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2023-10-03黄惠金

山西青年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黄惠金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主要课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自身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多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为进一步落实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各大院校纷纷展开改革探索,发现积极心理学更加重视学生个体心理潜能的开发,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领域中,是相对消极心理学提出的全新理念。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解释其本质和内涵,表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活力和美德的科学,主张利用心理学中较为完备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找到人类心理积极的心态,并利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类问题,以更加开放和欣赏的角度挖掘人的心理潜能,从而激发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促进个体发挥自身的优秀品质,实现更好的发展。[1]从内容来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涵盖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情绪体验。立足主观角度分析人的情感体验,重点强调人的情绪变化,将个体情绪变化分为与过去有关、与现在有关、与未来有关的情绪。同时认为,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下,产生的积极情绪有着拓展人行为的能力。如满足、欣慰、骄傲等情绪,使人身心得到快感,可使人处在社会和群体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事务和人际关系,保持体力、智力的协调性。而消极情绪则不具备这一功能,如何利用积极情绪和心理消除负面的情绪,使人们得到主观意识上的满足和幸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是个体层面,更加积极的人格特质。人作为有着主观意识的个体,个人处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特质,包含工作能力、交际方式、感受力、洞察力、情感态度、才能智慧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特质,也是积极心理学中倡导的核心要素。

三是群体层面,更加积极的社会环境。[2]群体层面建立积极的生存环境,包含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着责任感的社会管理者、关系友好的朋友等组织系统,都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只有提倡积极的导向,发挥主观层面、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才能帮助个体逐步形成积极的心态,形成更加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人们更加幸福和快乐地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拓展心理引导途径

现阶段,我国各大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仍偏向于消极心理学模式,整体表现出以心理治疗、干预、预防为主的教育形态,重咨询轻培养的发展趋势,造成学生心理积极发展动能不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相较于传统心理咨询和引导,他们更加渴望找到内心中的积极品质,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心理潜能的科学,在心理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改变心理教育形态,扩展出全新的心理引导路径。[3]具体而言,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发展,对解决心理问题和困难有着较强的积极性。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转向为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发展,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手段,发挥其积极的心理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处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能够主动调整心态,实现心理的调和与平衡。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师以获得更优质的心理体验为目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利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积极心理形成方式,并将学生内在的积极态度转化为动力,可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优势作用,使学生在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指导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避免心理教育的片面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可通过学习积极的方法来实现。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有着更强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因此,他们心理的可塑性很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更为有效。面对这种特质,展开积极心理的引导,可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讲解,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困惑、生活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时,通过激发自身潜在的积极心理力量,完成自我的激励,保持更好的状态,满足自身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例如在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教师可引入学生经历的事件,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主动面对困难,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凸显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探讨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调整课程目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将其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完善的积极人格,形成积极精神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应紧密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要求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状况,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来进一步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4]一方面,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目的,树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针对学生心理状况、年龄特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为切实提升学生积极情绪调试能力。其中,可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导入学生生活常见心理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良好自我意识。另一方面,遵循积极心理学应用理念,以培养学生幸福感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家庭状况,为学生针对性调整学习目标与计划。鼓励学生大胆突破自我,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相关素材,给予学生积极性学习体验,对学生展开积极心理暗示,以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效能。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建设,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建构符合当代学生发展诉求、心理健康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其中,可通过紧密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主题,分别包括心理健康概述、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情绪调节。

一是心理健康概述。该主题中的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础概念,了解心理健康标准,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危机,应对措施与心理健康判断准则,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增加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元素,是覆盖学生一生的内容。[5]对学生而言,拥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大学生活、学业发展带来积极的力量支持。因此,在生涯规划主题内容设置中,应分别从自我认识、相关行业认识、决策与制定计划、行动等方面加强体验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该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索,根据自己在探索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引导学生调整今后的学业与生活计划,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三是人际交往。该课程内容应涵盖人际交往意义、人际交往常见问题、人际交往技巧,让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相关内容时,学会尊重他人、真诚待人,理解人际交往模式的意义,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四是情绪调节。需要在该主题内容设置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积极情绪情感调节自我,正确认识负面情绪,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处理情绪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养。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需要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趣味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育人目的。

第一,专题主导教学方式。可通过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其划分为不同专题,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电影赏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避免填鸭式纯理论知识讲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多样化。通过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知识应用能力。

第二,差异化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认知水平、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的个体差异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案设定上体现差异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制定针对性、分层次教学计划,注重梯度渐进,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难度,以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例如,心理素质良好但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应布置实践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心理知识储备较差但比较好学的学生,应布置阅读课外书籍、观看心理电影、收集心理健康信息等学习任务,开拓其知识视野。[6]

第三,网络心理健康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可通过积极利用当代学生备受欢迎的QQ、微博、微信的网络交往工具,发挥各平台的便利性和共享性优势,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分享,畅通交流渠道,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分享最新心理健康小知识。围绕当前社会心理相关舆论信息展开探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教师开展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四,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某些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以团体合作学习方式,与团体中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交流和相互鼓励。使学生能够在同伴的相互影响下,放下心理戒备,深入了解学习主题,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心理教育师资力量

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不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对于提升心理教育师资力量水平,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强化学习理念。需利用政策引导与制度激励等方式,鼓励教师自学理念,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最新教育方法、教育技能,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发展保驾护航。其次,丰富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培训策略,定期邀请心理学资深人士到校内开展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师设计不同培训计划与方案,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并带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到当地心理咨询所、心理卫生和兼职实践、挂职锻炼、进修,丰富实践经验,将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案例导入课堂之中,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供更加鲜活的真实案例。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问题,传统以心理咨询、干预、预防为主的教育方式,难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教育活动,可帮助心理教育突破困境,使学生主动挖掘心理潜能,塑造自身的积极心态和人格。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积极心态的科学,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为个体心理能力的塑造提供帮助,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转型发展。对此,高校需要主动调整教育思想和目标,并重新规划教学内容,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转型。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