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与探究
2023-10-03任玥颖
任玥颖
(胶州市阜安中学 山东 胶州 266300)
1.课程特点概述
课程,即有目的、有设计、由教育者主导对被教育者实施的一种知识的交流活动。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细数近年来进行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戏剧教学法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而且,这一理论研究范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众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想要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就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成果是被教育者在课堂学习的经验中受到的所有积极教育因素的总和。著名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这一词起源于跑道,这一理念为“课程”奠定了向学生为中心,向活动为中心倾斜的主基调。无论如何,课程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被教育者进行学习的经验交换或者形成的过程,它本身就具备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色彩。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就不能忽视学生能动性的挖掘,在设计活动阵地、规划活动进程的同时,就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2.戏剧教学法概述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戏剧教学法,戏剧教学法是一种将戏剧创作和表演艺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操作方法,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教育戏剧。说到戏剧教学法的起源,如此提法来自于英国的戏剧学者西斯考特。这种理念其实可以看作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一种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中,师生通过朗读、表演乃至布景的呈现来展示教学内容,将原本复杂、呆板或者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外在形式,按照理解、外显、内化的顺序掌握既定的学习内涵,在愉悦、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采用即兴的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戏剧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融合了多种艺术文化形式,例如音乐、舞蹈、演奏、歌唱、绘画、园林、戏剧表演、文学艺术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戏剧教学法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强制性,而是师生共建教学情境,采用平等互动的沟通方式,创设的情境也是轻松、愉快的,所以戏剧教学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学生参与性强,使学生记忆深刻,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而且,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戏剧教学法所包含的信息更多,容量更大,传播效率更高,效果更良好。总而言之,戏剧教学法是很有好处的,操作简单,要求低,可行性强,即时性强,随时随地可以展开,也可以随机应变,值得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推广。
3.戏剧教学法可行性研究
前面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戏剧教学法的内涵,我们再来进行戏剧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这里面涉及一个概念——戏剧。戏剧,是指通过语言或者动作、舞蹈等形式来讲述一个或众多故事的表演总称。中国戏剧的种类不下300 种,而放眼整个世界,各种戏剧形式更是难以计数。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语文教学中依靠戏剧为资料来源,那将是极其丰富和便捷的材料。
回到我们的研究本身,不管任何形式的戏剧都具备直观性这一最大特点。首先它引人注目,相比较静止的文字,戏剧表演总是能极迅速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运动着的、变化着的物体使人对它有一种好奇与期待,人们对于运动中的艺术形式的在关注时长方面也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其次,戏剧具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美感。艺术包涵了丰富且多样的形式,这在极大地拓展了戏剧教学法应用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具备这些形式各自的艺术美感,其中无论哪一种都会带来愉悦的艺术体验。
4.教育教学实际中教育教学方法的操作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身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文字与生俱来的各种特别之处,运用其内在的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其带到真实的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这就回到了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跑道”一词,课程设计必须回归活动本身,而这一切也许都可以借助戏剧教学法来满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也能够基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理清思路,基本做到理解和分析所学的内容,能够体会和揣摩重要词语和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能做到协同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4.1 现代文教学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基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学情,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将戏剧教学法应用于实际教学经验之中呢?就拿最贴近日常生活、最方便于展开教学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说吧。我们在阅读现代文的课堂教学之中就可以采用“阅读——思考——小组讨论、设计——表演——点评、总结”五步法来展开戏剧教学法的运用。第一步阅读文本,让学生初步形成对于文本的理解,了解故事内容。第二步思考、理清文章脉络,形成对于文章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初步认识。第三步小组讨论,设计表演的动作、言语、道具等元素。第四步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前的三项都是为了这一个环节在做准备。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排演小课本剧的形式来展开教学。而且,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可以取得更加优异的效果。同时,借助于戏剧教学法创设的情境,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引导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形成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如此一来,第五步点评、总结也随着上面的过程顺利结束。
采用五步法,将原本零散、呆板的文字知识具象化、集中化,可以快速有效地传授阅读赏析的技巧和知识点,并使得原本晦涩、难以理解地主题更容易理解。
4.2 文言文教学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以上方法并不是只适用于现代文阅读当中,在古文教学中也可以使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孙权劝学》的授课中,让学生通过动作模仿和语言中神态、语气的模仿,来感受吕蒙从一开始的不愿学习到学习后的令人刮目相待的进步和差异,还可以通过对鲁肃的语言模仿来感受文章侧面烘托表现出的吕蒙进步之大,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的重要性。回想授课经历,课堂上迸发了出了很多学生思考过程中的闪光点。例如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仅用多日吕蒙就取得如此之大的进步,可见吕蒙自身就聪明机智。还有一个学生无需老师引导,通过饰演鲁肃的演员对蒙母的敬重感受到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的“四两拨千斤”之妙处。
戏剧教学法不仅仅是在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教学中事半功倍,在写景抒情类的文言散文中也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前面部分有大量的环境描写,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课本剧舞台背景,在绘制的过程中,将原本抽象、难懂的文字绘制成具象、生动的图画,使文中的文字幻化成色彩和图形,降低了学生理解古代本文的难度,复述起原文来也更加容易。有了绘制舞台背景这一支撑,学生对于感受凄清的环境氛围,感悟作者时而欢快,时而忧愁的心情,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因被贬谪而感到忧伤苦闷的思想感情就更加方便、迅速。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解决起来也得以便捷有效。
4.3 古诗教学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有些老师可能对古诗教学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提出异议,但是我认为,古诗教学中戏剧教学法也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不过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能需要借助于一些小小的道具。就譬如我在教授《竹里馆》一诗时,一开始不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倾听古琴演奏《高山流水》,让学生在琴声中诵读诗文,于此诵读几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生即可感悟到宁静、清远、脱尘的意境,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即可感受到了诗人淡泊的心境。顺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布景中月亮的作用,引导学生谈谈明月的象征意义,伴着动听且悠扬的音乐,学生感到一点也不孤独,反而内心充盈着轻松愉悦。如此一来,月亮的高洁与对作者的陪伴即呼之欲出。教师不再需要喋喋不休,仅需轻轻点拨便快速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学生的体会却很深刻,这样也可以加深了学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4.4 作文课教学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采用了戏剧教学法。很多老师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写作就是多写,忽视了思考与想象,忽视了体验再现。就比如在讲授学生们最不容易掌握的细节描写方法和最难改的写作上的问题——不具体、不生动时,我就会引导学生将想要写的内容演出来、跳出来、唱出来。有个学生在写《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请学生站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演唱当时参赛的歌曲,重新体会当时紧张、兴奋的心情。这名同学经过这次点拨,创作的作文就比以往更加生动且有文采。
总结
依据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观察,戏剧教学法是一种十分便捷、有效的教学范式,它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它操作过程中兼顾个体差异与全体共性,可以达到高效率的知识的传播。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仅仅需要转变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更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即可达到更优质的效果。戏剧表演的形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强大时效性,传播迅速、效率高,在相同时间内可以传递内容更加丰富的信息,戏剧教学法值得我们教育者继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