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2023-10-03赵丽
赵 丽
(陇南市礼县北城小学 甘肃 陇南 742200)
前言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学生以及自己都从新的角度审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有全新的认识,了解内化语言知识的重要性,了解到学生在鼓励、引导的条件下主动学习和思考语言内化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体验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咀嚼语言的含义与魅力,进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意识到培养语感的积极意义,并设计科学的措施落实语感培养活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意义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此,可将语感培养的意义总结为:首先,有利于学生思考力的发展,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明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是学生优质高效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而语感培养是强化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在面对多元化的语言文字时,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快速了解词句的含义,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观点,并且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调动学生想象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1]。其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感是逻辑思维与表象因素的有效结合,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描述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活泼且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具象化的人物形象,重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日常教学的耳濡目染感染学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再次,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语感便于提升其审美能力,为学生审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方式发展其审美能力,进而陶冶情操。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生平,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和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培养语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想法,以便倾听者了解自己的需求、理解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提高交际有效性。因此,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敏感性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促使学生使用语言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满足学生交际时的需求,使其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
2.1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语言学习的必经途径就是朗读,学习者的感官都可以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朗读而调动,形成了语感由外而内的变化。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音调以及篇章框架,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感知文字的魅力。在指导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学生整合朗读内容的复杂性和深度性,使学生能够由生疏到熟练的逐步完成,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内涵。教师应当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传授学生相应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通过朗读走进文字结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保证学生阅读的充分性,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知,使学生有所感悟,并且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接受课文中情感的熏陶。可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是学生感受语言、组织语感训练的常见措施。首先,组织范读活动,借此增强学生对语感的了解。范读实际上就是明确指出一个正确的模仿阅读方向,激励学生按照范读的语音语调等进行阅读,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一般情况下,高质量的范读能够让学生获得非常好的语言感受,能够取得的效果也远远高于教师单一的语言性分析。如果教师的范读质量高,那么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感染学生的目的,使学生进入课文营造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渴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切合理且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开展朗读教学,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境[2]。其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提示语,触发学生语感。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提示语,主要作用就是给予学生提示和引导,在学生理解课文方面具有积极辅助作用,能够促使学生进入课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提示语,带领学生阅读提示语,感悟课文语境,成功触发学生语感。最后,鼓励学生自由阅读,丰富其语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并尊重学生阅读时的感受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有效培养其语感。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由朗读,大胆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了解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而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随后,教师选择几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其他学生谈一谈自己倾听过程中的感受。经过朗读和分析的锻炼,学生的语感会逐渐得到强化,有利于实现语感培养的教学目标,故而需要教师重视朗读训练。
2.2 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
通过大量的词汇积累储备,以这些内容为基础,可以形成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基础,就是对词汇的掌握与应用。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词汇储备,强化学生语言应用意识,通过语感培养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感水平。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的识字数量作为教学目标,还要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通过语感培养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感基础。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进行读写练习,以此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需要教师重视“咬文嚼字”的作用,培养学生语文意识,强化学生语文基础能力。这是因为如果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没有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那么这个人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咬文嚼字”使学生了解语言文字表述的情感和意义,体会课文的韵味和内涵,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感[3]。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好语言准确性。这是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最为基础的因素,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语言的基本组成中,词语和句子是不可缺少的材料,是组成课文最为基本的单位,且课文中的关键词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时可以从课文的词句着手,尤其是可以突出课文中心思想的词句、具有精妙传神表达作用的词句,更值得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详细且深入的分析。在“咬文嚼字”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这些词句,通过对比和调换等方式带领学生分析词句的作用,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付出的心力,有效培养学生语感。其次,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特点,提升学生语感水平。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表达的形象性也非常突出,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这种形象性,且理解语言的这种表达方式,那么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重现语言描述场景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感知语言的能力自然随之提升。例如:《观潮》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于“腾身百变”、“溯迎而上”、“吞天沃日”等词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性,仿佛真的在观看钱塘江的大潮,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对钱塘江的涨潮现象和课文内容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感知语文文字的能力不断提升,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语感培养。
2.3 通过设定目标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既要教师付出,也需要学生配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在阅读一遍课文之后了解其内涵,故而需要反复阅读。通常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提炼课文主要信息,按照这些信息的指引学习知识,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情感、精神等,为培养语感奠定扎实的基础[4]。阅读教学有效性与教师的引导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可以优化引导,利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而这需要教师注意目标的合理性,即目标要从短期到长期、从容易到困难,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学习,完成目标,最终提升学生语感。这样的阅读活动既与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保持一致,又能够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逐渐实现有难度的语感培养目标。例如:设定《精卫填海》的阅读目标时,教师可以要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且至少3 遍;当学生第一次朗读时,要求学生思考“谁是精卫”,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第二次朗读时,要求学生找出精卫填海的原因;第三次朗读时,学生需要思考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哪些人生感悟……这种逐层递进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目标开始完成,逐渐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完成高难度的学习目标,进而实现语感的有效培养。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设计语感培养目标,提升阅读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4 通过情感共鸣培养语感
语感与形象力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语感的阅读活动中使用多元化的材料,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感,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语文。简单来说,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发展学生语感。其一,利用画面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画面对学生的视觉冲击非常强烈,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展开教学,将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塑造的氛围中,强化学生体验,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引导下展开想象,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变化,逐步提高学生语感。其二,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与课文情况使用分层阅读等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使其大胆想象,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强化学生阅读体验,尤其需要增强学生对课文中情感内容的体会与感悟。例如:利用《小蝌蚪找妈妈》培养学生语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和分析小蝌蚪一共找了几位妈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小蝌蚪有哪些相似之处等问题,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快速在一群人中找到妈妈吗》”,借此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随后,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除课文中提到的小蝌蚪的“妈妈”,你还能想到哪些小动物与小蝌蚪有相似之处,仿写课文,进一步强化学生语感。情感共鸣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措施,教师以情感共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实现语感培养的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2.5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情谊深厚、深奥的语言,如果仅仅是依靠工具书、抽象的分析进行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被限制,但若是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品味文字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便于学生针对课文产生“内心视像”,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感。首先,合理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品味语言的魅力[5]。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时的感受,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素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才能对于难以把握的课文内容产生上深刻感受,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效果。例如:创设《金色的草地》的教学情境,借此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播放视频以及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激发学生想象力。以此为基础,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再次阅读,选择合适的地方断句,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阅读成效。其次,在阅读时巧妙留白。语文阅读中的留白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提供给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在留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白要恰到好处,以便对学生发挥出鼓舞、唤醒和激励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将留白部分补充完成。因此,教师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语感时,需要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使其仿佛置身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学生感受的真实性,从而强化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2.6 利用写作随笔形成良好的文字习惯
学生在学习当中进行反思感悟的重要方法就是写作随笔,这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记录,通过随笔的学习方法表达出学生的个人看法,让学生能够深入的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以及审美能力。通过写作随笔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化当中特有的意境。另外,写作随笔能够让学生将语感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有效把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高效的语文学习过程。
总结
培养学生语感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认识到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对此,教师要重视日常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寻找课文词句的闪光点,感悟语言,并且组织朗读、“咬文嚼字”、设定目标、情感共鸣以及创设情境等多元化的训练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争取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提升语感培养教学水平。