发展的角度,从“德智体美劳”五个层次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双减”背景下初中教育工作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可以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重新构建教学目标,转变传统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劳”五个层能力培育,真正结合初中生的喜好、性格特点,重新构建教育内容、教学课程结构,实现知识教学和多元化活动紧密结合。真正在教育模式构建的基础上,重构教育教学目标,将勤劳勇敢、热爱党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等诸多优秀思想引入,真正帮助初中生构建出正确、积极、端正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在家校共育模式之下,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实现初中教育工作育人目标。
2.2 有利于实现初中教育模式创新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要求初中教育工作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层次的力量,协力促进学生实现发展目标。但是结合当前初中教育模式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更加注重学校对学生们的教育,单纯依靠初中学校力量,很难践行三全育人教育要求。为此,“双减”背景下初中教育工作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开展,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传统初中育人模式创新,将家校合作、多元实践等诸多育人模式引入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当中,落实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当中,可以借助校外实践、劳动体验、家校共育等诸多教学模式,对传统初中单一化的育人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在实践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品德;通过参加校内校外各项活动,让学生们养成乐于奉献的公德心;通过家校合作,让学生们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培育之下,茁壮成长。在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构建下,切实对传统初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践行当前教育发展要求。
3.“双减”背景下三全育人的构建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渗透三全育人目标
初中教育工作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想要真正实现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必须要做好各项教育部署,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结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引导全体教师们认识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实施的重要意义。结合“五育并举”教育观念,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目标,引领之下,转变初中育人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态度,挖掘各个学科当中潜在的教育资源,促进课程教育变革。结合初中阶段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发育特点,对初中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制定出明确的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结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知识相互渗透,积极引导学生们团结协作、爱国爱家、道德意识、文化意识、民族自豪感等诸多德育层次的内容引入,切实贯彻全方位育人。例如,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结合初中语文知识特点和内容,全面贯彻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挖掘语文知识背后所呈现的人文内涵与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要让学生们强化科学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们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肩负起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目标,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们掌握相应的劳动技术,还应该引导学生们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帮助学生们锻炼抗压能力,让学生们成为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真正结合初中教学不同学科要求,深入挖掘不同学科当中背后的知识教学目标和德育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在各个学科当中全面渗透三全育人目标。
3.2 科学全面部署,健全完善三全育人机制
科学完善的教育制度,能够有序、稳定的确保各项育人模式稳定开展,为高质量三全育人教育开展奠定扎实基础。初中教育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在初中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在良好三全育人氛围之下,对初中教育工作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在中学领导部门的协调统筹之下,实现党政共同协调管控,实现三全育人纵向、全链接、全覆盖、全校化的育人格局。结合初中育人战略要求,制定出“三全育人”模型建设细则,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三全育人体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诸多层次出发,结合初中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出区别化的权责体制,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在全校构建三全育人氛围。定期开展教职人员培训,入了解三全育人教育目标诉求,持续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最新的教学观念,为高质量三全育人工作实施奠定扎实基础。引导广大教师们了解三全育人内涵、掌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制定出契合初中学生教育的制度条例,为三全育人提供强大基础保障。
3.3 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家、校、社共育
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三全育人模式,不仅应该从学校角度进行改革创新,还应该联动社会、家庭等诸多层面的教育资源,真正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层次的协调联动,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其一,针对学校之间联动来说,便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实现教育资源交换,将先进的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紧密整合,必须要实现全校各个层次的联动。将三全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当中,实现校内横纵结合的育人网络。针对初中学校来说,应该将三全育人氛围全面覆盖,实现横向联动。针对横向联动来说,应该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诸多组织之间应该和谐合作,在学校领导部门的组织协调之下,精心设计各项实践活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育人联创的工作模式,构建出具备特色的育人协同模式。在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从纵向层次进行三全育人联动。所谓的纵向联动来说,应该在教务处的引领之下,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引导一线教师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课程教学,统筹各个学科、各个教学内容,构建出相互支撑的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效应。其二,针对社会政府部门联动来说,必须要将社会力量和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的力量整合到三全育人体系当中。以政府部门作为三全育人的主导力量,结合各个初中学校实际情况,明确教育工作主体,合理做好家庭协同。此外,还应该将社会力量引入,展现出社会的协调、统筹、指导作用,实现学校和社会当中的科学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并实现资源互补,凝聚育人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三全育人”氛围。将社会力量引入,可以在社会资源的补充下,引入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为育人工作奠定扎实基础,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公益基地等,引导学生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引入社会资源,让学生们在校外实践、社会实践的构成中,不断强化家国情怀,培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的情怀,构建出“三全育人”社会力量。其三,针对家校联动来说,在“双减”教育政策引领之下,应该引入家庭教育,在初中学校的统筹之下,做好家校联动教育模式引入,在家庭协同学校合力之下,从“五育并举”的角度,注重对学生们进行培养。结合初中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学生们很容易产生自尊心强、自负等诸多明显的心理活动,为此必须要统筹家庭力量,强化对初中生心理和德育层次的教育。从客观角度上来看,家庭是学生们的第一任教师,初中教育工作开展时,应该从知识基础、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层面,从学生们的心理发展角度上进行分析,保障家校共育内容契合学生们的发展目标。初中阶段学生们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所以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在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当中,展现出班主任的权利,积极与学生们家长构建沟通渠道,主动整合家庭教育力量,构建出完善的家校合作育人体系。充分展现出互联网价值,借助“微信群、QQ 群、公众号”等手段,构建出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交流机制,增强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进行详细分析。此外,还应该定期开展家庭家长教育课堂,在班主任的主导之下,第一时间将最新的育儿观念引入,定期开展多样化的三全育人家庭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家庭活动、家庭任务下获得锻炼,提升爱国爱家、尊敬家长、爱护家人的观念,真正展现出家校共育模式的育人价值,为学生们日后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教育思想指出,为初中教育工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初中教育工作应该以三全育人为核心,借助育人模式创新,稳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们来说,想要契合未来社会发展、真正承担起社会主义接班人责任,就应该从“德、智、体、美、劳”各个层面发展,在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构建之下,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实事求是的转变教育观念,在全校范围当中,全面渗透三全育人目标,科学全面部署,健全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构建出家、校、社共育模式,真正转变传统初中教育观念,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