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中文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2023-10-03卢彦民
卢彦民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围绕着语言和文字的价值和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中文语言,达到积累学识、濡染精神、培养志气之功效。情境教学法为中文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发挥多元情境存在的潜移默化作用,为学生建构深度学习的场景模型,呈现立体生活的语言与文学知识理论,无疑是新时代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之一。
一、高校中文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缺乏情境性
中文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在对接国际、国家、社会需求过程中培养学生中文教育核心能力,以及运用中文教育知识结构参与、回应社会和时代问题的理论力、实践力。从现有中文教育教学目标上来看,一般聚焦于不变,而较少关注变,大多谈契机,而较少察危机,多数着眼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局部问题,而少有从国际角度、国家角度、社会角度进行全局审视和统筹谋划,整个中文教育教学目标多围绕“语文核心而展开”,局限简单记忆、肤浅理解,缺乏从理论原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定力,对于美学意识、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对接国际等方面的宏大教学目标相对欠缺[2]。
(二)教学内容缺乏情境性
传统模式下的中文教育,要么过于正规化,要么过于非正规化,往往忽视了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职业专业的天然联系,降低其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就业创业需要的工具属性,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走向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同质化竞争甚至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在中文教育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古诗词作品、文言文作品等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突出技巧性的语文技能训练,功能局限于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现出支离破碎知识灌输架构,职业属性显识度不足、生活味道辨识度缺失,大多是延续即有中文教育知识体系上的经验事件,这是导致中文教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3]。因为,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主旋律下,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互相分离,中文教育的功能和实用性未能够在学生面前良好展示,无法让学生理解中文教育对于其自身的价值,进一步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中文教育无用论”的异化思想,将中文教育理解为一门单纯的理论性课程。
(三)教学方法缺乏情境性
从中文教育教学方式来看,多建立于已成文书面材料基础之上,重在研究语言各方面(韵律、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的结构及生成,整个教育过程灌输模式盛行,多借由总体的、官方的、学术的言说方式,来解释比较文学历史与现状、现代汉语、先秦文学等现成的、枯燥的、僵化的中文教育知识结构,且整个过程突出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此外,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方式较为滞后,多以语言情境而展开,数字情境、游戏情境、实体情境等颇受学生喜爱的情境教育新模式涉猎较少。面对晦涩难懂的汉语语法结构、语言形态,单向度的理论灌输模式,刚性过强的教学方式,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结构,往往会因为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现实关怀,无法产生中文教育应有的说服力与吸引力,最终导致中文教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中文教育中的价值
(一)激发中文教育生机
教育界普遍认为,新一代大学生出现了社会联通模式和认知联通模式的双重变化,他们展现出较高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敏捷、富有理想,在努力适应环境的同时,有较强改造环境的想法。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输出者,中文教育如果仍旧延续灌输式教学模式,沉迷于已有知识与理论传输,要求学生对重要知识死记硬背,不但难以培育具有“通识能力”的文科新人才,也会在客观上限制了中文教育的发展。情景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加深教学效果。在中文教育过程中,情境教学法能够将学生对生活情境、文化情境、社会情境、国际情境等多重情境的种种观察和深度思考融入学习全过程,通过讲述故事、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工具,融入色彩鲜艳的图形、简单易懂的话语、立体生动的声音,创建“悬念式”问题情境、“数字式”虚拟情境、“生活化”现实情境等多种教学情境,对中文教育知识结构进行体验式分析,使其更为生动化、具体化,继而呈现精彩生动的中文教育教学效果,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中文教育内容产生充分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4]。
(二)吸收数字时代文科新通识
新文科建设,一方面来自人文领域跨文化、跨语际的频繁交流;另一方面也受到技术革命跨学科、跨行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其为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机遇,呼唤着中文教育做出积极反应。面对工具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博弈,中文教育如果只是追求对中文教育知识结构的深入和广泛理解,仅关注教育产品的局部使用情景,局限于用自身某一学科某一专业视角去认知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而缺乏对学生“互联网化”的关注,缺乏学科间融通意识,就容易陷入学科壁垒。情境教学法有助于以学科协同为方式,以旧知识体系为发展根基,梳理与中文教育相通教育学科体系的各有其历史传承或发展脉络,展示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新型教育理念、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融合发展新结果,挖掘中文教育在职业发展、生活应用、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实际功用,实现技术支持下网络虚拟联通,把零散的知识关联起来,帮助学生从现有中文教育产品中了解中文教育知识理论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感知探索中文教育知识的趣味与意义,主动提升文明素养与文化技能,成为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的时代新人。
(三)为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也是中文教育体现价值、表现功能的重要方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中文教育的学习效果并不如想象那般能够全面化、深度化发展,反而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现象日益蔓延。究其原因,既在于教学方式之滞后,也在于育人理念之偏颇。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情境教学法能够引导中文教育,借助教育技术带来的大好机遇,将过去和当下事物、已有和未知知识紧密联系,围绕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建构符合学生认知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主动探究、发散思考;也能够产生丰富和生动的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化、模块化”中文教育学习体系,促使中文教育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朝着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这样建构知识过程发展,指向知识、能力、品德和价值观这一深层学习领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学会中文教育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其为之所用,知晓如何应对现实新挑战,也就是中文教育知识的深度理解、综合加工、灵活运用。
三、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中文教育中的实践运用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优化中文教育目标
面对新的境遇,中文教育需要从教学目标入手,结合课程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呈现行为主体、条件、动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着眼学习者需求,根据新的教学整体环境,善察新时代中文教育蕴含的契机和新机,体现“情境教学”新环节。以修辞教学为例。传统教学目标要求理解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能够综合运用辞格,整个教学目标较为笼统,延伸性较强。在情境教学法的指导下,可以列举古诗词众多修辞手法,带领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修辞,理解修辞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个体感情、文学叙事手法,并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艺术再现修辞的文学场景,打造符合修辞文学主题的媒体画面,激活诗意的审美想象、感受语言的鲜活形象、强化文化自信、学习爱国修身哲学思想等作为教学目标,进而充分挖掘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功能,为学生营造优美篇章。
(二)利用情境教学法优化中文教育内容
中文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对其日常生活交际、学科学习、职业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在以职业化人才培养、全面化发展模式的教育导向下,中文教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转化为生动多姿的职业性与生活性课程内容,在充满中文味的同时体现实践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以破除学科认知和社会生活壁垒,更好地满足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所需,是中文教育教学改革重要趋势。因此,中文教育教学内容应当积极借助情境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发挥自身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功能,确保自身有颜也有料,成为具备现实生活经验的教育活动体系。
第一,开展差异化、个性化中文教育教学,以具体、生动的职业生活情境为教学设计来源,挖掘隐藏于中文教育背后特定职业情境。如口语交际、应用写作、文本理解,开展专题突破、专项训练、专门培育等活动,推动中文教育与精彩职业世界整合,塑造一次次内涵丰富的“职业旅程”,打造一个以中文为视点,以职业发展为重点的中文教育育人体系。
第二,要积极运用生活化资源,以生活为底色进行中文教育教学。生活是中文教育的天然情境。要结合中文教育教学主题,以学生生活体验和实际需求为情境设计点,将网络热点、本地新闻、校园新闻、网络游戏、综艺节目等生活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关联学科关键能力,利用中文教育教学理论展开对生活化资源的讨论、阐释、整理;并设计开发一些诸如演讲比赛、简历书写、生活纪实、求职对话艺术等趣味性实践活动,将中文教育教学活动空间由固定课堂,延展到现实的网络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对话情境中学习,唤起运用中文知识开展实践的主体意识。
(三)利用情境教学法优化中文教育方法
情境化教学体现了教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素养本位的转变,已成为现阶段中文教育教学的共识[5]。但是,中文教育情境如何创建,又该以何种形式呈现,仍旧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中文教育情境化教学可系统归纳为两种图景:一是现实体验情境,即借助服装、语言、自然、课堂、校园等载体,通过设定交际目的、对象、角色,或创造主观设计的表演情境,或感受真实存在的生活情境,以便将中文教育教学转化为对周围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描绘的过程。二是数字体验情境,即利用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艺术,借助图片、声音、视频、可穿戴设备等介质,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话语勾勒、虚拟再现等形式,探索增强现实的中文教育图景。
中文教育应当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以学科认知与个人体验为教学情境教学方向,重视趣味情境、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等情境模式融入,依托视频、图片、动漫、音乐、VR 等技术,营造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游戏探究性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把中文教育理论体系背后的文化、场景、故事、内涵、价值、功能,进行镜像化、虚拟化和超现实化,在“真实”观照下“虚拟”情境中,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认知体验。例如,设计关于“生态”这个词语的联想情境题,让学生以生态这个词语为对象展开联想,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场景对“生态”进行文化和意义还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个体词语的理解,养成谨慎精确的文本描写习惯。
四、结语
现阶段,高校中文教育教学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体现出缺乏情境性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中文教育生机,吸收数字时代文科新通识,为中文教育深度学习创造条件。因此,应当利用情境教学法改善中文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通过设定情境化教学目标、打造生动多姿的“职业性”课程内容、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转化生活化资源等手段,将晦涩难懂的中文教育知识直观表现,提升中文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