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2023-10-03郑成平
郑成平
(灵台县第一中学 甘肃 灵台 744400)
引言
化学素养是通过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将其实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实现教学课程的改革与深化。为此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应结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认知特点,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在增强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能力的同时,构建高效的化学教学课堂。
1.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抓紧进入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为此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巧妙融入在教学环节中,从互联网中为学生整理更为全面的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优化,以此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习内容,将其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扩展,以此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视野。同时,更需要教师自主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借助树状结构为学生展示各类思维,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把控课堂教学进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在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为原则,利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以此展现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引入其中,在为学生构建出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化学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并具体陈述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这两个概念,简单叙述应该如何区分。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合物和低分子化合物的不同之处,并让学生简单地写出聚乙烯的合成方法,并画出它的分子结构式,最后,教师可以将乙烯、丙烯和氯乙烯等单体的结构简式放映在多媒体上,组织学生观察,并在观察后仔细叙述他们有哪些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当中都遇到过哪些合成高分子材料,将他们进行记录并探究其合成的主要方法,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有机融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录制微课视频,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录制针对性微课,并借助线上交流工具将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实现对知识的深度了解与巩固。
2.巧借问题驱动,激活学生探究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与探究意识的加强,教师还可以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在了解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及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内容解决问题,借此增加学生知识运用意识,完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合理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实现对提出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让分散的化学知识、概念实现有序连接,逐渐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和基本能力。教师要注意不能只是向学生单纯地讲述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并组织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在小组内展开对问题的探究。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导入性问题,即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成果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即原子核外各层中最多可以有几个电子?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原子半径和化学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同时在这一环节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随机将学生划分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实现对教学问题的探究与理解,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也有帮助。最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各小组代表将问题的讨论结果表述出来,如此就可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而且其探究意识也会逐渐形成。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学生对问题间存在的关联性有了清晰的认知,良好的问题意识也渐渐形成,化学思维自然就可形成。
3.巧借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化学理论知识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此,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注意对生活化教育情境的创设,并在设置好内容后,使之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培养学生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在选择生活内容时,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内容有关,这样学生才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才能切实发挥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另外,当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之后,运用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技巧,解决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学科探究意识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表达自信心的增强,以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金属及其氧化物”时,就可将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引用易拉罐、钉子、戒指等,让学生讨论生活中铝制品,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坩埚钳,将小铝片和小铁皮分别用钳子夹起来,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让学生认真观察、记录铝片和铁片融化的过程,归纳出铁丝熔化的特点,并与铝片比较,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这部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展示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对大气产生的影响,在此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视频播放结束后邀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说出学生们的实时观后感。将生活元素与高中化学教学相结合,能够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帮助他们培养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和探究意识,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讲解重难点,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针对本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4.巧借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构成内容,学生需要做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法,在日常应用中也要做到灵活应用。为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理解教材中的实验知识,在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让学生自主实践。因此,教师要着手研究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培养学生优秀的实验创新能力,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并为学生日后的发展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铝条实验”。首先,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打磨过后的铝条是否会出现颜色的变化?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阅读后指派部分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其次,在学生们统一问题答案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铝条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佐证。若学生的答案与实验结果一致,这说明该班学生以充分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技巧,教师可以此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并监督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若学生答案与实验结果相矛盾,教师则应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之后的课堂中多带领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的锻炼。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实验流程与结果,并将其写成实验报告交给教师。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通过化学实验内容以及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且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及时地指出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实验错误,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更加规范及所获得的实验成果也就变得更加精确。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更加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核素养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及创新,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为高中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