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0-03拜茹凤
拜茹凤
(临夏州临夏县营滩乡中心小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引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难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将生活素材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将数学知识以生活化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1.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将生活素材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生处于数学认知的初级阶段,很难对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小学生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与此同时,很多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一些需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将生活素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以生活实例的方式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2 有利于活跃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素材能够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再借助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鼓励学生把课堂所学或教材知识与生活素材构建联系,有助于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具体应用,进一步促进数学逻辑思维的有效培养。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常见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具有较弱思维能力的学生无法对这一数学问题进行透彻和全面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切入点就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课堂生活中引入生活素材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小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升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从而找准切入点理解。
1.3 有利于拓展学生数学知识面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大多数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利用课本教材来开展课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生活素材的应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直接地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有机联系,从而不断地拓展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延伸,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这样一来,小学生接触的生活素材越多,那么培养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广,这既有利于小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在生活中实现健康的成长,小学生在学习完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以后会很难得到高效的提升,而生活化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让小学生在了解生活素材的过程中,以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生活知识,从而助于小学数学的高效学习,以拓展化的知识引导和实际化的生活体验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2.1 教师对生活素材的应用意识有待提升
2.1.1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生活素材时有些随意。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生活中的场景,案例,物品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但缺少对生活素材的研究,没有关注生活素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无法真正发挥生活素材的引导作用。例如,一些教师只是片面认为,使用生活素材只为了完成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教师想借助生活素材引入主题,但设计的问题并不科学,如“班里姓氏哪个最多?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电视节目?”由于话题过于开放,学生在导入环节花费时间较多,知识讲解时间被压缩。
2.1.2 教师未能真正认识到生活素材的使用价值。教师只为学生显示出生活素材的生活性以及工具性特点,并没有让学生与知识产生联系,这是由于教师自身对各类生活元素的挖掘和整合力度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收集生活资源的习惯,缺少深度解读,在使用生活素材时无法发挥其作用。
2.2 教师对生活素材的具体来源有待斟酌
2.2.1 教师未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使用的插图一般都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并且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小学由于各种差异性,使用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教师在使用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时也要有所思考。但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照搬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农村地区,关于教材中的动物园,游乐场等,一些孩子并未真正参观过,因此对图片上的内容缺少理解,教师在使用时就会出现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关注班级儿童的具体生活阅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例如,教材中有关冰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若教师顺着教材思路讲解,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阻。
2.2.2 教师忽略儿童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自己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学习的逻辑,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一些教师使用的生活素材只站在成人角度,未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加减法时,教师直接拿出生活中邮票的案例,带领学生学习计算规则。但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见过邮票,导致在课堂学习时出现其他想象,无法集中注意力。
2.3 教师对生活素材的设计分配有待完善
2.3.1 导入环节应用生活素材过于复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的生活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上课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若生活素材过于复杂,会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为此,教师要注意探寻比较直观的,具有儿童性的生活素材。但一些教师认为,所有的生活素材只要与数学有关,都可拿来使用。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用农民划分田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但学生对农民种田并不了解,一些学生也会产生其他疑问,导致教师在控制纪律上花费较多时间,这样的导入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导入。
2.3.2 探究环节使用生活素材较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理解定义概念,同时也要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应用,强化对知识的巩固。一些教师过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却并没有融合生活案例,导致学生依旧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是无趣的。还有一些教师并未对教材内容深度挖掘,直接按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学生讲解,例如乘法分配律学习时,教师只按教材内容讲解,并未向学生展示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使用乘法分配律正确计算,但却并不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应用意义。
2.3.3 在作业设计中缺少生活素材的融入。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要在作业中有所实践。但依旧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并未对国家颁发的各类先进教育理念,如双减政策等正确解读,也并未在作业设计中融入生活元素。学生依旧采用做题式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教育生活化思想也并未有效渗透。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完百分数的应用之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以课堂练习或教材课后习题为主,并没有设计一些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或用百分数记录生活信息等的作业,这样一来,也会阻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各类生活素材具有较高的敏锐度和较高的提取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阶段,有意识的加入生活素材,使学生丰富学习体验,积累更多知识经验。
3.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3.1 创设生活化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生活化的素材应用需要教师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为基础,不断地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结合生活化的素材来引导小学生从日常生活为出发点,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来选择一些小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来开展创意化的数学教学工作,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显著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加法这一运算法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场景,以小学生在超市中购买水果为例,让小学生回答妈妈在超市中买了五个苹果和三个桃子,这总共有几个水果。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能够帮助小学生将日常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相结合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场景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拓展生活素材,尤其是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也需要结合数学课堂知识丰富生活场景,这样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小学生便能够下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培养。
3.2 提出生活化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各种各样的习题层出不穷,这些习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也十分丰富,教师为了保障教学效果,需要在生活素材的应用过程中主动向小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探究能力,从而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小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不断地强化小学生有效培养的方式来督促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断地提高小学生参与生活的积极性,让小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分享和主动探究,这样一来小学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多地数学思维,实现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效果的有效提升,进一步强化小学生思考问题和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能力。
3.3 挖掘生活化素材,加强知识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存在教学主体单一以及教学模式僵化的基础问题无法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素材的拓展延伸来强化小学生的知识理解,教师在运用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化元素,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有机联系,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目标地对案例进行加工提炼,实现数学知识向实际生活的有效回归;另一方面,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也离不开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理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基础构成进行生活化的创设,让小学生在自主挖掘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究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小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加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内在价值的有效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面积教学这一内容将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与小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联系,让小学生感受一下生活中常见的课桌、课本以及铅笔盒的物体的面积大小,然后用肉眼可见的比较来判断面积,这样在比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入面积这一概念,并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充分的掌握面积的性质,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3.4 增加生活化体验,提升数学意识
新课程标准引导小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仅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引导小学生以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效升华,在这一要求下,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逐渐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将生活素材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小学生生活体验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使得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有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形成有机联系。主动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意思。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切实有效地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培养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实现了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也能够让小学生通过切身处地感受来增长数学见识,锻炼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式。
3.5 应用生活化实践,巩固数学知识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逐渐深入,数学教育实践化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体来发挥作用,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数学课堂上也无法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这就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完成以后只能够参加应试考试,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生活化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转化,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与此同时,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还能够确保小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高效的学习状态来开展学习,这样既实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在传授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是确保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教师在开展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可以在向小学生讲解完面积计算方法以后让小学生以生活实践的方式来巩固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小学生帮助教师测量教室的面积,课桌的面积以及书本的面积等,教师还可以以需要购买课本书皮为例,让小学生算一算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这样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知识,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转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日常所见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小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增强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升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数学学科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